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5|回复: 1

走过金融危机的至暗时刻,“华尔街之王”戴蒙眼中的银行业未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7 08: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6-27 08:22 PM 编辑

走过金融危机的至暗时刻,“华尔街之王”戴蒙眼中的银行业未来

康路 棱镜  今天

腾讯《财约你》作者 康路

 

杰米·戴蒙符合大众对“华尔街大佬”人设的想象——精明好胜、雷厉风行、雄心勃勃而且总是不知疲倦。但他似乎又与众不同,在“聪明人”扎堆的华尔街,戴蒙凭借对风险的敏感以及对成本控制的笃定,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一战封王。

 

十年前,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中,华尔街巨头纷纷倒下。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和摩根士坦利在监管要求下由投资银行改制为银行控股公司,美国银行和花旗均宣布巨额亏损,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接受联邦政府850亿美元紧急贷款。

 

只有摩根大通,因为掌门人戴蒙对次级金融衍生品的规避态度,成功出逃,成为全美唯一一家准备好应对百年一遇风暴的大型银行。

 

危机过去十年之后,华尔街正在面临新的冲击。除了区块链、机器学习等颠覆式科技的出现之外,硅谷崛起与华尔街抢夺人才、监管层对银行业的层层枷锁、大众对“大而不倒”的口诛笔伐、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同业竞争对手崛起,都是戴蒙和整个华尔街需要面对共同问题。

 

 “华尔街是个极有趣的行业,人们会将他神秘化,并抱有爱恨交织的感情。”在摩根大通位于纽约公园大道的全球总部49楼的会议室中,戴蒙对《财约你》表示。

 

从会议室的落地窗看出去,纽约的东河(East River)四通八达汇入大海,再流向各地,一如他所掌管的美国第一大行每天在经历的场景。总资产达到2.6万亿美元的摩根大通为企业、政府和个人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金融产品,并管理投资。现如今,摩根大通每天推动总计约5到6万亿美元的资金在全球金融系统中流动,它服务的对象包括购房者、跨国公司,甚至是加州政府。

 

现年62岁的戴蒙身材高大、快人快语。他仍保持着在哈佛商学院读书时对数字的敏感和超强的记忆力,以及在给第一任导师、传奇金融家桑迪·韦尔打下手时勤勉自律的生活方式,每天5点或5点半起床,在通读各大财经报纸中开始一天,几十年如一日。

 

次贷危机过去十年后,戴蒙对《财约你》称,当下的全球系统相当健康,可见范围之内,并不会发生2009年一般的金融危机。

 

但他同时表示,“我总是会为最坏的情况做打算。”在华尔街,屹立不倒的法则,就是在风险到来之前,时时保持警惕。


 

金融危机中的“稳定器”

 

2008年的3月13日,是戴蒙52岁的生日。他和家人一同在纽约曼哈顿东48街的希腊餐厅Avra庆生,突然电话响了。电话线的另一头是投资银行Lazard的加里·帕尔(Gary Parr)和贝尔斯登CEO艾伦·施瓦茨(Alan Schwartz)。施瓦茨正在寻求隔夜贷款,缺口是300亿美元。

 

“艾伦,我无法借给你。金额太大了。”戴蒙建议施瓦茨向美联储和财政部寻求帮助。挂断电话后,戴蒙又接到了时任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的电话,盖特纳建议戴蒙施以援手。三天之后,摩根大通以难以置信的每股2美元超低价格将贝尔斯登收入囊中(后来价格上调至10美元每股)。

 

《华尔街日报》当时评价称,“戴蒙在至关重要的周末所作的决定,不仅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一场巨大灾难,也通过对贝尔斯登的‘世纪收购’,以他独特的方式,成为华尔街的‘一代枭雄’”。

 

在那个周末之后,人们将戴蒙和传奇金融家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简称J.P.Morgan)相提并论,后者在1907年的大恐慌中通过救助田纳西煤铁公司,解决当时政府的燃眉之急,也成为当时大恐慌结束的关键稳定器。

 

十年之后,说起华尔街曾经经历的风暴,戴蒙对《财约你》表示,“金融机构而言,最需要的是铭记资本和流动性。”

 

在摩根大通49楼会议室的门口摆放着一个象征美国的“山姆大叔”人形握力测试器。与雕塑握手,表盘上会显示握力大小,将无形的力量可视化。由美联储主导的一年一次的压力测试就像一个握力器,通过虚拟极端情况加压,提醒美国金融机构补足资本,时时居安思危。而在标准公布后,是刚刚达标、在标准以下的安全范围内徘徊、还是提出更高要求,往往是决定一家企业文化的关键要素。戴蒙曾对媒体表示,在摩根大通内部,压力测试的频率为每周200次。

 

对风险“杞人忧天式”的警觉,来自于戴蒙长期的金融训练。

 

“短期融资方式是金融机构面临的最大风险,对于任何一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都是最大风险,因为这是一种‘变化无常’的资金。每当有人出现问题,这部分资金马上就被抽走。(投资者)没有任何道义上的义务延续贷出此类资金。”次贷危机期间,美国金融机构过度依靠批发性的同业短期融资,希望用可滚动的隔夜拆借,支持资产端业务,结果在信心崩塌的市场中,“无钱可寻”,走向破产或被收购。危机过去的十年中,戴蒙仍常常总结经验教训,并每年的致股东信中分享一二。

 

让他感到不公的是,银行业的形象在监管方的处罚中,一落千丈,大众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常常无法跳出“华尔街贪婪”的刻板印象。戴蒙不否认抵押贷款方和滥用杠杆的金融机构应该负起巨大责任,但他同时认为,整个系统的监管不力和对人性的失察,也是构成危机缘由的拼图之一。

 

“如果请一位历史学家回顾实情并剖析失败原因,会发现(金融危机)的起因并不单一,而是十五年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戴蒙对《财约你》表示,“抵押贷款的问题源自十年的糟糕政策。银行的工作、政府颁布的各项法案出发点都是好的,但随之而来的投机行为、糟糕的数据和欺诈行为逐渐增加,然后投资者、银行和个人风险逐步累积,进而导致崩溃。”

 

新科技潮中的“耿直哥”

 

对风险的天然敏感和稳健的行事作风,让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戴蒙对“比特币狂热”持怀疑态度。他是华尔街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旗帜鲜明将虚拟货币称为“骗局”的知名银行家。

 


2017年,戴蒙成为币圈“公敌”——屡次公开质疑,屡屡引发币价震荡下跌。在今年2月公布的年信中,他将包括加密货币在内的颠覆性科技,列为摩根大通的风险因子,认为数字币是新的竞争形式。面对风险因子,摩根大通的态度是加大投资、改良或调整产品,包括运用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

 

他对《财约你》解释称,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完全不可等同:“我们正在做区块链方面的测试,并将其作为案例推出,可以是公开或私人的,可涉及5个人或5万人。货币则完全不同。你可以把区块链的技术用于所谓加密币,或人民币。但人民币受到中国法律和中国央行的支持,(性质)完全不同。”

 

除了区块链之外,摩根大通还在积极布局其他创新科技,并在华尔街同类银行中作风激进。今年摩根大通用于科技运作、发展和投资的预算达到108亿美元,几乎是同行的两倍。其中,40%的预算将用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相关领域。

 

摩根大通的志向,是定义银行业的未来。

 

大笔投资已经展现阶段性成果。2017年年初,摩根大通在投资人会议上展示了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软件COIN。经测试,原先律师和贷款人员每年需要360000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该软件可在几秒内完成。今年6月,摩根大通用于机构支付的人工智能应用开始小范围试用,并预计在明年开放至更多客户。这款应用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学习用户的支付行为特征,逐步实现智能化的交互支付。

 

人工智能会彻底替代华尔街的“金领”吗?问及华尔街上的“人机之战”,戴蒙继续保持他的耿直话风,“科技取代工作,是我们有生以来无可争议的事实。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在农场工作的2千万农民,现在减少到差不多1百万,但那些都是非常辛苦的工作。他们也没有全部失业,而是转行了。”

 

任何科技大潮面前都是一次新的权力更替,延续着一贯的强硬风格,戴蒙不觉得自动化应用的增加,将挤压人的就业和发展空间。他认为,不该谴责创新,而是需要建立改善就业培训、劳工迁徙、收入援助等项目,帮助更多人疏解因失业触发的愤怒和不安。


 

大航海时代的冒险家

 

以华尔街为大本营的戴蒙在公园大道的办公室中,放置着一个半人高的地球仪。他对《财约你》表示,去年1/3的时间都在外出差。伴随着戴蒙旅行轨迹的,是摩根大通的业务拓展。

 

2018年5月上旬,戴蒙飞抵北京,参加一年一度的摩根大通中国峰会,这已经是该公司举办的第14届中国峰会。自2005年戴蒙接任CEO一职以来,他从不讳言在中国想要长期投入,并梦想有一天拥有全资控股的证券业务。

 

今年3月底在中国海南举行的博鳌峰会,让他看到一线曙光。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公开表示,将加大中国金融行业开放。戴蒙飞抵中国的当周,摩根大通向中国证监会正式递交设立外商控股证券公司的申请资料,寻求在新公司中占有51%的全方位控股证券股份。

 

戴蒙对《财约你》表示,摩根大通在中国的目标,就是未来能在中国有一栋像纽约总部一样的写字楼,为中国市场提供“全能型银行”所能做到的全套服务,研究、企业信用咨询、管理资产负债表、帮助中国企业发展海外业务以及协助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现在财富1000强公司中有20%来自中国。大概2030至2035年,中国公司将会占到财富1000强公司中的40%。具备强大国内市场的公司自然而然会拓展至海外,既是为了增加海外客户基础,也是为了获得专长、特别是在管理方面。”

 

摩根大通继续探索中国业务的同时,中国本土金融机构也在崛起。问及是否担忧中国竞争对手抢占欧美银行市场份额时,戴蒙表示,预计中国的银行在未来会进一步增加规模,“中国金融机构拓展海外市场,为开展海外业务的中国公司提供服务,理所当然,如果让我换位思考,也会这么做。”戴蒙同时强调,摩根大通的优势是全球网络。

 

信奉“全球化”趋势的戴蒙对世界各地文化有着天然的好奇心。“有时候去中国,别人喜欢带我们去吃西餐,但其实我也想试一试中餐。”他向《财约你》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曾经携家人一同去中国爬玉龙雪山的经历,“包括我的三个女儿、还有当时一个女儿的未婚夫、一个女儿的男朋友,一起去了丽江。”

 

“最后一程还提供了氧气瓶,非常棒的经历。”戴蒙用手比划着自己戴上氧气瓶的样子,“出差总会去大城市,但那次是小镇,体验完全不同。”

 

“赚钱机器”的另一面

 

在“金钱永不眠”的华尔街,公司市值虽然不是唯一评价维度,但是也是优秀掌门人最直观的计分器。在这点上,戴蒙已经交上对股东负责的答卷。从2005年上任开始,摩根大通的市值上涨5倍,达到当下近4000亿美元规模。据福布斯估计,戴蒙个人资产净值也水涨船高,达到12.5亿美元。

 

财富之外,戴蒙也在从事着其他银行家鲜少涉及的公共服务领域,比如在底特律进行“精准扶贫”。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戴蒙就多次公开表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求职者和就业机会之间的鸿沟,将拖累美国经济发展。于是,摩根大通选取衰落的汽车之城底特律为试验田,投资1.5亿美元,培育当地的小企业主,并通过增加职业培训,打造良性循环。目前,摩根大通正在将底特律模式推广至其他城市。

 

今年伊始,戴蒙还和美国另外两名商业领袖巴菲特和贝索斯联合宣布,组建独立公司,为旗下员工提供低成本的医保解决方案。“可能是小事情,比如一个健康计划、送药方式,但也可能会导致大的改变,比如慢性疾病的治疗方式、更好的健康计划或是数据的更好利用。”戴蒙向《财约你》披露对独立公司的设想。

 

银行业和大时代

 

华尔街,也许是不少梦想一夜暴富的年轻人们天然选择的竞技场。但从入行开始,戴蒙似乎最关心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如何建立一家企业。1982年从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的戴蒙曾经收到高盛、雷曼兄弟和摩根士坦利三份工作机会。他最终选择薪水只有高盛三分之二的美国运通,成为时任执行总裁桑迪·韦尔的助理。原因是运通的职位能更快接触金融公司的运营决策,而不仅仅是在80年代初的美股牛市中快速赚得第一桶金。

 

说起对自己事业影响最大作用的一本书,戴蒙意外提到《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这是一本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历史的科普读物。“读的时候,你不得不惊叹人类在短短的历史中做出了如此多的成就。”戴蒙对《财约你》表示。而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一个被称为“华尔街之王”的人,在面对人类历史时的谦卑之心。

 


近40年的华尔街沉浮中,戴蒙曾被最信赖的导师赶出过公司、曾在事业最高峰的时间患上过癌症,但无论是事业或是人生的低谷,戴蒙都安然归来。对未知风险和生命规律怀有谦卑之心,并以坚韧的态度全情投入,或许他总能逢凶化吉的原因之一。

 

知人之渺小,也知人之可为。

 

当“新晋世界首富”贝索斯在美国山间建造“万年钟”提醒自己和世人用长线思维做事业时,我们也将这个问题抛给了戴蒙。

 

“如果可以给一万年之后的人类留下一些话,您会对他们说什么?会怎样描述我们当下的时代?”

 

对于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戴蒙的回答是,“人类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但我们也造成了一些风险,比如核扩散以及可能紧随其后的气候变化。战争也导致了很多人死亡。所以,要做正确的事情,努力爱护彼此,避免部落思维。”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08: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财约你丨华尔街之王戴蒙眼中的银行业未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8 10:06 PM , Processed in 0.03421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