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
掘金影视-No.3
《监守自盗》:美国的害人精是怎么炼成的
作者:楚团长
数据支持:远川研究
2018年世界杯,冰岛足球队刷屏各大社交媒体。在这只“业余”队伍里,教练是牙医、门将是导演、后卫是包装工、队长是手球运动员,但他们的表现却令世界称赞。不过,在十年前的2008年,这个拥有极光和火山的美丽岛国,也曾让全世界吃瓜群众震惊了一回:国家接近破产。
2003年,冰岛开始大力发展金融业,这个曾经以捕鱼业作为支柱产业的人口小国,开始了自己脱实向虚的历史进程:三家主宰冰岛金融业的银行:Kaupthing、Landsbanki、Glitnir在完成私有化后,短短五年间向海外贷款了1200亿美元,是冰岛GDP的10倍。
冰岛人身为维京海盗的后裔,从来不忌惮冒险。银行将资金借贷给炒股和炒房者,人人摇身变成投资大亨。
暴富后的冰岛人预定私人飞机就像叫滴滴,在伦敦市中心买房,花10万英镑去英国乡下打猎……一位冰岛人过生日的时候,甚至花了100万美元请英国著名歌星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唱两首歌。在那个年代,冰岛不仅有会扑点球的导演,更多地是会投资的渔夫。
当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来临时,尽管冰岛银行业并没有介入任何美国次贷及相关债券,但流动性危机还是摧毁了债台高筑的冰岛。这个只有30万人口的国家,最高负债1000亿美元,平均每人负债33万美元。最终冰岛政府宣布,国家层面破产。
有好事者还在eBay上搞起了拍卖冰岛的活动,从不到两美元的起拍价,一度炒到千万美元。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3wyMy93vCLJD7LJUfhR6gEy2UliclR0MszUCNCmjRbXYKPGUwiafA55uIlcEIqSjaWof9ga2Wg0445LOkdBX9Tsw/640?wxfrom=5&wx_lazy=1)
拍卖冰岛的eBay页面,2008年
无数冰岛人最终倾家荡产,欠下了巨额外债的冰岛还一度被英国列为恐怖主义国家,上了国际金融黑名单。
勤劳勇敢的冰岛人最终通过加强金融监管,调整产业结构,偿还了外债。当回首这段往事时,冰岛人相当豁达,现在去冰岛还能买到印着“We may not have cash, but we've got ash!”(我们或许没钱,但我们有火山灰啊!)的纪念品,非常skr。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3wyMy93vCLJD7LJUfhR6gEy2UliclR0MsaBM5or9oEnUxXlEY3EYjKPZGE8IyePY7YEyQeP1CiaiadKUUxkmaY7icQ/640?wxfrom=5&wx_lazy=1)
“别惹冰岛”主题衬衫
2011年奥斯卡最佳记录片《Inside Job》,就是以冰岛的崩溃为引子,来解析2008年金融危机。在讲述完冰岛的故事后,电影里冰岛大学教授Gylfi Zoega说道:(冰岛的危机)是个全球的问题,在纽约,你们也有一样的麻烦,不是吗?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3wyMy93vCLJD7LJUfhR6gEy2UliclR0MsJYMnRW7WayX1DfJABA5ia2DC6Z7IYPfL0OmULnMkpia792m0FDtJxzzA/640?wxfrom=5&wx_lazy=1)
这部纪录片,有一个信雅达的中文名《监守自盗》,这个名字让电影更像是一部檄文,气势汹汹地声讨了政客、学者和金融大鳄们。众多大佬的出境也为这部以访谈为主的纪录片增色不少,《谍影重重》男主角马特·达蒙的旁白更成为这部纪录片的亮点。
不过这部左翼的纪录片,由于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刻意的剪辑,在中立性和客观性上有失偏颇。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了解次贷危机成因的经典纪录片,尤其是,纪录片用五个部分,来详细阐述了金融危机的前因后果:
1. How we got there 如何走到这步
2. The Bubble 泡沫
3. The crisis 危机
4. Accountbility 责任
5. Where we are now 现状如何
本文将跟随马特达蒙的性感嗓音,为你讲述影片没有告诉你的那些幕后故事。
1. 监管的消亡
今年P2P平台的不断暴雷,为本就凄苦的中国金融市场更添凉意,数万金融难民在杭州黄龙体育中心齐唱国歌的画面将成为中国金融史上一段经典记忆。事实上,一切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荒谬与疯狂,都能在美国金融史上找到身影。
储蓄贷款协会(Savings and Loans Associations)是美国特有的一种金融机构,它向居民吸纳存款,然后向社会释放住房抵押贷款。过去一直过着“363模式”的美好生活:3%的利率吸纳资金,6%的利率贷出去,下午3点轻轻松松出去打高尔夫球。
当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金融创新让储贷协会陷入了困境。ABS(资产支持证券)、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新产品先后问世,更多的理财选择让居民存款搬家,纷纷取出储蓄贷款协会中的存款,投资到新的金融产品中去,就如同中国居民把存款搬到余额宝中一样。
为了扭转不利的局面,储贷协会开始游说国会放开对它们的监管。信奉经济自由化的里根政府放开了对储贷机构的存款利率和投资方向的限制。储贷机构像所有的P2P一样,承诺高额收益,将资产大量投入到各类高收益的票据、短期融资等高收益金融资产中去。
这些机构,不惜花大价钱请经济学家为自己站台,比如加州Lincoln储贷所老板Charles Keating,掏出4万美金让日后成为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为自己写篇软文。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3wyMy93vCLJD7LJUfhR6gEy2UliclR0MsbmmTjRIPH1mSUHxNVxINDnREuQSkXUFTQWMKaDY20AfX6ReRnBmRdQ/640?wxfrom=5&wx_lazy=1)
这位未来的美国央行行长信誓旦旦地写到:Keating的投资计划毫无风险。而最终Keating被以诈骗罪判10年监禁,并处罚金11亿美元,格林斯潘却平安无事,并一路高升。为泛亚快鹿站过台的狼教授们,对比下格林斯潘,心里恐怕酸的紧。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3wyMy93vCLJD7LJUfhR6gEy2UliclR0MsGJD1PYMtW366DJU1pQLnmIs4qWVpiamUhBib8lujH51gShAbHMsH1uXg/640?wxfrom=5&wx_lazy=1)
被逮捕的Charles Keating,1991年
承诺了高收益的储贷所最终大多都陷入了类旁氏的扩张中,无法兑现利润,就不得不用更高的收益吸纳更多的存款。到1989年时,整个储贷行业已经走到了破产的边缘。无法向客户兑付收益,无数人在这场储贷危机中损失惨重,这场危机的损失超过1240亿美元。
而更加重要的是,储贷危机让华尔街认识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是可以绕过去的。
1929年的大衰退是美国金融史上最痛苦的记忆,也给美国带来了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法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其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将银行业务和券商业务完全划分开,两者不可有共同股东和关联利益。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3wyMy93vCLJD7LJUfhR6gEy2UliclR0MsBtlpRAQzvH7UicwYLlt18VH7GVTpIqerhmITMmFxF4P01RPU7sVDTBw/640?wxfrom=5&wx_lazy=1)
罗斯福签署Glass-Steagall法案,1933年
该方案自1933年推出后,美国几乎有50年没有发生过重大金融危机。当金融行业没有大而不倒的寡头,监管就变得容易的多。
索罗斯在电影里阐述了一个理论:金融市场天生就不稳定,就好比巨大的邮轮,需要将油舱切割开来,防止邮轮倾覆后原油大量泄漏,在设计船时必须要做这种考虑,在经济大萧条后,金融分业监管相当于制造了水密隔舱,放开监管就相当于去掉这些隔舱。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3wyMy93vCLJD7LJUfhR6gEy2UliclR0MsGfeajUSmqHlj23PuAJEeZ1ibGSic1zefrxW9MQJsB8C2PjViaKJ3Q7hZQ/640?wxfrom=5&wx_lazy=1)
楼继伟曾感慨朱镕基坚持金融分业监管的远见卓识,实际上守法意识不强、机构监管能力不足并非是中国特殊国情。金融业自身的马太效应就决定了当出现寡头时,监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的种种乱象,也离不开几大金融全牌照巨头的兴风作浪。中国的金融分业监管,陷入了某种厚此薄彼的名存实亡。
储贷协会通过游说国会,绕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对储贷行业投资端的限制,这让觊觎投行业务的银行家们蠢蠢欲动。通过不懈的向国会提供政治献金,《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被撕开了口子。1986年美联储允许银行业可以有5%的营收来自证券业务,潘多拉魔盒被打开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整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华尔街都在试图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到1996年,在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支持下,国会允许了银行控股公司设立证券业关联公司,同时让银行的证券业务营收比例上限提高至25%,《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至此实质上失效。1998年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合并为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合并金额达到了700亿美金。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3wyMy93vCLJD7LJUfhR6gEy2UliclR0MsrGic2567p6HRC9MwyDd5Ciah6ZiafgQxt1wtnmzvicwa0JLibovpI47bW7Q/640?wxfrom=5&wx_lazy=1)
“贪婪时代”的标示性握手
旅行者的Sanford Weil与花旗的John Reed
一年之后,在财政部长鲁宾和政府幕僚哈佛经济学教授萨默斯的推动下,美国众议院以214:213票通过了允许金融企业同时经营银行、券商、保险业务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在历时25年,在12次尝试后,美国国会终于为华尔街二十多年来超过3亿美金的政治捐款带来了奖励,废止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3wyMy93vCLJD7LJUfhR6gEy2UliclR0Msae4Ucorg3twlS1cIntySXFlVEtdfszbleIVgEuWTaVibV1xJybaWOaA/640?wxfrom=5&wx_lazy=1)
克林顿签署《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1999年
当年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接到旅行者集团CEO桑迪·威尔(Sanford Weil)告知将与花旗集团合并的电话后,瞠目结舌的说:“你们是要买下美国政府吗?”
讽刺的是,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被取缔的几天后,鲁宾就接受了桑迪威尔的邀请弃政从商,成为花旗集团的二把手,在职期间收入达到1.26亿美金。
日益庞大的金融企业开始日益脱离监管的缰绳,洗钱、诈骗、参与伊朗核计划和墨西哥毒枭……种种恶行罄竹难书,腐朽资本家可谓是把马克思的名言演绎了淋漓尽致,“如果有300%的利润,就敢于践踏一切法律”。
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没有站出来反对“去监管”的人。电影中向观众介绍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主席布鲁克斯莉·伯恩女士(Brooksley Born)。Born很早就积极呼吁监管衍生品,但她的警告被一再忽视,并被华尔街的银行家视为死敌。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3wyMy93vCLJD7LJUfhR6gEy2UliclR0Msu3ePqxwDdhfKC0GoQqrMLQtkiawEkHY45NsomCU9OENfOQQlw8If75g/640?wxfrom=5&wx_lazy=1)
Larry Summers死瞪着Brooksley Born,1999年
1999年6月1日,在美国国会通过立法禁止CFTC管理衍生品之后,她被迫辞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Born当年的呼吁被翻了出来,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2009年,她获得了“肯尼迪勇气奖”,以表彰她“预警金融危机形成因素时展现的政治勇气”。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金融监管的放宽,二十世纪末金融衍生品开始大行其道。这种被巴菲特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投资品种,结构复杂、设计灵活是天生的赌具,很快就成为华尔街的宠儿。
而当有人试图对这一领域进行监管时,华尔街再度搬出了国会做挡箭牌。2000年颁布的《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则直接禁止了对合格市场参与者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做监管。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3wyMy93vCLJD7LJUfhR6gEy2UliclR0MsibVRWK8k1qRMMdiamHXlyMjUH8P3FCrcjkL6y2ibtvVqTibIVoxq2Gpw3w/640?wxfrom=5&wx_lazy=1)
克林顿签署《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2000年
自此形势一发不可收拾,五大券商、两大财团、三家保险公司和三家评级公司统治下的华尔街开始了金融衍生品的大跃进。以美国个人住房贷款为主要底层资产CDO(担保债务凭证)资产规模飙升,金融机构将这些资产包销售给投资者,还开发出了针对CDO的具有保险性质的金融衍生品CDS(信用违约互换)。
金融地产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此时次贷危机的所有配角都已到位,无力的监管机构,贪婪的金融寡头、完美的做空工具,只等待主角疯狂的投机者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