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生二孩的故事,现实远比新闻更激烈。
都是上班族的L夫妇只能当“周末爸妈”——周一到周五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周末再把孩子接回来。奶奶责无旁贷地重上“革命第一线”,全职带娃,本以为退了休就自由自在无牵无挂,结果成了“孙奴”。一听儿子媳妇要生二胎,身累心累天天盼孙子长大“熬”出头的奶奶一百个不愿意:想生你们生,我们坚绝不带!孩子的姥姥还没退,考虑到没人带孩子,犹豫再三,已经怀孕的L不得不把孩子打掉了。这事儿发生在北京。
F和爱人也想要二孩,奶奶立即表态:“老二就随妈妈姓吧,由姥姥来带,你们看怎么样?”夫妻俩本想和老人“讨价还价”,不想老太太语出惊人:“养娃就像买房子,头胎是刚需,再苦再累我也得替你们俩带;生二孩,这就好比买第二套房,是投资啊,既然不是刚需了,我是不是也该休息休息了?”这事发生在石家庄。
很多城市家庭,好不容易不提“传宗接代”了,要不要生二孩,谁来带二孩,又让两代人“撕”起来。
1
过去想生政策不允许,如今有政策了,一些年轻父母怕“一个孩子太孤单”,想要多生一个,可家里的老人反倒不乐意了。
现实体会是,依仗老人之力带孩子的年轻父母,往往对生育持相对积极的态度。如果自己真切体会过“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带大的滋味,或者说,没把老人“天经地义带孩子”算在养育“条件”之列的家庭,不那么热衷于生二孩。
我就是个典型。小家伙出生时我的父母已经去世,爱人的父母在老家忙活脱不开身,我们也从来没有动过让娃妈辞职带孩子念头。过去8年,我们上班时,“带娃”的任务除了交给保姆阿姨,基本都仰仗“陌生人的慈悲”。
如今孩子已上一年级,“没人帮忙带娃”的焦虑少了很多。放学早,没关系,交给小饭桌也算放心;加班回家稍微晚了点,没关系,可以让孩子到小区同学家里蹭个晚饭。毕竟,上了学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和交际空间,没父母管反倒“顺便”锻炼了独立性。
最难熬的是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基本由小阿姨带。至今,我们都觉得很幸运,能从中介公司找到一个称职的阿姨,把小家伙从3个月一直带到两岁半。小家伙不到两岁时,小阿姨要回老家筹备婚礼,那段时间工作实在太忙,又找不到其他帮手,最后只好让小家伙跟着小阿姨回家住了一周。那一周,我们愧疚万分,总有一种特别对不住孩子的感觉,没想到小家伙在乡下玩得不亦乐乎。
“孩子没那么脆弱”,我们这样安慰自己,可尽管如此,也总提心吊胆,怕有意外发生。可是,养孩子的家庭,谁又没些“意想不到”呢?别的不说,夫妻俩一个生病,另一个就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哪家不是一把“血泪”史?
国外“花式”带娃,手脚并用
所以,有了亲自带娃的经历,“全面放开二孩”后,我没受一丁点儿触动。那段时间,媒体上还报道了一些“失独”故事,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机会来了,政策来了,为了以后,赶紧生吧!可我们,还有我们的许多朋友,顶多只是“热闹”地劝别人,然后自己冷漠以对。
生娃养娃是社会问题,但它首先是个家庭问题。当自己无力承担养育孩子的成本时,这份“社会贡献”或者说“社会福利”你承受不起。且不说养育孩子的经济成本,单单“没人帮忙带”这一条,就足以打消很多人要二孩的念想。我承认养育孩子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也尊重“全职妈妈”“全职爸爸”们的价值和付出,可我们,还没能力抵达“为了孩子牺牲工作”的境界。
2
我一度极其羡慕那些有老人帮忙带娃的辣妈奶爸们,每每遇到他们吐槽带娃辛苦时,总忍不住“鄙视”:“矫情,来我家试试啥叫带娃!”
别看说得那么热闹,要真生二孩,好些人不干。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比2016年公布的1786万少了63万,下降了3.5%。与此同时,国家卫生计生委也公布了2017年全年住院分娩数为1758万,比2016年的1864万下降了106万。
也就是说,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的第二年,各方预测的生育高峰并没到来。可以想见,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忌惮养育孩子的成本。
但是,比起单纯的经济成本,更让孩爸孩妈们备感压力的是: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觉醒”了。
以前,退休的父母带孩子,年轻人赚钱养家,是典型的中国家庭内部分工。谈到现代女性生育数量减少,常常引入成本的概念,而父母带孩子的成本,似乎从来就没被“计算”过。现在,跳广场舞的大妈也开始觉醒,要放飞自我,不再把带孙子视为“天职”,甚至开始抗拒带娃的使命了。
这是社会育儿观念出现代际分野的关键,也是现代家庭在要不要生二孩的问题上,不得不认真对待的一个不确定性因素。你看,新闻里不经常报道,因为带娃的问题,婆媳矛盾有上升趋势么?你不帮我带娃,我不管你养老,剑拔弩张,新形势下的“家庭战争”一触即发。
不光是城市,即便是在农村,老人的带娃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Z要二孩那年46岁,他的妻子当年45岁,头胎是个儿子,两口子特别想要个女儿。现在农村剩男多,生个女儿很受欢迎。政策放开后,他们就打算生,没想到全家反对最强烈的是婆婆。婆婆反对的方式也很特别,逢人就说“这两口子快50了还要孩子,不要脸”,气得儿媳拒绝和她往来。最后还是生了个漂亮女儿,当然,也只好自己带。
这事发生在山东农村,孔孟之乡,传统观念非常强的地方。按说,在媳妇生娃这事儿上,一般人即使反对,也不会公开表达异议,可Z没想到,母亲会如此激烈反对。
过去的农村,一直追求多生孩子,政策没有放开时,一些人还偷着生。如今政策放开了,“多子多福”的观念反而转变了。Z的母亲当年养育了三个娃,帮儿女带了第一个娃之后,现在早就对娃“不稀罕”了,一心想要 “享享清闲珍惜晚年时光”。
如果你再留心一下城市小区里那些带娃的老人,他们聚在一起看孩子,聊天的最后落脚点大多都是“孩他爹,潇洒得跟单身小伙似的;孩他妈,心里轻松得跟大姑娘似的;就我和老头子,每天在家带孩子提心吊胆。” 一切都变了。
3
我采访过的一些老人,他们放飞自我的欲望一点儿都不比年轻人少。外出旅游、参加社团活动、学习新技能,你别以为老人的生活只有带孩子和广场舞,他们一样可以有诗和远方!
当然,完成了抚育一代人的任务,完全放手“不带孩子”可能性不大。对于大多数家庭的大多数老人而言,帮助儿女带一个孩子,算是一个 “规定动作”。但帮着带第二个孩子就是“自选动作”了,这个难度系数要比原来大得多。年龄,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老人主动将自己从“育儿—养家—带孙”的传统人生角色设定中抽离出来,对远方,对属于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了更多的憧憬和自己做主的欲望。
很多家庭可能没有意识到,在带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对老人是有所“歧视”的。不是人一老,就只能变成“功能性存在”,他们依旧应该是一个“主体性存在”。老人,他们仍然是有独立意志和活法的人,不能把老人看成从属于年轻家庭的某项“功能”,这个最基本的判断,却常常被年轻人忽视。我们常说,不能物化女性,同样也不能物化老人。那些有关带孩子的家庭冲突中,分明是把老人物化成了带娃机器。
是的,当下处于生育年龄的年轻人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一代,政策的放开,促使他们不想再让下一代重复自己曾经孤单成长的遗憾,当他们愿意咬咬牙,“响应”政府号召多生一个时,不曾想自己的爸妈却可能成为最大的反对派。有调查表明,在抚养方式上,选择和父母一起带二孩比例超过半成,自己带不到三成。既然离不开父母的帮衬,你就不能把老人的意见当作耳旁风。
在这种情况下,生不生二孩,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父母想不想让你“啃”。换句话说,生二孩,还真有点儿像F家老太太说的买二套房,只不过买二套房你掏空的是老人的养老钱,而养育二孩,你是在掏空老人的时间和精力。
如此看来,生二孩还真不是政府给你发一张准生证那么简单。政府同意了,你爸你妈同意吗?这不是玩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