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9|回复: 0

[文化教育] 独立学院,实力祸害中国大学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6 08: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独立学院,实力祸害中国大学生

木木 新周刊  2018-08-07

本文转载自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


知乎上有个宝宝,问了一个可爱的问题,“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新华学院、岭南学院哪一个更好?”结果,很多中大校友跑出来哭道,这是岭院在知乎上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中大岭院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商学院,专业平均录取分数名列省内前十。但中大南方学院、新华学院都是民办的本科院校,跟岭院实在没有可比性。


这些民办的“XX大学XX学院”,还有一个更加普遍的身份,就是独立学院。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sohu)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学院为何能冠以”中山大学”的名号呢?这还得从这些学院的设立之初说起。



独立学院:“本三养本一”?

 

1999年7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正式成立。这所由浙江大学、杭州市政府合作办学的本科院校,背后的大金主其实是浙江省电信实业集团。


这样的模式持续了近二十年。但正如浙江省教育厅计财处副处长陈达所说——“独立学院普遍有‘独立’的内在发展要求”,2018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正式开始公费招生。

 

没错,与一些公办院校相比,这些“XX大学XX学院”一般都有民间投资的背景,被列入民办高校的行列。而被"收编”为正规军,则是它们的远大理想。

 

90年代末,为了缓解高校扩招导致资源紧张的局面,国家鼓励公办院校寻找社会资本,创办独立的二级学院。这些二级学院,后来又被定性为“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之“独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日常经费开支上不占用财政拨款,而是仰赖于民间资本。但合作高校对学院的冠名和扶持,又让独立学院看起来没有那么“独立”。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163)

 

在实际操作上,独立学院按照民营方式运行,有的建立了自己的校园,有的依附于原来的母校,成了所谓的“校中校”。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了母校响当当的招牌,独立学院在招徕生源上,要强于一般的民办高校。

 

但是,在二、三本招生的独立学院,收费却是普通本科院校的两到三倍。这对于一些成绩不好,但家境富裕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独立学院多扎堆在江浙、广东这些经济发达地区。

 

在草创阶段,独立学院往往打着母校的招牌,颁发母校的文凭,发展速度非常快。母校的“冠名”也不是白给的,独立学院每年收取的高昂学费,20%-30%都要上交给母校,支援母校建设。这样的做法又被称为以“本三养本一”,缓解公办本科高校因为扩招债台高筑的局面。

 

乍一看,这可是高校创收的好办法。于是,在早期缺乏顶层设计的环境下,独立学院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的时期。从1999年第一所独立学院成立开始,到2003年,全国25个省市创办独立学院的数量就多达300多所,在校生达到40多万人。


但这样“多快好省”的发展速度,是很容易扑街的。独立学院数量膨胀过快,在教学质量、硬件设施上,都对不起学生上交的高学费。一些高校为了收取高额学费,竞相开办“校中校”,有的甚至直接将下属的专科院校挂牌为独立学院。

 

这种做法自然引起了本校学生的不满,他们认为母校是在贩卖文凭,不顾本校学生的利益。只要肯多花钱进独立学院,就能拿一本的证书,这叫辛辛苦苦考上一本的学生情何以堪?原来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学生,毕业了却拿一样的文凭到就业市场上竞争,无疑会引起极大的争议。

 

2003年4月,教育部发文,给快速增长的独立学院来了一个急刹车。指导意见要求这些挂名学院要做到七个“独立”,譬如要有独立的校园、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等等,独立学院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2008年教育部颁发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令要求独立学院自授学位和毕业证书。至此,以三本分数入校,拿一本文凭毕业的“好事”,才算真正了结。



披着“有教无类”的外衣

 

从某种程度上讲,独立学院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吸收公办高校容纳不了的生源、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紧张的状况、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但独立学院泛滥造成的负面影响,只怕不能功过相抵。


独立学院的建设一方面是为了缓解高考压力。

 

在独立学院创办之初,母体高校以“冠名”的方式,和企业合办独立学院,但又按民办高校的标准实行高收费,颁发母体高校文凭,这实际是向经济利益看齐。有学者甚至称这是“学店”模式,纯粹就是花钱买文凭,既败坏了教育风气、损害了母体高校品牌,同时也助长了“学历情结”。

 

此外,独立学院操之过急的扩张,也让其缺乏长期发展的必要根基。据报道,不少独立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高度依赖母体高校,名虽独立,实则未必。而母校每年对学费的“抽水”,也让独立学院在自身建设上难以投入更多——这既不利于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对花了大本钱来求学的学子也很不公平。

 

由于母体高校的名牌效应,独立学院在招徕生源上,要比普通民办高校更有竞争力,这对苦苦经营、努力升本的民办高校来说,就是当头一棒。而独立学院在命名上与母校雷同,也造成了不少误解。尤其是一些被“坑入”独立学院的学生,更是叫苦不迭。

 

前几年,江浙一带的一本考生,就曾误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因此后悔不已。报考时不擦亮眼睛,弄清校情,弄出个大乌龙,你真的承受不起。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长期以来,独立学院在舆论层面得不到太多认可,诸如“野鸡大学”“民办三本”这样的评价,经常都能听到。


独立学院的野蛮发展和粗放经营,把大学变成大型工厂,把学生当作收入来源,受害的不仅仅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有那些因为偏科或填错志愿而读了三本的学生。


学院、校区、分校……

你真的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吗?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知道独立学院壶里装的是什么小九九了。其实,很多高校还设有多个校区、分校、二级学院,叫法太多,不稍了解真的会眼花缭乱。

 

首先是“校区”。很多高校其实都设多个校区,和校本部分庭抗礼。像中山大学就设有南校区(本部)、北校区等5个校区。


这些校区虽然所处区位不同,但都受校本部统一管理,生源也是统招进来的,质量有保证。校区之间专业设置互不冲突,也不存在独立运营的情况。


“分校”虽然听起来和校区很像,可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比如昔日的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现已改名为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就和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不同,前者早期是山大与威海市共建的分校,教学和招生都相对独立,投档线一般比本部低,后者则是上面说的“分部不分校”。

 

“二级学院”也有两种,一种是指普通高等学校的二级教学单位,其不具备独立招生资格和学历文凭颁发资格,即大学里的普通学院,还有一种,就是本文所讲的“独立学院”,它们也被叫做“独立二级学院”。


北师大“珠海校区”


简单来说,辨别独立学院,最关键就是看办学主体。独立学院一般是“大学+企业+政府”“大学+企业”的模式,也有少部分“大学+大学”的模式。因为民间出资的缘故,独立学院属于民办本科高校,认准这一点就行了。

 

至于办学主体怎么查,在某度的学校主页里,或者学校官网的简介里,都会有较为详细的说明。


希望大家填报志愿的时候,真的要擦亮眼,别用岭南学院的分数报了南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1 10:07 PM , Processed in 0.03491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