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3|回复: 17

[男女之间] 让青春的爱情如信仰坚定 | 一席·万象 梁老师的爱情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0 05: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青春的爱情如信仰坚定 | 一席·万象 梁老师的爱情课 

 2018-03-07 一席·万象 一席

    为什么我们感觉小说或电影那么传奇、那么浪漫,其实那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发生的东西,反而我们把它舍掉了。我后来看小说、电影的时候就特别特别地感触。我们再延伸出去几步,就会发生这些事情,而我们恰好是没跨出去。




今年起我们会推出新节目「一席·万象」


万象会邀请人文、科技不同领域的老师,深入地讲一个问题,每人讲6-10集,每集30分钟左右。


接下来的两至三周,我们会先发布《梁老师的爱情课》。梁永安老师是一席第494位讲者,他的演讲《单身的黄金年代如何面对爱情》,视频播放量超过150万次,留言评论近400条。


下面是《梁老师的爱情课》预告片:




爱情课共6集。


01 初恋 分手


我们会在某一个时刻忽然体悟到自己的来路,体悟到自己内心的本在,一下子会打开自己,然后那些无稽的世界、物质的世界,一下子就会退后了。这是初恋才能达到的一个境界,二恋、三恋、四恋的时候,脑子已经变化了,你已经有对比了,已经有一个框架了,总的来说,是可以用理性来疏导的东西了。


02 等待 错爱


等待中也许隐藏着人生中一个特别大的错爱。因为你很爱这个人,觉得这个人怎么怎么好,但实际上正因为你没有跟TA真正地有一个比较深度的共在的空间,或者这么一个时间,所以误看一个人的概率确实是相当地大。


03 前任 现任


在前任这么一个命题之下其实概括的是生活,概括的是时代所要求以人为尺度,而不是以某种原则为尺度、以某种神圣东西为尺度,去对人造成生活的一种苛评。



04 孤独 创伤


孤独它也造成一些创伤,特别是失恋的创伤。它有时候会焕发出来一种很黑暗的情绪,经常会有从爱到恨的转换,本来是一个红色的、热烈的情感,转变成黑不见底的那种仇恨。人就在这个过程里面败坏了,变得残酷。


05 边缘 发现


边缘,或者一种不合理的存在,它往往能爆发出一种特别强烈的感情。因为在这个场景里面,它跟生死放在一起,到底爱不爱?绝境就是人的生死抉择,而这个时候能把爱放在前面,这种爱情,比一般的我们说的那种温暖的、道德的、善良的爱还要厉害。


06 青春 探索


所以我们最后得到的生活都不是我们最好的生活,这也是青春里面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在青春里都能获得最好,我们的生活就完全不一样了。而爱情是起着决定作用的,你和一个什么人在一起,这是牵扯到你生命的一个真正的内质,你的温暖、你真正的生命的那种幸福感都被这个决定,但其实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得不到最好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3-10 05: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初恋可能是一个悲剧,有的初恋可能是一个永恒 | 一席·万象 梁老师的爱情课01 

 2018-03-10 一席·万象 一席


第一课 初恋 分手

 01

  有时候你会舍不得把自己的全部决定放在这么一个初见上


初恋对人来说其实是特别关键的,我们在社会生活里面可以看到,一个人失去初恋之后,越找越好这种情况比较少,在内心深处特别怀念的还是初恋。

 

为什么呢?首先从年龄上看,初恋一般来说比较年轻,比较单纯。爱一个人的时候,内心是最重要的,他会从直觉上一下子喜欢一个人。第二方面,年轻的时候没有很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他的投入感、对爱的彻底性比较好。

 

我们的人生,比如中国传统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等,好像生活是可以用一个流程来描述的。但这个流程对一个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里边的那些片段。你的人生里面有没有一个精神的高峰,或者说情感的高峰、事业的高峰?有这些东西的时候,人生才会获得一种精神,这些东西会定义你这个生命是不是有价值。


在现代社会里面,遇到初恋或者说打开初恋,它的障碍比传统社会要大得多,因为人会疑虑,人面前有各种可能。有时候你会不舍得把自己的全部决定放在这么一个初见上,所以我们人性深处有时候对于初恋的投入可能是有所保留的

   

一个人一生如果没有初恋的话,对生命来说是非常遗憾的。年轻的时候,你有巨大的冲力,你有这种向往;长大以后,成熟以后,你就再也不会有这样一种心境了,再也不会有这样一种勇气了,你考虑问题的方式已经变了,参照系已经变了。



02

  很多人把初恋当作一种训练,这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问题

 

人生往往是因为初恋而美好的,因为有初恋,所以对生活的定义不一样。以前对生活美好的定义可能就是你有一个好工作,你的成绩很好,或者别人肯定你了;但是初恋之后你才发现生活是另外一回事,“美好”的定义变了。

 

你看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夫人弗里达写的回忆录,回忆她和劳伦斯的情感经历,叫《不是我,是风》。



他来我家时的情景至今仍浮现在我的眼前。他身材瘦削,两腿修长,步履轻盈,动作敏捷。初看去似乎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他还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有一种用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具体的说是什么,我也说不清。


那个时候,弗里达已经31岁,有3个孩子。在英国,当时称这样的女性叫作“领扣已经打开的女人”,就是已经嫁人了。她的丈夫是个大学教授,这在英国传统社会里面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了。

 

这个时候,23岁的劳伦斯来到他们家,想请她的丈夫写一封推荐信,去德国教英语。

 

那天教授不在家,教授的夫人来开门,就在那一瞬里面,劳伦斯看到这个女人,忽然一下子满眼都是阳光。他回去给教授夫人写了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话说:你是全英国最美的女人

 

当然女性的表达比男性要含蓄得多,其实在开门那一瞬,教授夫人看到一个年轻人,面容严峻,但是眼神里面透着一种非常凌厉的光。

 

一个女性爱一个人的时候,她不会去描述得很清楚,说“这个人很帅”怎么怎么样。教授夫人看到劳伦斯,心里突然感到一种东西,但她说不清楚。

 

后来他们毅然决定走到一起,私奔了。两个人压力特别大,整个社会排斥他们,但因为排斥反而获得某种幸福因为不可能再过平常的生活了


我去英国的时候到劳伦斯的故居去看,一个矿区旁边的镇,是那种中产阶级还算比较完整的生活,但劳伦斯就跟这样的生活告别了。他们当时写的书也不被接受,不被出版,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互相依靠才能有一种生活的继续。

 

很少有人真正把文学变成一种生活,而这两口子在与社会这么巨大的一种对抗里面,依靠文学,依靠创作,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最后建立起一个自己也没想到的生活。


 

在今天大学生活里面,我接触到很多人是把初恋当作一种训练、一种体验。因为初恋的成功率太低了,所以就形成了一个概念,初恋不过是不恋白不恋,后来肯定不是跟这个人在一起,这就把初恋一下子瓦解了。这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问题。



03

  像这种初恋真是让一个人完全改变了

 

劳伦斯和弗里达转向了文学,如果没有这个初恋,他们还是搞文学,命运还是这个方向。但是有的初恋不一样,会让人从自己原来的追求方向上变成另外一个方向,这是初恋里面特别有力量的一部分。

 

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剧作家,他的话剧《榆树下的欲望》特别地好。



但你不会恨我很久的,伊本。我不是世界上最坏的女人,你和我有许多共同的东西,我一看到你就知道。

 

一个农庄主的小儿子伊本,他特别热爱土地,而两个哥哥就想往城里跑。后来70岁的老爹宣布自己到世界周游去了,一年都没回来。三兄弟一看肯定死在外边了,一商量,怎么办?

 

伊本就对两个哥哥说,你们都到城里去吧,把地给我,我以后补偿给你们钱。两个哥哥一听很高兴,太好了,各得其所。

 

没想到,刚刚商量好,传来了消息,老爸第二天就回来了。还带了个年轻的妻子,老爸70多,妻子21岁,三个兄弟极为震惊。

 

第二天傍晚,这个伊本和他的后娘艾比见面了。两个人在进门的一瞬间一对眼,伊本马上明白后娘的出现是因为她渴望土地,她想通过这个婚姻获得土地。而艾比一眼就看出来,这个老三是她的死对头,他也爱土地,所以两个人就变成仇敌互相仇恨。

 

我们说人都成长在黑暗中但自己却不知道一个人一般是两重黑暗,一个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还有一个就是不太清楚世界的黑暗。夹在两重黑暗中间,一个人是靠一点微弱的光亮在看自己的人生。

 

所以伊本和艾比在微弱的光亮里面互相敌视,但他们不知道其实在内心深处他们是一种人,他们是真正的一个路子上的人。

 

有一天,两个人忽然爆发激烈的争吵,吵着吵着,艾比就对着伊本说,别看你对我这么凶暴,我告诉你,你的内心里面是最爱我的。

 

这个伊本一听,简直莫名其妙,简直不能相信。

 

艾比说,我现在回我的卧室,五分钟之后你就会跟过来。伊本一听,简直可笑。他看她走,嘴里念念有词,“怎么会呢,怎么会呢”。一边说一边挪着步子,一会儿就站在了她的房间门口——两个人终于相爱了。

 

相爱之后两个人才发现,在土地之上还有更高的生活我们在追求那么多东西,但是因为有了初恋,我们才发现生活其实有更符合内心的一种方向。


 

后来他们俩有一个私生子。伊本的爸爸一开始不知道,还高兴,以为是自己的。风言风语听到以后,搞清楚了,就故意挑拨他们的关系。

 

他跟伊本说,你的后娘原来跟我说过,她就是想办法生个孩子,生个孩子就可以得到土地。这一下子伊本就震惊了,搞了半天是中了她的计,一下子就敌视起来。

 

所以最后你看这个悲剧结局:艾比为了证明自己,亲手掐死了这个婴儿。但是伊本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发现孩子死了就去报了警,结果警察来捉他们了。

 

在警察来的路上,这一点空隙里面,伊本和艾比有一段对话,他忽然才知道所有的一切。最后警察来了,把艾比捉去,要绞刑。伊本就做出了一个决定,认为自己是共同谋杀,要跟她一起去死。

 

爱情里面,像这种初恋真是让一个人完全改变了,当然这种改变也是来自他们的内心。一个人在忙忙碌碌的时候都忘记了一点,其实你的内心深处永远不会丢失。

 

从远古时代,我们看见闪电会想象神,看见流水会感叹形形色色的未来世界、前世今生。我们心里永远不是停滞在表面的这么一个短暂的生活里,我们内心永远是性灵化的。

 

所以我们会在某一个时刻忽然体悟到自己的来路,体悟到自己内心的本在,我们一下子会打开自己,然后那些无稽的世界、物质的世界,一下子就会退后了。

 

这是初恋才能达到的一个境界二恋、三恋、四恋的时候脑子已经变化了,你已经有对比了,已经有一个框架了,总的来说,是可以用理性来疏导的东西了。

 


04

 不被理解的初恋其实是最深情的。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恋爱心理语言有一种误区:希望获得外部的肯定。我们有很多说法,比如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是不幸福的等等类似的条件句。靠自己的力量去排除是很难的,你内心深处总觉得是一种阴影,哪怕你很爱这个人,但是环境不肯定你,你总会觉得内心深处有惶惶。但是实际上这种不被理解的初恋往往更纯粹一些

 

我们看杜拉斯的《情人》为什么很感人,如果放在一个正常的逻辑里面有点不伦,但是放在一个小说的环境里面,你觉得特别地好。



那个风度翩翩的男人从小汽车上走下来,吸着英国纸烟。他注意着这个戴着男式呢帽和穿镶金条带的鞋的少女。他慢慢地往她这边走过来。可以看得出来,他是胆怯的。

 

16岁法国殖民者的少女遇到华裔男青年,两个人都处在社会的边缘里面。女孩子尽管是一个白人殖民者,但是她在家里是不受重视的,所以你看她穿得都不协调,戴着一个男人的帽子,穿着一个镶边的鞋,浑身都是没有被精心呵护的样子,是在生活里被冷落在一边的孩子。

 

华裔男青年尽管有钱,但是他是被封建婚姻、封建家族统治的一个人,他特别不喜欢自己要去打开的生活。所以这样两个人碰到一起,立刻彼此之间就建立起一种命运的共同感。

 

两个人种族不一样,在越南当时的印度支那社会里面,他们的层级也不一样,他们会走在一起,这就显得比较另类。但是正是因为另类,它会排除掉所有世俗的杂七杂八,只有唯一的向往。


 

什么叫作边缘,就是知道不能实现,一旦知道不能实现就会非常解放非常珍惜,而且彼此之间不会有太多的压力。如果要期待永恒的话,各种细节都很敏感,风吹草动都会受影响。

 

男青年也知道,这个女孩子作为一个殖民者的孩子不可能嫁给他;而女孩子也知道,他要跟另外一个家族规定的女人结婚。因为都知道,所以他们就走出了常规的从初恋到成熟的恋爱、最后结婚这么一个轨道。

 

在我们中国社会,很多人如果真的遇到这种情况根本就不会开始因为知道这个开始后面是没有结果的,但实际上它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是特别特别优美的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里面以后会大量地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怎么面对?我们需要打开一个新的视角,在生活里面给这样的情感一个空间。



05

 初恋可能不是托付终身的家


还有一个问题,很多初恋确实不是你的落点,概括地说,初恋可能不是你能够托付终身的家。这里面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男女的差异

 

从人类学角度看,男性去爱一个人,他真的是爱一个人,比较简单,就是看到这个人了,内心里很单纯地去爱她。

 

但是女性不同。在人类历史上、在传统社会里面,女性是从这个家到那个家,她从小就知道要离开原来的家,去另外建立一个家。所以她在对待情感的时候,会比男性要多一些东西:这个爱情是不是能达到一个家的要求。父母在给孩子的惯性上也会这样。

 

很多女孩子在谈恋爱的时候,一开始的出发点、触动点是情感但是落实点还是要有一个家的框架家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很丰富、很多变的,比如说乡村的家、城市的家,在不同的国家又有不同的家,都不一样。

 

在中国这么一个变化的社会里面,重要的主题就是城市化,这就会产生很多初恋的悲剧。很相爱的一对农村男女,来到城市之后,不一样了,女孩子想在城里安个家,但男的到了城市里面要奋斗很长时间才能够把这个家真正建成,这很不容易。

 

我们看侯孝贤的电影《恋恋风尘》,你看阿云和阿远,那么相爱的一对青年到了城里。阿远后来去当兵,阿云一直在等他,写了那么多信,结果临退伍前三个月收不到信了。


 

后来阿远接到自己弟弟的信,说爸爸不让我给你写信,但是我不得不给你写,阿云已经嫁人了。嫁给谁了呢?邮递员。

 

阿云是个很老实的女孩子,阿远当兵了,她接触最多的就是邮递员——整天互相写信,结果跟邮递员熟悉起来。而这个邮递员不管社会阶层再低,但他是个城里人。所以阿远最后被分手,非常痛苦,站在面向大海的悬崖上面哭。

 

晚点名时没有阿远。他立在碉堡顶上,那么高,也不知如何爬上去的,给人怪诞怖异的感觉。他把阿云的信,一叠一札都撕碎掉,扔到空中。


最后阿云带着新婚丈夫回故乡,连阿云的爸爸妈妈都不想理她。从乡村的父母来看,你这样做太不好了,但是从女性对生活的期待上,她也有自己的无奈。

 


06

 从“感觉”出发,在“理智”结束


初恋为什么会消失?一开始从感觉出发,最后在理智结束。这就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一个青年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给人提供理智社会给人提供不停复杂化的标准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黛茜,你说她不爱盖茨比吗?她年轻的时候跟盖茨比谈恋爱,最后真正要跟一个大富翁的儿子汤姆结婚的时候,下午要出嫁,上午在那个屋子里哭,哭得那么痛苦。


“喏,心肝宝贝。”她在拿到床上的字纸篓里乱摸了一会,掏出了那串珍珠,“把这个拿下楼去,是谁的东西就还给谁。告诉大家,黛西改变主意了。就说‘黛西改变主意了!’”

 

为什么呢?因为她原来是爱盖茨比的,盖茨比又英俊又聪明,就是缺钱。所以黛茜从这一点一衡量,冷静下来,就不能嫁给他。从理智出发,她嫁给汤姆特别好,她后来就出嫁了。

 

黛茜的这个选择里面,就是我们经不起社会的格式化社会的格式化使人脑子里产生了一种逻辑,对生活的解释、对生活的定义就会越来越平衡,也就是说人生的加法越做越复杂,同时欲求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所以初恋承担不起这一份重担


 

莫泊桑的小说《幸福》,写两个人私奔,跑到一个荒岛上能够相爱终身,觉得自己的生活特别地幸福。但如果他们不是跑到意大利的荒岛上,而是跑到罗马去了,面前是各种五花八门的商店,社会上每天散发着种种消费的气息,这两人还能维持到底吗?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要追求纯粹的情感,追求高远的情怀,好像说起来都是这样的。但实际上潜在的那些广告,无形的那些视觉上的刺激,它悄悄地移植给你很多很多东西。

 

所以你内心里面其实埋藏了太多的欲望,到一定的时候,这些东西都会释放出来,它会化为你的逻辑。这也是一个大的问题。

   


07

 知道了自己的极限,内心深处也就甘心了


分手也会使人产生对自己的重新认识。

 

我们一生活得其实是非常地朦胧的,什么叫作朦胧,就是说我们不知道自己最高能做到什么,最低能做到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都是在对自己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度过一生的。

 

但是,初恋有时候会推动你去触摸激情,看看能不能达到,你终于明白自己是个什么人。

 

像乔伊斯写《都柏林人》,这个短篇小说集里面有15个故事,其中第四篇叫《伊芙琳》。

 

詹姆斯·乔伊斯


伊芙琳这个女孩子过的是一种很平淡的小市民生活,后来她爱上了水手弗兰克,弗兰克要带她去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去打开一个新的生活。伊芙琳就特别高兴、特别兴奋,要摆脱原来这些灰蒙蒙的日子。

 

我们在恋爱里面经常可以看到,初恋显得人好像焕然一新。在这个焕然一新里面,他根本就没有想过那些困难、压力。所以那种启动很快的初恋往往很不靠谱,没有把这些东西真正地在心理上消化一下。

 

伊芙琳跟弗兰克约好,第二天早上灰蒙蒙的天,两个人朝着码头跑了。码头上人山人海,弗兰克被人流冲到前面,伊芙琳在后面一点点距离。她只要跨过一个栏杆就可以上船了,结果没想到就在栏杆那个地方,她扶着那个铁栅栏,一步也迈不动。

 

这是有高度象征性的,跨过这一步以后,新的世界是完全不知道的,而原来那个生活尽管很差,但是是可知的、可预计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可依赖的。

 

我们很多人就会卡在这个关键口上,宁可过那种在自己心里面落满灰尘的生活也不去打开有点惊心动魄的新世界

 

伊芙琳在那一刻非常绝望,她扶着栏杆,看着弗兰克。弗兰克回头看她,说伊芙琳,快来快来快来。结果他看到伊芙琳的眼神里面没有什么惜别之意,甚至也没有一丝爱怜的神色。

 

她对他板起一张惨白的脸,无可奈何地,恰如一只走投无路的动物。她茫然地瞅着他,目光中既没有恋情,也无惜别之意,仿佛望着一个陌路人。


当然,伊芙琳也明白了,自己做不到这样一种向远方的生活,因为以往的二十来年,已经在内部把她的灵魂给消蚀掉了,所以只有在脑子里浅浅的一层愿望使她要私奔,但是真正行动的时候,已经没有力量了,而这正是我们今天很多人的状态。

 

我们很多人在谈爱情,谈向往,那不过就是谈谈而已,真正要去动是动不了的。真正要去动还是要找那个现实的,还是要找车子、房子。

 

如果知道了自己的极限,内心深处也就甘心了,那就建设一个小生活。这也是让人有点伤感、但是可能在某个历史阶段普遍存在的状况。



08 

 就因为有这么一个不爱,她跟原来的生活做了一个告别


初恋里面的分手有时候也不见得是个坏事。在初恋的放下里面,有时候会打开一个新的世界,也有时候是因为看到了新的世界而放下了初恋

 

英国作家福斯特写的《印度之旅》,后来大卫·里恩把它改编成电影。奎斯特这个英国女孩子到印度是去看她的未婚夫,这个未婚夫在英国殖民社会里是一个特别标准的好青年,忠于职守,又英俊,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婚对象。


 

但是到了印度之后,奎斯特先去看了那些充满了性爱雕塑的神庙,后来到了山上,进了那种原始的山洞里面,忽然感受到了一种震撼,原来固有的白人社会建立起来的那套东西,都在那个震撼里面消失掉了,她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她回望这个山的时候,看到那么多英国人对印度本土人的歧视,深深感到痛苦。忽然一下子明白,那一刻,她发现自己已经不爱未婚夫了,就因为有这么一个不爱,她跟原来的生活做了一个告别。那个印度医生被诬告的时候,她最后终于站出来,为他洗清,站在整个白人社会的对立面。

 

在未来的生活里面,你的有些初恋肯定是会被放弃的。这跟我们以前传统社会里从从头到尾的观念是有变化、有冲突的,因为原来的初恋是建立在原来的期待、原来的生活里,变化的生活使你成长,使你打开,使你不断地延伸。

 

在这个时候,你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感知,你再真正地进入到更有深情、更有内心深度的情感。这在我们未来生活是非常常见的。

 

几十年前我们中国还是一个农业社会,人只在一个单一性里生活,我们认定的情感轨道就是从头到尾、白头到老。不光是情感,其实我们整个生活也是一元化的,除了种地还是种地。

 

今天就完全不一样了,今天在你的这个生活之外还有别的生活。什么叫远方,什么叫生活在别处,今天我们在这个地域上是大大地拓展了。拓展以后,你的初恋和分手放在这个新的历史语境里面的意义变化了,价值也变化了。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特别珍惜初恋,另一方面要特别珍惜分手。我觉得不适合把分手作为一个特别悲情的东西。当然,在今天的社会里面,有的初恋对你来说可能是一个悲剧,有的初恋对你来说可能是一个永恒。希望大家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0 1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象 梁老师第一课 初恋 分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5 1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本身听起来很优美,但可能也是我们生命中一个巨大的陷阱 | 一席·万象 梁老师的爱情课02 

 2018-03-15 一席·万象 一席


第二课 等待 错爱

 01

  不等待的人其实没有真正的幸福


现在开始来谈一谈第二部分,就是等待,还有错爱。


首先看等待。在我们传统社会是没有等待这个问题的,一个女孩子十六岁左右就结婚了,女大男小,男的十三四岁也就结了,等于还没成人就在一起了,所以没有等待的问题。


现代社会变化就大了。前两天我在上海做讲座的时候,婚姻登记处的主任提供的资料,现在上海金山区的平均结婚年龄达到了35岁。我听了觉得有点震惊,因为以往一般都是在二十六七岁左右,一下子推后了这么长时间。


二十三四恋爱,二十六岁结婚,这可能是原来的一个节奏。现在是30岁以上的话,意味着你要有七八年甚至是十年的恋爱,然后才能进入婚姻。这里面就有一个等待。


还有一种等待,就是没有恋爱,我一直在等待一个真正的爱情


今天跟以往不一样,15岁开始基本上就接收各种信息,经历各种社会的变化,跟传统对比起来,已经进入了一个成人的社会里。尽管是在学校,但是在另外一个意义上说也是一个社会人了,然后你就开始在这么长的一个时期里游荡、成长。


如果是站在一个传统的心态上,我们对这种等待就特别焦虑,很多人就觉得我怎么还是个单身狗,我怎么还没遇到自己的真爱。22岁没找到,到了25岁、26岁还是一个光棍,30岁以前应该生孩子了,结果什么都没有,倒逼过来,把自己搞得很紧迫。


这就是今天社会里面的一个现象。恋爱的人需要等待,还没有恋爱的人也需要等待,不等待的人其实没有真正的幸福。


在等待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对文化的认识,也是加深对自身的一个认识。在建立一定的个体判断之后,然后再去恋爱,这个恋爱内在的质量就比较高。


我们看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今天讲的所谓的大龄女青年的婚姻,在他的电影里面是经常会出现的,比如《晚春》,特别是《麦秋》。



《麦秋》里面的纪子28岁了,还是一个人。有人给她介绍一个很有钱的男人,43岁,她不想跟他见面。为什么不想跟他见面呢?电影后面,最后她真正决定跟另外一个人结婚的时候她才说出来,说一个男人43岁还一直在社会上不定、游荡,让人心里面总是觉得不放心。


纪子(原节子 饰)


就是这么一个女孩子,她哥哥的好朋友被派到日本东北部远处的一个医院去当医生,最后的时刻她代表全家去给他送礼物。那个医生有个妻子,去世了,留下了一个小女儿。


医生的妈妈忽然跟她提起,说心里一直有个梦想,如果她能做他儿子的媳妇,对她来说是多么幸福。这个婆婆其实只是说一说,因为儿子要走了,最后把心里话说出来。


结果没想到,纪子听了以后,没有丝毫的犹豫,一口就答应下来了。回到家以后,全家都反对,但是纪子就说,他妈妈这么一说,她心里就觉得这个男人是自己一生可以相伴的人,所以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


纪子:可是,谦吉的妈妈对我谈起这件事的时候,我就自然而然有了这样的想法。不知怎么的,我突然感到我能得到幸福。——所以我就答应了。

志夏:……可是,你去了那边不后悔吗……?

纪子:我想不会。

康一:一定不后悔吗?以后不会觉得可糟了吗?

纪子:不会!


等待等待,要等待到你真正的那个人,而我们今天的人是经不起等待的。在焦虑中,忘记了自己的发展,好像我在等待的人他也在等待,就这样丧失了自己大量的生命的成长。


本来这个时间你可以好好地去学学摄影,去听听音乐、看看话剧、弄弄电影,出去旅行,这是历史在这个阶段给你的一个机会,但是很多人不认为这是个机会,认为是自己的一种灾难,或者说是自己的一个痛苦,这就错位了。



 02

  不期待就是最好的等待


真正能够获得幸福的人,他首先自己要活得很幸福,他在一个人的生活里面也能够过得很丰富、很饱满,然后才会看到另外一个相等的人,才能在这个过程里面彼此感受、彼此鼓舞,而不是说一个人特别稀缺,一个人特别地紧迫,认定别人是你的救星。


很多人在半路上不等了,在脑子里已经预设了一个节奏,到了什么年纪就接受什么,所以自我打折的情况特别多


这样的情况下会产生大量的问题,比如说觉得差不多了,这个人还可以,那就行了。其实你不知道在几年之后有另外一个人,真正让你幸福的人在远处会出现,但是你完全不知道,已经放弃了。


我们今天特别缺乏一种等待的能力,所以离真正的幸福就很远。其实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两个主要的目标,一个是找到一件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而这个事情正好又是有社会价值,在这个时代是有意义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找到一个人,这个人跟自己在情感上、精神上是特别契合的,能够一起往前走的,能够“1+1>2”、能够产生精神迸发的这样一个人。


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在青年时期先找到那个事情是最重要的,你把那个事情找到了,然后那个事情里边有人,比如说两个都是喜欢电影的、喜欢艺术的、喜欢探索的,会在这条路上相遇、一起走。人是不同的,在不同的路上你会遇到适合你自己的人。


现在很多情况下是颠倒过来了,在年轻的时候把找人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一个主题,忙着找人,事情根本就云里雾里,这样的话就使我们在生活里面产生了巨大的朦胧,巨大的失去。


所以在今天,有时候可以说不期待就是最好的等待。什么叫不期待呢?就是说你不要去想找那个人,先把整个的精神都放在事情上,然后在这个过程里面,人就出来了。


我很喜欢的一个电影叫《窈窕淑女》,乔治·库克导演的。电影里那个教授希金斯,他说自己特别不喜欢女人,他觉得女人又烦又啰唆又任性,稀里哗啦一大堆缺点。这个音乐片里面他那段唱词,把女人形容得一塌糊涂。他自己专心致志地搞他的语言学研究,好像是一个屏蔽了女性世界的人。



他是一个很专业的语言学家,有一天他突然对在街上卖花的伊莉莎有兴趣了。伊莉莎说话很粗野,方言口音很重,所以他就想把她作为一个试验品,对她进行语言矫正,把它变成贵族语言,让她变成一个淑女的风格。



所以希金斯后来就跟伊莉莎订了一个契约,训练她,开始一个字一个字教发音。两个人一天一天在一起,一天一天互相教和学,感情渐渐地、不知不觉地就出现了。



所以你看伊莉莎爱上希金斯了,希金斯其实已经感知了,但是他自己不知道。所以到最后伊莉莎很生气,跑掉了。


没有你树上照样结果,海水照样拍打海岸,没有你诗人们还会生活下去,西班牙的雨照样下在平原上。没有你他们都不会受影响,我也一样。


这个时候希金斯每天看不到她,感觉不到她的气息,才忽然发现自己离不开她了。影片最后两个人走到一起去了。




这个电影是非常好的,它不是那种恋爱模式。很多生活里面都是先确定一个恋爱,然后按照恋爱这个模式一点一点地进行。但这个电影不是,爱情其实是在悄悄地发生,它是在事情里面一点点一点点地发生。


一旦一个事情把它挑明了说是爱情的话,立刻爱情的程序化就来了,送花、请吃饭、一起干什么,会人为建构出来一个生活的模式,有时候还达不到爱情,但是已经把它建构成爱情了


当然也会产生一种情况,就是你建构起来,经过努力,确实也会发生感情,但是很多情况下会人为地变成一个——就像我们今天大城市吃的水果都不是自然熟的,像芒果,都是在树上还是青的时候摘下来了路上催熟的,所以那个味道、那个香甜度比原生的差得远了。


今天很多恋爱里面都是催熟的恋爱,都是没有真正地达到爱情的那个成熟度,但却把它约定为爱情,然后去进行。


 03

  等待使人变得可笑,但又使人在单纯中成长


等待中的人有时候会爱上一个人,这个人对他没反应,但是他等待,他努力,所以他整个生活的中心就变了,他变得在常人看起来很可笑,做出一些傻事来。但是这个傻事里面,他内心又特别地美,人就在这个纯度里面成长。


成长到最后,他没有得到那个人的爱情,但是会意外地因为自己的这种单纯被别人看见,会在无意中实现真正的他应该找到的那个爱情


德国作家黑塞有一篇不太被人注意到的小说,但也是他的一个名作,《婚约》。


黑塞


《婚约》里面一个布店的伙计叫翁格尔特,个子长得高,但没什么其他特长,他爱上了来店里的16岁少女迪尔兰姆。


迪尔兰姆根本就不喜欢他,但是她享受他对她的爱,翁格尔特就被她鼓舞,觉得她好像不拒绝,所以就报名参加教堂的唱诗班。人家都是小孩子,但是翁格尔特自己也跑去。那些小孩子也知道他的来路,都开始让他发生各种搞笑的场景。比如说合唱的时候给他一个箱子垫着,让他变更高,像个电线杆子一样的,显得特别突出,看着很可笑。


翁格尔特对这次郊游早就寄托了很大希望。这次他甚至有勇气询问迪尔兰姆小姐是否也去,并且问话时居然没有口吃。“是的,我当然去。”漂亮姑娘平静地回答,然后又添了一句:“刚才您不难受吗?”说着忍不住想笑,于是不待他答话就急忙走了。


结局的时候,他们唱诗班郊游,一帮孩子就故意地恶作剧,让翁格尔特跳起来抓着那个树干,离地好远。翁格尔特胆子不算大,但是一看迪尔兰姆在这里,一下子来了劲儿,被大家举着到了树上,抓着树枝,高高地悬着,底下的人高兴得不得了。


一会儿悬不动了,但底下越发高兴。摔下来的话会很疼,又不敢摔下来,一开始假装笑,最后慢慢地哀求大家把他接下来,大家都不理他,都在笑。


这时候翁格尔特才发现,笑得最开心的就是那个迪尔兰姆,心里一下子知道了,手一松,掉下来了,浑身摔得酸疼。


本来这是一个很悲剧的结局,但是另外有个姑娘过来把他扶起来了。这个姑娘叫波拉,平时翁格尔特根本就不注意她。波拉扶着他,非常地同情他,心里也心疼他,觉得他被大家戏弄。


这时翁格尔特才深深地感觉到,原来这样的女孩子才是自己应该一起生活的人。



一个人在这种等待里面,确实是让你过了不一般的生活,变得有目标了,但这个目标实际上是你的假目标。如果翁格尔特真正地娶到了迪尔兰姆,那也是个大悲剧。


但是在这个过程里边,人避免了社会的各种复杂化,心里面就形成了一种非常清澈的状态,渡过了我们人生可能会特别分化的一个阶段。波拉为什么会喜欢翁格尔特,就是看到他这种透明性,看到他的这种单纯性,所以这两个人走在一起。 



04

  等待本身听起来很优美,但实际上可能也有很残酷的一面


但是,等待中也不仅仅是好处,等待中也许隐藏着你人生中一个特别大的错爱


你很爱这个人,觉得这个人怎么怎么好,但实际上正因为你没有跟他真正地有一个比较深度的共在的空间,或者这么一个时间,所以误看一个人的概率确实是相当地大。


像我们以前教过的学生,她在上海,跟北京的一个男生网恋,恋得太热烈了,每天晚上打电话,特别好,特别依恋。差不多半年了,终于到北京来见个面,一见面,浑身冰冰凉,一看一点都不喜欢,那感觉完全不一样,伤伤心心地回去了。


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所以我们说等待本身也是需要一个非常强的自省的过程


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写的《曾经沧海》,艾丽斯,很单纯的女孩子,结果跟内德这么一个人爱上了。这个男孩子后来跑到芝加哥打工,两个人约定以后一定要回来,一定要在一起。艾丽斯就在等他,脑子里想象内德天天怎么思念她。


舍伍德·安德森


内德到了芝加哥以后,一开始还写些信,后来就没音信了。艾丽斯总是自我设定,她总是想我是一个好女孩,我一定要等他,我要做个好女孩——这已经不是对对方的期待,而是对自我的认定。


到她二十几岁的时候,遇到一个中年绅士,三十多岁,这个绅士就请她去喝咖啡。她想我是一个现代女孩,去喝咖啡不要紧的。


后来喝了一天又一天,喝着喝着,就忽然发现自己有点依赖性了,她觉得这样下去的话就会发展出另外一种关系来,她忽然想起来我是一个好女孩,我不应该这样做,然后就断然不跟他喝咖啡了,天天晚上在家里看书、干活,一直到了二十七八岁。


有一天电闪雷鸣、暴雨如泻,一下子人产生一个庞大的欲望,在房子里面把自己的衣服全脱光,然后冲入狂风暴雨,沿着那个城市的街道狂奔,看到那边有一个男人走过来,大声地喊“你要等待我”。



艾丽斯开始奔跑起来。一种狂野和绝望的感觉抓住了她。“我才不管他是谁。他也是一个人,我要靠近他。”她想。也没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疯狂举动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她就轻声开口了。“等等!”她喊道,“别走开。不管你是谁,请你一定等等。”


一个人处在这种崩溃之中,但是这个崩溃也是一种猛醒,人在自己的约定里边这种被压抑的痛苦,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所以她的这个等待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悲剧,为了证明自己好而去坚持一个虚无的东西。


两个人在谈恋爱的时候,经常会用这种自我想象来相互对待,其实内心积郁的这种艰涩越来越多,这种坚持、这种等待会使人导入一个非常倾斜的方,人为了不倾斜勉强支撑自己,要花费太多的生命力,终于支撑不住的时候,就轰然倒下。


古代社会没有别的选择,像什么薛仁贵征西,王宝钏在窑洞里等他17年,我们就歌颂这种。等待本身听起来很优美,但实际上里面可能也有很残酷的一面,对我们生命来说,可能也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05

  错爱往往就来自想象来自爱人的那种设计


错爱有时候的来源不一定是对方不好,而是我们自己脑子里的前置图景有问题。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成长过程,小时候的阅读过程,会在心里建立起一个理想爱人的基本想象。当你遇到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如果是高度贴合你原来的那个想象,你会迅速地爱上他。


但是问题就在这个想象,你要实现的爱情往往不是真正地爱那个人,而是爱自己对于爱人的那种设计。这个人其实不是这样的,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跟你的想象有点小叠合,但你会完形,就像格式塔心理学里提到的,你会把小小的一点给它构造出来一个更大的整体,然后得出一个结论来:“他是一个……”,其实不是的。在很大程度上,错爱往往就来自于这种脑子里的前置图景。


我们看马克·韦布拍的《和莎莫的500天》,这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电影。



男主人公汤姆正在开会的时候,看莎莫进来了,汤姆一看到这个女孩子,忽然觉得她就是自己一直期待的人,看她的样子,非常独立。


如果他看到了其他看不见的那部分的话,他会迅速地离开她,但是他看不见。他看不见什么呢?他看不见莎莫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所以莎莫内心里面对婚姻是一点都不相信,对爱情也是一点不相信的。


莎莫有一个本事,她喜欢一头长发,她的头发长得非常好,但是她最大的能力是想把它剪掉的时候,就丝毫不犹豫地把它剪掉,这个剪掉的能力很可怕。很多人在现代社会里面,告别的能力远远大于相爱的能力


但汤姆不知道这些。一次唱歌,莎莫唱了一会儿以后忽然就让汤姆去唱。结果汤姆唱的歌莎莫很喜欢,两个人就在这个瞬间忽然觉得靠得很近,所以后来走到一起。



但是之后就不一样了,因为莎莫本身其实是不相信爱情的,不相信爱情的人有一个大的特点,就是恋爱的时候他可以一会儿很热烈,一会儿也可以无所谓,这种起伏不定对汤姆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跟他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他就完全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电影结局,最后莎莫毅然跟汤姆分了手。分了手以后,汤姆以为她是一个不会结婚的人,没想到她很快就和一个不爱的人结了婚。对莎莫的世界来说,结婚、恋爱不是一个要深情投入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虚无缥渺的东西,这是汤姆完全不了解的。


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我在飞。开始的时候我只是跑,那么快,就像超人。渐渐地面变成了陡峭的岩石。我跑得太快了离开了地面。我飞起来了,很奇妙,奇妙且真实。感觉很自由,很安全。然后我明白了,我是一个人。然后就醒了。


我们现代社会里面人是彼此看不清的、碎片化的,我们看不到一个完整的人,都是瞎子摸象一样地以一个片段去判断这个人。用这种格式塔心理的完形,你充满了失望。这个失望就在于你的前置图景跟这个人后来呈现出来的东西越来越不一致。


你又不能不爱,不能说把一个人完全看清楚了再跟他去怎么样,完全不可能的。你只有跟他爱起来才能发现他,你不跟他爱起来就根本看不见完整的他。我们现在就处在这么一个大的悖论里面。


所以有些人就感叹,怎么这个男朋友以前跟现在完全变成两个人了,其实他就是那个人。



06

  不怕错爱,就看你能不能在这个过程里让自己更坚定,让自己不抱怨这个世界


但是,既然有了错爱,有时候会出现一个东西,就是对错爱的坚持会完成个人的自我拯救。在大错中你会发现更好的自己,特别是坚强的自我。


我们看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他是一个著名的剧作家,但是他也写小说,他的《西西里柠檬》写得特别好。


路伊吉·皮兰德娄


西西里的一个长笛手叫密库乔,是一个很朴实的男青年,他爱上了苔莱季娜。苔莱季娜很有唱歌的天赋,但是家里很穷很穷,学习音乐需要很大一笔钱。你看密库乔,他把自己全部的家产,甚至遗产、房子卖掉,资助自己的恋人去学习。


最后苔莱季娜到了罗马,变成一个特别著名的歌唱家,五年之后她都没有回过西西里。密库乔要看一看自己的未婚妻,所以带着西西里岛最好的东西,也是表达爱情最好的东西——柠檬——去罗马看他的未婚妻。



到了以后,人家一看他乡巴佬的样子,就把他接待到剧院的厨房,让他在那儿等。外面的剧场人声鼎沸,都是喝彩声。后来他从外面悄悄地看了一下,看到他的未婚妻在那唱,满面红光,非常有风采。


中间有一个特别短的间隙,苔莱季娜冲进来要吃点东西,看到他说,哦,你来了,我太忙了,接着又冲到台上去了。这个时候厨房里的那个厨娘看着密库乔就特别地同情,因为外人看起来就知道他们之间已经是完全不一样的人。


所以后来密库乔听到外面又是那么一种喝彩声,巨大的声浪,他自己也明白了——


他知道自己为自己的女友找到了道路,而且使她能够踏着它前进,可是如今她走得那么远,而他依然原地没动,只是在一个小城广场上每一个礼拜日吹奏长笛的小人物,早已经追赶不上她了。


这时候怎么办呢,抱怨?愤怒?或者同归于尽?负面的情绪一出来都会这样,但是你看,最后密库乔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把柠檬留下祝福自己的女朋友能够以后有甜蜜的生活,很有礼貌地跟厨房里的人再见,然后就回故乡去。


他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在那里了,而不是在这里跟女朋友一样的道路。原因就是他对生活的理解单纯、简单,单纯、简单的人面临这种大的痛苦的事情的时候,他才有承受力。如果一个复杂的人就不行了,他有方方面面的欲望,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会把他压垮,人就崩溃了。


不怕错爱,就看你能不能在这个过程里面让自己更坚定,让自己更清晰,让自己不抱怨这个世界,能够更加地积极地有勇气去面向未来的生活,所以我们说错爱对人来说很有意义。


错爱这个问题在我们当代社会里面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你从中学一直到读了大学、工作,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然后你会把他想象得很好,你会付出很多,表面上是一个负面的东西,但是你在错爱中实际上是一天一天地在成长,一天一天地在打开。


我们人生不可能每一步都踏对,不光是情感,试错就是成长。在生活里面一般很难指望从初恋一下就达到最后的婚姻,这种概率确实是很小的。


但是我们也不畏惧去恋爱,不畏惧去爱一个人,因为我们知道在错爱中我们会有自己的收获,会相信有自己的力量,而没有错爱,你是不能体会的。所以我觉得这也是错爱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的一个很高的价值。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6 08: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3-16 08:12 PM 编辑

万象 梁老师的第二课 等待 错爱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6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象 梁老师问答 01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1 1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那么多的前任?| 一席·万象 梁老师的爱情课03 

 2018-03-21 一席·万象 一席



第三课 前任 现任

01

  前任这么一个命题之下其实概括的是生活


今天谈一下第三部分:前任和现任。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里面,有前任特别普遍,不像传统社会,父母的决定就是终身。现代社会是一个流动社会,所以人的情感像河流一样,在不同的地段里面,在不同的时间里面,都有起伏,都有变化。

 

作为一个个体来说,我们是很难去控制的,很多情感都变成了过去,前任就变成一个普遍存在的、特别重要的社会现实。

 

加拿大的电影《野蛮入侵》,这个片子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里面其实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现实。一个大学的历史教授雷米,他和儿子的关系相当冷淡,因为儿子看不惯爸爸的生活方式:爸爸跟妈妈离了婚,而且前面还有三个情人。

 

儿子是一个什么人呢?儿子是一个搞技术的,所以他对生活的目的性和控制性很强,这样的情况下,他很不满爸爸这种无效的生活,因为情感上会特别容易产生一个一个的泡沫。他也不能容忍爸爸对妈妈最后的分离。

 

后来得知爸爸得重病进医院了,这个儿子终于坐飞机来看望他。来了以后一看,病床特别紧张,爸爸睡在过道上。出于父子这么一个天然的情感,儿子有钱,后来就走后门、送礼,硬是把原来装杂物的房间改变成一个单人病房,把他爸爸安置到这里


这时候他逐渐地靠近了父亲,才慢慢理解他。你想想,他父亲生活的时代,经历了存在主义、女权主义、嬉皮士,稀里哗啦那么多运动,社会是在不断地变,爸爸也是特别真切地生活


我们什么都经历过,分离主义者、独立主义和主权主义、主权合作主义者。我们被存在主义启蒙,读了萨特和加缪。读过法农后变成反殖民主义者,读了马尔库塞又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主义者、托洛茨基主义者。读了索尔仁尼琴之后,想法又变了,成了结构主义者、情境主义者、女权主义者、解构主义者。还有什么主义咱们没有崇拜过? 

 

真切的生活里面,毫无疑问,他就跟这个时代的种种风流变换有一种深度的契合,然后每一个阶段又和不同的女性建立起一些亲密的关系。

 

儿子逐渐逐渐地明白了,他才知道自己其实对爸爸的理解太简单了,太抽象了。后来他想让爸爸去世前能完满一点,就把爸爸三个前女友都叫到一起,陪同他爸爸最后这个生命阶段。



这种容纳性是特别可贵的,包含了我们对现代生活的理解。我们对人不像神学时代那样有非常极端的唯一性的要求,也不是现代主义阶段对人的那种终身价值的要求。我们作为一个个体的人,面对这么庞杂的一个时代变迁,一下子对人的宽容度加大了。

 

所以这部电影表达出来的那个东西,尽管看上去让人有点伤感,但是在另一方面又使人面对我们的时代生活时增添了很多宽度和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不接受那种不完美的生活,更不用说我们去爱一个不完美的生活。在这种电影里面,如果你细细地体会它,因为一般的人不会把生活变得这么复杂,所以如果你能理解这样的电影,你在迎接生活的时候,那个接受度、理解度就好得多。

 

我们说在前任这么一个命题之下其实概括的是生活,概括的是时代所要求以人为尺度,而不是以某种原则为尺度、以某种神圣东西为尺度,去对人造成生活的一种苛评。

   


02

 一个人如何接纳自己的前任


第二个问题,一个人如何接纳自己的前任,这是对你生命的一种衡量。

 

前几年我回原来在云南插队的那个傣族村,回去以后一切都很新鲜,变化很大,其中有一个当地农民跟我说的事情,我特别感慨。

 

原来一起在傣族寨子插队的时候,有一对昆明来的知识青年,他们年龄比我们大。女的是昆明那个学校的校花,很漂亮,男的很会说话,然后两个人成了一对夫妻。但是后来矛盾就越来越多,经常吵架,还不断地互相控诉如何如何,最后就离了婚。

 

我前几年回到那个村寨的时候,他们就告诉我,每年的火把节和春节,总是有三个人一起来到这个村寨。这三个人是谁呢?一个是当年那对离了婚的夫妻,还有一个人是那个女的后来的丈夫。就这样三人行,每年来,看着他们特别地和谐,特别地融洽。

 

但是我自己就想,如果我是那个前夫的话,这种事情我是做不到的。但是他们对于生活的接受承担,对生活最后的那种修复,可能更具有一种朴素性,就不那么苛刻。

 

你能容纳这样的情境的话,你的生命就比较完整,你就会对以前的走过有一个非常非常有温度的保持,不然就变成一团糟的一个过去。

 

文学里面也是这样。台湾有一个作家吴念真,他的小说集我是特别喜欢看,我有时候给研究生都一人送一本。《这些人,那些事》里面收了大概15篇左右他的短篇小说,这里面有一篇《重逢》写得很有意思。



《重逢》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他原来是个小老板,在他当小老板的过程当中,有一个跟他一起打拼的女友,非常辛苦。公司后来办得有点起色了,人的欲望和野心就放大了。这个男人后来遇到一个女客户,有资本,而且会提供大量的订单。

 

我们人的脑子有时候不是太稳定的,随机性很强,他本来跟女友关系很好,但是看到这么一个富女人,会提供这样的商机和发展,女人也比较热情,两下一晃动,跟着那个富女人跑掉了。他的女友很伤感,最后就分开了,再也没有见到。

 

但是没想到,这个小老板后来跟女客户关系又破裂了,公司越办越办不好,所以干脆做了一个出租车司机。

 

一次在台北机场等候接客的时候,他忽然看见这次来打车的人原来是他以前的女友,心里吃了一惊,但正好排到他,又不能回避,幸好出租车里的灯光还比较幽暗,他希望前女友认不出他来。

 

前女友上了车以后就不停打电话,一会儿告诉美国那边的家里,说我已经到了什么什么,一会儿又打电话给澳大利亚的闺密,说我最近怎么怎么样。

 

这个男人一看,幸好她在忙,如果一静下来盯住他就麻烦了。车子终于开到目的地,原来是一个医院,实际上这个女人回来是因为她的父亲生病了,她回来看望。

 

要下车的时候,女人忽然转身对他说,我一路上把我自己的情况都说清楚了,你难道就一句话不说?这个司机心里一下子才——非常非常地感动,但是也非常伤感。

 

你看这两个角色,男的显得有点小自尊,他的女友,按道理说,她是被伤害的,但是她看到前男友以后,她对他的那种温情,还是把自己心里的话、把自己的生活都愿意告诉他。

 

所以最让人感动的就是这个前女友。这就显示出人生的一种宽厚,一种力度,一种心里面的善良。

 

还有我们特别喜欢的电影《卡萨布兰卡》。



整个世界快倒下来了,我们却挑上这个时候来恋爱。

 

最让人感动的就是那个里克。两个人在巴黎那么热恋,女友伊尔莎突然就消失了,他一个人在卡萨布兰卡这么一个地方开了个酒吧。但是没有想到,前女友伊尔莎和维克多夫妻俩会来到这里,到底怎么办呢?这个电影特别让人感动的就是最后,那么宝贵的通行证里克给了伊尔莎和维克多



有时候看到自己这么挚爱的前任,爱情不是拥有,而是变成了一种离开,变成了放下,这是更高的一种爱。



03

 前任如果再变成现任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古代社会,或者我们的民俗、我们的惯性里面,说好马不吃回头草。这是很害人的一个东西。


很多情感,一回头其实是非常好的,因为两个人都有教训,两个人都有对事情的一个深度体会了,再在一起就会比以前爱得深得多,相互的理解也好得多,但是我们就很难接受。

 

今天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在后面的生活里面,人需要一次往复,甚至是好几次往复,然后才能有一个更深切的互相理解,更好的互相珍惜。如果我们永远是从零开始,可能你的错误是不断不断地重复。有时候前任如果再变成现任,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珍惜的过程。

 


04

 对前任的评价,衡量着每个人自身的善恶 


其实你如何评价前任,是衡量每个人自身的善或者恶。我在学校听了很多人关于前任的各种各样的话,最后我体会到一点,不断地说前任的好处的人,一般心里都比较善。那个不断地把前任说得一塌糊涂的,问题就大一些。

 

为什么呢?一个前任是你的一段生活,他身上的某种美好的点是很难把它否定的,总是有某一些点、某一些东西让你们走在一起,这是非常珍贵的。

 

在这个阶段,你们的相爱实际上把心灵深处、生命深处的某些东西开放了、打开了,但有些花儿你不可能让它一年四季全开,所以后来可能枯败了,那也是一回事,是你生命过程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一个人对对方的理解,对对方的感受,到底是像向日葵一样感受热度、感受美好,还是像非常纠结的荆棘一样,总是勾起一些刺痛的东西?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别。

   

我们看乔伊斯的小说《逝者》,老人加布里埃尔参加一个聚会,本来是一个非常喜庆的夜晚,散场的时候他在楼下等他的妻子格莉塔。结果格莉塔在梯子上面忽然站住,里边响起了一阵音乐,她脸上浮出一种非常难忘甚至很感伤的神色。



后来加布里埃尔心里有点惊异,但是又有点直觉。回去时坐在马车上,他就问妻子,说这首歌是不是为你而写?是不是有人为你而唱?

 

结果格莉塔一听,心里面哀伤,说是,当年他是为我而死。


那个小伙子叫富里,非常爱格莉塔,大雪天跑到格莉塔家楼下去弹唱,结果最后大伤风、大感冒,肺炎死掉了。所以格莉塔一生难忘这个人,今天听到这个音乐,心灵深处的往日都回来了。

 

加布里埃尔坐在马车里面,回到家里,最后睡下。这时候他看着旁边睡着的妻子,心里感到特别悲哀:一个人曾经为她而死,他作为她的丈夫,一生中扮演的角色是多么可怜,也就是说这个女人一生中心里在爱着另外一个人。加布里埃尔作为一个男人的情感,这时候表现得特别地痛切。


夜晚的雪下得很大,整个四边寂寂无声,只听见雪声在落。而这个时候永恒打开了——

 

加布里埃尔终究作为一个非常善良而且有智慧的人,他一辈子从来没从这个角度去看这个世界。而这个时候,他忽然感觉到茫茫宇宙,一个人生生死死,每个人在这个大生活里面都是一个微小的来来去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心路,都是真实地在活着。

 

从一个更大的爱里面、更大的对生命的理解里面,一辈子跟这么真实的一个女人在一起、跟这么有感情的一个女人在一起,忽然觉得心里面想流泪,非常地感动。那是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拐了一个弯,然后又理解了自己的妻子。

 

也就是说,他再也不会想在妻子的心里把前任去除掉,然后自己去独享这样一份感情。它超越了拥有和失去,超越了这种唯一性,有一个更大的对世界的爱,更大的对生命的爱。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加布里埃尔心灵深处的那样一种温暖就打开了。

 

生命里面,每个人都要过很多关,有时候我们封闭在一个幸福里面,以为幸福就是这样了,但是后来才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然后才能打破自己原来的那种封闭,打破自己固有的狭隘。

 

当然我们可以说,也幸好有这样一次发现——加布里埃尔后来在凌晨雪夜的睡眠里去世了,他不是怀着怨恨去世的,而是怀着这样一种宽大的情感去世了



05

 为什么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那么多的前任?


为什么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那么多的前任?


有一个大问题,年轻的时候恋爱,从整个人生阶段来说,又好又不好。社会学上把这个阶段定义为“蘑菇阶段”,什么叫蘑菇阶段呢?

 

就是说你刚毕业,没什么身份,没什么影响,也没什么资源,你就像一个蘑菇,放在阴暗的地方,随便你怎么生长,长得起来你就很优秀,长不起来就溃败。

 

年轻人正好是恋爱的季节,但是正好又是一个蘑菇时段,所以这个时候相互之间就会产生很多期待和失望。那个蘑菇看着就是不像样子的,到底能不能最后长成一个很高大的什么,都不知道。

 

而这时候人们对自己的期许又很高,所以期许和现实就有非常大的差距,很多人看着就不太着调,不像一个有远大前程的人。

 

一些著名的作品都写这个问题。像美国著名作家耶茨,耶茨是善于写孤独的。


 

他的代表作《革命之路》里面,女主人公爱波是学戏剧出身的,后来和弗兰克认识。弗兰克在二战末期当过兵,因为当过兵而光荣,给了他很多光环,后来上了大学,出来以后总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爱波实际上也是这样一个人,她觉得自己的追求也不一样。


电影《革命之路》改编自同名小说


这两个人在一次酒吧的舞会上互相一看到,交谈了没两句,就发现非常对得上,然后就结婚了。结了婚以后要开始追求新生活,结果没想到还没开始追求,有孩子了。原来他们计划把这个孩子再往后排好多年。

 

到底要不要这个孩子,爱波实际上心里面也犹豫,但是弗兰克明显地就不想要。但是女性就是这样,我要不要是我的事,你说不想要那就太伤人心了。


最后孩子生下来了,后来又生了一个,所以爱波一下子角色就被定位了。女性一被定位,她就没办法到社会上奋斗了。弗兰克变成在社会上打拼的人,但他在中层岗位上一直升不上去。



最后爱波一看这样不行,她一定要叫弗兰克跟她一起,把房子卖掉,去巴黎。她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巴黎的那个地方做翻译,可以挣很多钱,让弗兰克不要干活了,就在那写作,她认为他是一个可以当作家的料。弗兰克一听,好,好像两个人又要准备转折了。

 

刚要转折,突然弗兰克被上司叫去谈话,提升他了。

 

男性有强大的权力欲,追求权力、追求地位,非常想往上升,所以很多人是表层的小资、表层的浪漫,因为他还没有被升;但如果一旦要被升了,在很多情况下,他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他就不由自主地陷入到现有的秩序里面去。

 

所以弗兰克嘴皮上说还要去巴黎,实际上一听说要升自己,脑子里就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把去巴黎的事取消掉。他好像遮掩得很好,因为爱波又怀孕了,他就说先把孩子生下来,以后我们再怎么怎么样。

 

但女性的直觉感是很强的,爱波心里一下子就彻底地绝望了,就知道这个男人实际上是完全没有一个向远方的能力,所以最后自己精神也垮了,后来跟一个一直在追她的男人也有了一夜情。弗兰克其实跟他们公司的一个女的也有一腿,反正整个生活就乱掉了。

 

到结尾的时候,爱波终于决定肚子里新怀孕的孩子不能要,因为这代表着跟弗兰克的感情彻底的决裂,所以她买了一套东西给自己流产,结果就大出血死掉了,就这样一个结局。



所以我们说,在这样的一个蘑菇阶段,人是特别混乱的,也特别容易失望,而这个时候需要的一种坚强的力量又很难达到,因为人生阅历还是特别地少,所以我们经常就会有一种放弃、躲避,在这个过程里面,爱情不断地消失。

   

我们看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这也是特别著名的一个小说。克拉丽莎年轻的时代,她的恋人是彼德,那个彼德多清新哪,每天早上从野地里摘出带着露水的野花,唱着歌来到克拉丽莎的窗前来看她。所以克拉丽莎特别开心,每天晚上盼望他来。


但是最后要决定婚姻的时候,克拉丽莎没有嫁给他,嫁给了城里的一个贵族达洛卫。

 

因为彼德一直就是一个很新鲜的小蘑菇,一直没有自己的前程。后来彼德一个人开始去航海,去远行。一直过了30多年,都老了,50多岁了,达洛卫夫人举行一个沙龙聚会,彼德正好回伦敦,正好来看她,他们两个人才相见。曾经的恋人,30多年以后见面,克拉丽莎就特别想知道他怎么生活的。

 

彼德坐在沙发上,手里面玩弄着一个折刀,这是到处旅行的人养成的一个习惯。克拉丽莎一看他这个样子,心里面就觉得幸好当年没嫁给他:他这个流浪汉的气质。

 

但是当客人都走光了,她开始把一盏盏灯都关掉的时候,才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就像一个骷髅不断地被时光的虫所吞噬,每一天都差不多。她觉得当年如果是嫁给了彼德,那生活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的打开。


现在她不愿对世界上任何人说长道短。她感到自己非常年轻,却又难以形容地老迈。她像一把刀子,插入每件事物之中,同时又置身局外,袖手旁观。她看着过往的出租车,内心总有远离此地,独自去海边的感觉。她总觉得,即使活一天也极危险。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

 

我们说为什么前任会大部分出现在蘑菇时期?这个时期彼此需要特别大的支持,特别大的相互力量的输送,但是这个时候又特别地不明白,所以这个时候就会产生那么多的问题。



06

 这是一个人生命不断向上发展的一个必然


最后我们可以说,在前任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珍惜,不要把它作为一个负能量存在,它是你生命中特别宝贵的一段,特别值得珍惜的一种存在。

 

你只有珍惜前任,才能相遇更好的现任,这是一个人生命不断向上发展的一个必然,它是人生不断地获得新生的特别重要的一种我们自己的抉择。

 

我们看台湾电影《一页台北》,男主人公小凯的女友去法国巴黎留学了,小凯的父母是个开小餐馆的,所以他自己的身份跟女友的身份立刻就拉开了差距。



但是小凯为了追上女友的前进,每天干活就跑到诚品书店的分店,跑到那里去看法语书。他一定要抓紧学法语,将来跟女友之间才有这种语言的能力,以后到法国去也可以有生活的能力。

 

结果女友跟他越来越生疏了。这绝对不能单纯地怪女友,为我们知道时间、空间的分离是非常厉害的。分离是有一个过程的,比如说一对恋人刚分成两地的时候,特别难过,因为原来两个人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细节现在突然没有了,一切变得空荡荡,然后自己一个人吃饭变得不行了,什么都不适应。

 

这样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渐渐地,自己学会了空白里面我会做点吃的,听听音乐,看看展览,出去看个电影,逐渐逐渐,那些时间就从空白里面开始活起来了。

 

过上个半年、年把时间,慢慢觉得一个人好像过得也还可以。再过一段时间,一个人挺适应了,彼此的需求就没有了。特别是你到一个新的环境里面,就会遇到新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事。

 

小凯还在这努力,但这种努力是多么地绝望。原来还打打电话,后来电话打起来没两句就没话说了,每次打电话的时候语调都特别地深情,但是放下电话就很绝望。躺在床上,小凯默默无语,无依无靠。

 

后来在诚品书店一下子遇到Susie,她是一个店员,特别单纯,业余时间在学跳舞。她看到小凯在这里,很少看到这么一个小伙子坐在书店的地板上,靠在书架那里,拿着本法语在学。

 

她一下子觉得很吸引人。后来两下一聊,她说你为什么学法语,他说我的女朋友在法国。Susie心里一凉,原来这么回事,嘴上说哎呀,好浪漫。因为女孩子都会这样,其实心里很伤心了,但是嘴上还夸奖你一下。


小凯经常去书店,最后又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因为小凯要去法国,要借钱,后来跟黑社会头子借钱,结果产生了一大堆问题,产生了一大堆风险,两个人一起经历了。

 

到最后电影快结束了,终于小凯按照约定要去法国见女朋友,他心里已经知道不行了,但是还是要去。作为一个男孩,怎么对待前任,这是非常庄重的承诺,原来说要去看她,还是要去。

 

Susie其实心里面就越发地喜欢他的这种单纯,喜欢他的这种坚持,喜欢他内心的那种朴实,他们在街头就重演了那一幕:原来是小凯送女友,现在变成了Susie送小凯。

 

两个人望着默默无语,因为此去不知道怎么回事:一见面,说不定那个女友一下子又唤起往日,说不定又好起来了呢。这对Susie来说也是一个特别伤心的事情。

 

但是小凯走的时候,不像那种不负责任的男孩,隔着车窗说放心,我还回来,那个就很庸俗了。小凯一句话也不说,就默默地看了她,然后车就走了。

 

后来那个镜头非常好,Susie回到自己的住处,一个人,孤零零的,然后倒了一杯水给自己,默默地走到窗前,望着台北,一片寂静。


 

镜头一转,过了若干日子,Susie在那儿理书,忽然看见小凯当年经常看的那个法语书,看着看着,主题音乐响起来,心里面生起那种又想念又伤感的情绪,因为小凯一直没回来。

 

这个时候镜头一转,小凯出现了。

 

如果我来拍的话,我很可能就在这个地方“咔”停住,Susie继续推着车,不知道回来没有。但是我们中国电影都有一个特点,一定要给人温馨的希望,所以小凯出现了。

 

他从书架的那一头远远看着Susie,叫了Susie一声,Susie没听到,推着车往前走。结果又走过一个书架,再叫她,Susie这一下听到了,回头一看——

 

我觉得拍得也很好,它不是说喜出望外,不是的,就是心里是非常高兴的,但是脸色是非常生气的。看了他一眼,然后继续推车自己走,把小凯急得一下不知道怎么回事,再叫她,然后那个Susie憋不住了,才笑起来。


 

小凯对前任那么珍惜,对他来说是那么艰难的一个心路历程,但是他保持了自己的纯度,所以后来跟Susie交往,是跟原来那个女孩子完全不一样的,没有花言巧语,但是都是寻常里面那种把整个心放出来,两个人之间的深切的互相的关切。

 

这个电影我觉得在中国电影里面拍的是相当不错的,知道怎么去面对情感、面对自己生活的变化,不需要人太成熟,只需要人纯净就能做到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1 11: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象 梁老师的第三课 前任现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夫妻一辈子就像当了个假兵一样 | 问答 梁老师的爱情课 

 2018-03-25 一席·万象 一席


梁老师的爱情课已经上线3集,我们选了一部分现场问答放在这里,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问题一: 初恋经常会出现的问题是隔了很多年,对方回过神来找你,但已经面目全非了;或者说你又想回过头去找那个人,但是对方又不知道怎么接受你了。 我总觉得我在上一份感情里面已经付出这么多了,还有必要再和另一个人重新再来一遍吗?但如果跟原来的那个在一块,有的时候会造成反复,又重新伤害一遍,想起来“哦,原来是因为这个跟她分手的”,又分手。隔几年可能又会想,再试一次吧。这种情况有多大的普遍性?


梁老师:这是一个挺重要的问题。哲学上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所以重新来一遍其实不是同样的。人从大面上说有时候没变化,其实在内心深处,经历时光之后,都会有变化。 但是为什么有时候对初恋又有一种内心深处的温情呢?这个原因其实是相当复杂的。


一方面是我刚才说初恋它比较单纯,一个人拥有这份单纯的时间是很短的,因为你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长大、变化。而初恋那个时候代表了你生命里面特别纯净的一段时光,所以不是那个人,而是那个时光,那个阶段对你来说特别珍惜。从另一方面来说,你再回头一遍是根本不可能的——两个人都已经不是那个阶段的人了。


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在哪里呢,你在后来的生活里面可能又遇到别的人,而这份新的情感往往是你在初恋里面稀缺的东西。 你真正转过来之后才发现,前面那个人会形成你生命内在的某种潜质,形成你的某种特点,一定程度上会塑造你的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你是渴望一个人既有前面这个特点,又有后面这个特点,根本就不会有这种人。当你跟后面这个人在一起,开始很好,慢慢也觉得很窄。这时候你就会反过来,跟牛一样,一反刍,哦,原来的日子还不错,所以就会有这种怀念。


另外一部分,因为女性的心理特点是百分百的,我们日常说女性比较情绪化,归根到底就是她是一种全心的、一股脑儿地投入。所以女性在扔掉一个初恋的时候,有时候是毫无道理的,把他一概地否定掉了,然后去找一个新的爱情。她不适合藕断丝连。男性相反,往往跟前任分手了,他心里有时候对她还蛮好的,过年过节慰问一下。


所以就会有这样一个通道,两个人都会有可能退回去。 如果后任不是很温暖、不是很好,可能这个男孩子觉得前面那个更加贴心,可能会倒回来。女孩往往是觉得后面这个一开始很好很好,到最后忽然发现这个家伙不行,这时候才有点缓过神来,觉得前任挺好的,是自己太作,回头率也就来了。 


分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时候它是积累起来的,分手的原因跟说出来的那个点是不一致的。分手点发生在某一个地方,只不过没有把它显性化,后面有一个持续,最后才分开。 的所以一般来说,分手的第一个月是复合的高发阶段,过了这一段,实际上回来的概率就低得多了。往往活得特别不好,复合的概率就比较高,凡是活得还可以,一般就不大会去复合。


问题二:之前也有一些朋友跟我讲过,喜欢一个人很多年,突然在某一刻就不喜欢了,或者是那个人向你表白的时候就不喜欢了,这种现象您是怎么看的? 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描述这种现象就很极致,男女主人公本来是非常疯狂地相爱,突然之间女主人公就不爱男主人公了,但是男主人公还特别爱她,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梁老师:爱情有时候很容易断电,看着还明亮得很,“咵”一下就没有了。我以前写过一篇东西,叫《一瞬间关上所有的窗》,确实是这样的。这样一种突然的中断,它很复杂,情况是非常多的。但一个非常硬性的中断是来自于对真相的发现,就像亨利·詹姆斯写的一部非常有名的长篇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

  

伊莎贝尔是美国孩子,意外地继承了5万美元的遗产,当时是特别大的一笔钱。她给自己设定的爱情是一定要去欧洲找一个没落的贵族,因为没落的贵族没钱,但是他们有很深的历史文化修养,懂艺术,懂文学,她觉得美国的钱跟欧洲的人文结合起来就是非常好的一个生活。

 

伊莎贝尔跑到欧洲之后,一个大工厂主很有钱,人特别好,爱她,但她拒绝了人家,因为那个家伙太有钱了,不符合她的标准,不要。结果找了奥斯蒙德,完全符合她的想象,所以跟他结婚了。

 

但伊莎贝尔不知道,这种没落贵族的内心是很自我、自私的,因为时代已经完全不属于他了,他自我保护、自我封闭、自我欣赏、自我迷恋的那种心情是特别浓烈的。


伊莎贝尔跟他一结婚就发现跟想象的不太一样,但还是觉得他是可以被她点燃的。其实伊莎贝尔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误区,她以为通过爱情可以改变一个人


这个世界上爱情观里面很大一个误区就是以为爱情可以把一个人改变,其实一点也改变不了,只能改变一些具体的部分,不可能改变他根本的部分。

 

有一天伊莎贝尔进入会客厅的时候,发现她的丈夫奥斯蒙德坐在椅子上,旁边站着梅尔夫人。这个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在欧洲的传统里,如果只有一张椅子的话,都是女的坐着,男的站在旁边,只有在情人的关系里面才会打破这些规矩。所以奥斯蒙德坐着,梅尔夫人站着,伊莎贝尔一下子明白了。

 

这个小说的伟大之处就是伊莎贝尔身上有一种神圣情结,朋友都劝她离开奥斯蒙德,最后她毅然地还是回到奥斯蒙德身边。她的理念就是,我选择了他,这就是我一生的坚持。

 

还有一种,我觉得是两个人的性情、生命特质确实不一样,在某种环境下看不出来,但在某种状态下就能看出来。就像你跑到西藏去,5500米以上的雪线属于植物的敏感区,很多植物的特性在这个海拔上可以表现出来。气候稍微变暖一点点,这个区域就会出现一些新植物,不变暖它就长不出来。

 

所以我们说,很多人的性情就像这种草,它是到了一定的环境、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出来,而出来的部分正好是你不能接受的。

 

比如城里人有城里的人的缺陷,乡村也有乡村的缺陷。种田的孩子长大了,他身上有一个特别宝贵的品质,就是勤劳、能吃苦,所以很多人很欣赏这一点。但是也会埋藏一个东西,弄得不好的话,原来童年缺失的东西,就会影响人生价值观的选择。

 

如果你作为一个女性,你本来喜欢他的勤劳,喜欢他身上这种气质,可能心里希望他一直去做学术,做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但是在某个选择的时刻,他身上的另外一面出来了,选择另外一个方向了,这个时候你心里面就失望了,你才知道原来根本上的判断有问题。这就是一个变化的社会里面,会打开一种你平时看不见的东西。

 

还有一个问题,一个人总是在社会里面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发展,这个过程里面人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变化,速度不一样,社会位置也不一样,然后逐渐逐渐地变得各个方面都互相共振不起来了。这个时候勉强在一起就会很累,所以也会选择放弃。

 

尤其在我们今天这么一个精神准备很单薄、社会变化又特别丰富的时代,最后这种分手其实是蛮多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问题三: 刚才您举的这些小说很多都是国外的,换句话说,其实中国的问题可能比较特殊,比如说两个人在一块很久了,然后发现不太合适,可能国外大家很放得开,好聚好散;中国可能会涉及到家庭、房子,很多时候不能当断则断,所以这个时候您觉得人应该像西方那样去做一个了断,还是说就做一个佛系青年,自己进行心理调试呢?


梁老师:这个倒是一个挺普遍的事情。在中国社会来说,我们今天已经进入到一个没有定势的阶段了,一个人绝对无法通过外部的标准来给自己建立一个判断,因为这个社会里面那种多元的过程、碎裂的过程,任何外部都不可以作为自己的依据。

 

依据在哪里?依据是自己对内心的这样一种体认。这个体认也许是虚无的,也许过了两年你不这样体认了,但是我们再也没有别的根据了,你连这个都不根据的话,那你的生活完全就是一个人造的、浮离的。


我们这个时代在转换,起码还要经历七八十年、百把年的过程,我们才能形成新的社会共识和价值基础。今天完全是一个在变化、流动的阶段,我们唯一能建立起来的就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心愿、愿望。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的话,你和一个人在一起,你会从两个向度上做选择:


一个选择,你要获得一种道德的满足感。和这个人一直在一起,你尽自己最大的善,也就是说已经跟他无法再用爱的逻辑来进行,但是我可以用善的逻辑来进行,把我所有能够做的付出我都可以来付出,做到自己问心无愧。这样的话,你的生活里面也建构出一种伦理上的、道德上的自足性,当然这也是很艰难的。


在这个过程里,如果对方还是使你很痛苦、很失望,这时候你可能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分离,因为这时候你已经是无愧了,已经把这个坚持做到底了,这是一种选择。

 

另外一种选择就是现代性的,那就是分离。而这个分离之后有一个巨大的问题:你要证明分离之后的生命确实是更自由,在更自由的状态下它更丰满、更积极、更有创意,这个时候才能够说明你这个选择是有价值的。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今天就在这两个方向上,在两难之中做出的选择,基本上是处于这么一个状态。

 

当然,最不好的就是心里又不愿意,然后又勉勉强强,为了家庭、为了父母、为了什么……那就是一锅粥了。自己不发力,也不努力,也不能输送热度,这种生活是最消极的。




问题四:他们常说两个人一开始是因为爱情走到一起的,但是在一起久了之后就变成亲情了,您怎么解释这种由爱情变为亲情的现象?


梁老师:变成亲情就不正常了。我接触过的人,有的人准备离婚了,离婚之前在过渡时期里面经常会说,我们俩就像朋友一样,我们俩就像家人一样,不像谈恋爱的时候那种感觉了。

 

其实没这个感觉就说明这个爱情本身已经像一潭水了。我们说亲情像一个湖水,很安静,很可靠,很温馨;而爱情像河流一样。

 

我们的生活里面人经常变得循环了,生活里面就变成一种依赖了,然后可知了——每天到哪个点该干什么都知道了。这时候两个人都在这个点上,所以构成了亲密关系里一个很有密度的空间或者时间。

 

但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就有一个新的可能。比如说你们俩如果一起去旅行,比如一起去法国、去普罗旺斯,跑到那以后,会焕发出来很多东西。

 

你看到那么新鲜的罗讷河,看到断桥,看到梵高当年那些热烈的绘画,两个人的生命都在打开,这个时候彼此之间也就有很强烈的初恋感,有一种新的生命的滋生感。

 

我觉得人生永远像初恋,但是不像以前那么不懂事,是越来越有一种丰满,生命不断地有一种互相之间的惊讶。这是特别好的一种能力,但是很难实现。

   

为什么很难实现呢?有的人建立恋爱关系是从稀缺出发的:我比较内向一些,我比较不好动,这个人很热情,很外放,可以带动我一起怎么怎么样,然后自己就变成一个车厢挂上去,哗哗哗跟着走。结果对方越拖越累,在模式里面也不改变了,所以才会出现这样一个状态。

 

但如果是农业社会就不同,农业社会变亲情是很合理的,因为没有什么生活到别处的问题,别处也是田地,那就没得说,大家就是亲情,男耕女织。现代社会是另外一个新的时代环境,所以我觉得爱情是需要永远努力的事情。

 

问题五:有时候觉得自己还蛮好的,但是可能喜欢一个人的话,会突然变得极度的自卑,觉得哪里都不好。但我有一个朋友,她就觉得自己很完美,不知道去哪里能找到一个跟她一样好的人共度将来的日子。我就想问一下这两种极端——极度自卑和特别自信,您怎么看?


梁老师:我的观念上,相遇一个人以后,应该觉得自己特别好,因为特别好才值得对方爱。

 

所以我看到张爱玲遇见胡兰成以后说 “一直低到尘埃里”,我就特别地不理解,因为你的才华,你的那种创作的境界,都是非常非常稀有的。

 

爱情里面两个人之间的那种自信,我觉得是特别特别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看到一个特别好的人,他能爱你,你也能爱他,那个爱不是敬仰,不是说对一个人的仰望,它很大一个程度上是生命之间获得感觉了,获得呼应了。也就是说自己有能量出去,你也能吸收对方的能量,这才是一种爱情。

 

如果说有时候觉得低,那这个爱情可能就有点抽象,觉得对方非常完美,自己对照起来好像有太多的缺失,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对自己投入进去的情感体会得不是太清楚。

 

但我觉得你能够把这个情感投入出去,已经是特别大的一种内心力量、一种打开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爱的能力是特别重要的。


我们在世界上是“我”“你”“他”三者关系,在没有建立恋爱关系的时候,你跟所有的人都是“我”和“他”的关系,所有的人都是他,都是第三人称。只有爱上一个人以后,才会出现一个“你”。

 

常常一个人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就是他跟这个世界只能建立“我”“他”关系,建立不起来“我”“你”关系,因为他内心的世界打不开,只会在现实的抽象的那些标准里面、那些功利里面去跟世界打交道。表面上觉得好像爱上一个人,实际上不是的,他只是爱那些标准。

 

真正地你去深深地爱上一个人,这时候“我”“你”关系开始出现。社会关系是等级制的,金字塔一样,所以你才会产生你在低他在高的感觉。但是“我”“你”关系是平等的,是对流的,这是“我”“你”关系最大的特征。

 

其实有一个规律,特别美好的人往往在恋爱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不好,因为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对自己的精神发展、艺术发展等各个方面有一些完美主义的倾向,这样的话就会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够好。


问题六:我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了一下他的爱情观,他说两个人不一定要有爱,三观合一就能产生爱,在以后的磨合中可能会对彼此有依赖,然后慢慢有爱。我就很耿耿于怀什么叫三观合一能产生爱,是这样的吗?

   

梁老师:我觉得男女情感的产生一定要经历事情。有时候我们的学生也会有这个疑问,两个人觉得过得平淡,但我觉得你们可能就缺乏一个事情,这个事情一定是要有难度的。

 

有难度的事情共同去创造,然后在这个过程里边,彼此的个性,彼此的意志品质,彼此的能力,彼此的情感特征,都会显示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眼没看上,到后面两个人怎么样,它没有必然关系,但是后面的经历里面是不同的。

 

比如说我们看小说《活着》,福贵和家珍什么时候才开始真正地依存在一起,实际上是福贵房子也没了,钱也没了,最后已经变成一个破落户,流浪在街头,成了一个非常非常凋零的人。这个时候家珍带着已经养得大一点的孩子回来了。

 

两个人经历这么一次大的变化以后,原来那个生活的基础,土地、钱、大小姐、大少爷通通没了,这个时候两个人再重新去打造一个生活,这个是真情感。

 

我觉得同样的题材如果交给贾平凹去写可能就好得多。余华所有的作品——我们开讨论会当面也跟他说,余华的创作里面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善于写女性。他的所有作品里面很少看到真正的有血有肉很有生命感的女性,包括《活着》里面的家珍也太伦理化、理想化,当然这也许跟余华的生死观有关系。

 

余华容易把一切归于自然、归于平淡,因为他父亲是海盐县城的一个外科医生,他们家就在医院里面,所以余华对于人的生死看得很透。海盐天气很炎热,夏天复习功课他都在停尸房里,因为停尸房很阴凉,没有尸体的时候在那里复习。

 

这样一个人的话,他去写爱情的时候,就不会去写那种很寻常、油盐柴米里面的爱情,都是在大生大死里面,在大起大落里面,然后才会有那一丁点萌生出来的情感。余华这样写的话,就突出了那个东西,人必须经历变故。

 

鲁迅和朱安一辈子没什么感情,但是真正两个人有那么一点点温情是在什么时候?就是在鲁迅和他的弟弟周作人打翻掉了,然后鲁迅离开了八道湾,到砖塔胡同去临时找了一个住处,身体又不好又气,这个时候朱安去照顾他。夫妻两个结婚的时候都没有这样在一起。

 

现在好多专家在研究结婚那一夜他们怎么过的,后来基本上认为鲁迅在那里看书,朱安靠在床头等待,然后就什么也没有。但就在鲁迅那么凋零的时候,朱安来照顾他,所以两个人终于有一点点温情。

 

有人写信给鲁迅,说很想知道跟朱安这么一辈子,到底他们俩有没有一点夫妻之实。按我们以往的理解是根本就不会有,但是后来你看鲁迅回友人的信里面,有一句话特别重要,他说“至于说夫妻,最多也就那么两三回吧”——那肯定不是结婚的时候,很可能是在砖塔胡同落难的时候会发生的。

 

所以我觉得很多夫妻一辈子就像当了个假兵一样的。一个人生到这个世界上要谈恋爱的,但实际上什么事也没遇到,两个人遇到就是买房子、买车、生孩子,那个爱情怎么能体会?

 

有时候我就跟学生说,你们要去找点事,有难度,有艰苦,甚至有危险,然后你们俩看看在这个事情里面会怎么样。但是太难了,现在硬去找这个事也不容易。


我们当代人一个困境就在这里,你要谈爱情的时候,它缺里边那种点燃的东西,都是理论上的。我们在观念中、我们在表达中,多么深情,种种求婚方式,种种人造意境。

 

但是终究在内心深处有太多的东西,像北冰洋一样,埋在里面打不开,所以也是我们今天的一个问题。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07: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象 梁老师问答02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9 07: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孤独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 一席·万象 梁老师的爱情课04 

 2018-03-28 一席·万象 一席



第四课 孤独 创伤

01

  失恋在我们当代社会里面是最苍茫的孤独


我们来谈一下第四部分,孤独、创伤这个主题。


孤独,在现代社会里面,我们赋予它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一百多年前,现代主义歌颂孤独。因为在19世纪工业化发展的高峰期以后,大工业和大众文化的出现,使整个社会文化失去了原来的非常清晰的创造力,流行、中庸、普遍化的东西多起来了。

 

而艺术就希望追求自己的创造性,所以对大众文化、社会文化就有排斥感,在这时候就特别强调一种个性。在文学和艺术里面,孤独变成了一个正面的东西,一个人孤独说明他没有同流合污,说明他很有自己的独立性。


但在古典时期,比如希腊时期就特别排斥孤独,因为希腊人喜欢社交,喜欢阳光,喜欢沙滩,喜欢交友,这样的话,孤独的人就变成一个流离失所的人,所以古典时期向来是排斥孤独的。


我们原来都是家族社会,所以我们不喜欢孤独,我们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群体的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友谊中的人,一个爱情中的人,人的角色都是跟别人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我们原有的一个惯性。但现代主义时期对孤独有很高的价值判断。


今天来说,各种孤独我们都要去品尝,之后孤独的体验会越来越丰富。一个人用什么生活支撑自己,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就是用什么东西来相伴人生。所以在现代社会里面,一个人的专业性就特别地重要。


事业不在于大小,不在于钱的多少,而是你真心热爱的东西。有时候我们把爱只定义在一个人身上,一旦跟这个人情感断裂,就会陷入巨大的孤独里面去,但如果你还有一个热爱的事情,事情不是抽象的,你就可能会从中找到支持和动力。


不过终究,无论什么东西都不能替代人的爱情和情感,因为它构造出一个生命来,构造出一种生活的完整性。所以失恋在我们当代社会里面是最苍茫的孤独,这种孤独要靠什么去打破,靠什么去渡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人生考验。


电影《托斯卡纳艳阳下》中,一个女作家正在庆祝她的一本书出版,忽然她丈夫的律师来找她,要求办理离婚。他丈夫有个理由说,妻子向来写作收入高,而他的收入比她低得多,所以她丈夫就要求在离婚的时候,房子归他,大部分钱也归他。



这个女性——弗朗西斯,从一个生活幸福感爆棚的人一下子变成一个特别孤独、悲哀的人,她没处可去了,最后只好去很廉价的单身公寓,这种公寓号称“离婚公寓”,都是离了婚以后没去处的人到那儿去住。


弗朗西斯去了以后,第一天晚上准备看看书。但房间的隔音非常不好,隔壁的一个男人一直在哭,弗朗西斯被他弄得很烦,后来敲墙壁让他不要哭,对方一会儿又哭起来,最后问她,你有没有空过来喝一杯?


按理说,一个女性和一个陌生男人隔着墙,又是这样的环境,应该断然拒绝,但是弗朗西斯就说“下次吧”,这个话把弗朗西斯自己都吓了一跳,人在孤独中会发生种种想不到的、自己不可控的一种变化。


她原来拒绝了她一个闺蜜的赠票,是到意大利去参加一个同性恋者的旅行团,她不愿意去,而这个时候她发现,如果自己再不去打开一个新的生活面,生活可能就会不可遏制地发生种种自己最不愿意见到的事情,后来她就去了。


她去了托斯卡尼,在意大利南部,特别漂亮,种植葡萄园特别多,古代的生活保留得也特别完整。她忽然看到一个老房子,特别喜欢,觉得自己可以在这个房子里重新开始人生。于是最后买下了这个房子,开始一个人打理,后来也请了施工队来帮她装修。



你居住的地方决定了你是谁。你与自己的住所越息息相通,你的自我就越与它难分难舍。一个人选择居于何处绝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反映了你内心的渴望。


这样一个人,她是通过自己来重建一种新的生活。她那种孤独,夜里面一个人无所倾诉,下大暴雨,老鹰飞进房子里来,恐惧、紧张、不适应,但是慢慢地一点点跨越过去。


每个人都会经过一个隧道阶段,孤独就是你的隧道阶段,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当你走通过一次隧道以后,再面临新生活的黑暗区的时候,心里面就会有一种力量去穿越它。


从这个意义上说,失恋造成的孤独给人带来的唤醒,给人带来的生活的锐气和那种追寻生活的力量,其实是非常强大的。没有失恋的孤独的话,人永远不可能体会到这一点。



02

  从爱里转换出来的恨,如果不加控制,会蜕变出巨大的罪恶


另一方面,孤独也会造成一些创伤,特别是失恋的创伤,它有时候会散发出来一种很黑暗的情绪。我们小时候经常会有从爱到恨的转换,本来是一个红色的、热烈的情感,却转变成了黑不见底的仇恨。人就在这个过程里面败坏,变得残酷。


为什么残酷呢?因为残酷有理由,因为你负我,所以我要报复你,可以冲破一切的道德规范,我做什么事情都是合理的,这时候人就陷入了一种表面上看似合理的巨大的沉沦,这是人生特别需要警惕的地方。


瑞士作家迪伦马特写的《老妇还乡》,看着就会觉得特别地残酷。62岁的克莱安她回到了故乡,这个小城原来发展得还可以,但是后来越来越破败。这个富婆回来以后宣布要给这个小城10个亿,振兴小城。


迪伦马特


小城的人知道以后都到车站去迎接她,人山人海,大家都特别期盼她拿出这10亿来,但没想到她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要把镇里的两个老头子抓起来,判死刑。为什么呢?其中有一个是她年轻时候的恋人,她当时怀孕了,在当地的传统里面是大逆不道,结果那个男孩子为了逃避大家的惩罚,就说是克莱安勾引他,他经不住她的勾引,才有了这个事情。


另外一个青年,跟他是特别好的哥们,他出来作证说,他亲眼看到克莱安是怎么勾引的那个男孩子,这就让克莱安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结果全城的怒气都冲向克莱安,克莱安最后就逃出了这个小城。


她后来在希腊认识了一个船王,跟船王结了婚变成了大富婆。现在她回来以后就坚决要求说,我会拿10亿出来,但前提条件是要把那两个人杀掉。全城一听,坚决不同意,怎么能用钱来换良心呢。


其实这些城里的人也很可笑,因为当年那个判决还拿到法庭上去过,但法庭上的人颠倒黑白,给她一个罪名,把克莱安给赶跑了。全城的人表面上维护正义,实际上是一群乌合之众。


克莱安一听也不着急,既然你们不同意,我就在这住下,天天优哉游哉地在城里转。那两个老人有时候在街上走路,大家纷纷上去跟他们握手说,你们俩放心,我们坚决不会同意的。那两个人听到简直是热泪盈眶,特别地有信心。


但是十几天过后,大家一看,克莱安整天在城里转悠,而10亿就在她身上,因为那两个臭老头子就是拿不出来,大家的心情就发生了变化,慢慢觉得这两个老头也太不知趣了,自己上吊算了,还好意思在这里活着。


老人出来散步的时候,发现大家眼光在变,越来越惊恐,终于有一天决定逃走。到了火车站,他们发现全城的人都来送行,每个人都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俩。因为克莱安说清楚了,如果逃掉了,10亿也没有。所以两个老人一看这阵势,就知道什么意思,胆敢踏上火车,立刻打成肉酱,所以两个人只好又回家里去了。



最后他们终于熬不住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两个老人干脆自动走出来,到了城市的广场,周边的人群越聚越多,把他们围了起来,然后两个大力士站出来,一人掐着一个老人的脖子,把他们掐死了。


掐死以后,城里最权威的医生赶快来签署诊断意见,某某某因为心脏病突然发作,死亡了。克莱安一看,把10亿拿了出来,然后她带上了当年恋人的尸体,坐上火车走了。其实她心里面还是很爱他。


他还像过去那样,和许多年前一样,还是那只黑豹。 


这里面爱恨、善恶、黑白都很害人,非常地恐怖,但是一切进程好像又那么顺其自然。从爱里面转换出来的恨,如果不加控制,没有对它的清晰的认识,它会在表面的合理性里面蜕变出巨大的罪恶。这也是孤独和创伤里面,我们需要特别去管理、特别去洞察的部分。


很多人会陷在情绪里面一发不可收拾。人性深处埋藏着大量的恶,一旦它的释放获得了正常性、合理性,就会百分之百地释放出来。在爱情里面,有时候人会变得很恶劣,就有这么一个人性的崩溃。

   


03

 很多人根本的爱的来源是创伤,这个时候爱情就被扭曲了


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人去投入爱情,为什么投入呢,是因为心里有创伤。在从小的成长经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求学过程,或者是自己的社会遭遇里面,有很多创伤,对自己的价值毫无信心,感觉自己的生命毫无前景。


而爱情本身就承担了一个对人的肯定,对人的确定的任务。在现代社会生活里面,我们每个人都有对身份的焦虑,爱情就变成了对身份的一个证明。


有些创伤是潜在的,比如说在原生家庭里面缺乏一种爱,甚至比如你的生活里面潜藏着某种原罪感,你都想通过爱情的美好让它获得另外一种生存,这个时候爱情就被扭曲了,它本身的特性也就变化了。


最近志贺直哉的小说《暗夜行路》又重新出版了。这个小说里面写的是谦作这个年轻人,他发现自己实际上是祖父和他的妈妈生下来的孩子。他本来喜欢一个女孩子,但是家里无论如何不让他跟她好,后来他才知道原来他们是亲戚关系。


志贺直哉


他内心深处非常痛苦,他非常希望通过爱情来使自己获得另外一个身份,独立出去。


我们看卡夫卡,他终身没有结婚,他其实很想结婚,借此脱离他的父亲。《审判》是他在21岁的时候用一个晚上写出来的。他写了一个年轻人,他要结婚了,他娶到了这个小城里面家境特别好,长得很美的一个姑娘,他要写一封信告诉他的一个好友。


这个好友在8年前去了俄罗斯做生意,但一败涂地,不好意思回来。他以前给这个好友写信都是讲自己生活得一般,因为他怕说自己好,对比起来,会令对方难过。其实他一直过得很不错,现在又能这么喜气地结婚,因为太高兴太幸福,他克制不住了,想写信给他的好友。


他写好以后,就觉得这个信会不会不妥当,于是跑到楼上问他爸爸,他爸爸冷冷地看着他,突然说,你终于撕下那种伪善的面孔了。


他父亲痛斥他说,你以前伪装的那种善良、怜悯,到今天都不过如此。他越听越觉得自己是一个魔鬼,最后他爸爸说,我现在宣布判处你死刑。他就像听到上帝的命令一样,转身就往下跑,最后跑到河边的桥上,看着黎明河水,心里大声呼唤“爸爸,我是多么地爱你”,然后“嘣”地就跳水自尽了。


《审判》


卡夫卡的作品中,很多东西都是从家庭体验里来的,我们可以从他的书里面看到一种社会专制,可以看到一种权威控制,然后还有那种挣脱感,那种生活的异化感,像《变形记》等等都是这些内容。


所以我们看《暗夜行路》里的谦作,他想赶快结婚,但是他接触的女性有限,结果他爱上了比他大20岁的阿荣,而这个阿荣恰好又是他爷爷的小妾,所以更加混乱。最后他又遇到了一个女孩,叫做直子,他特别地喜欢她,后来追求直子,跟直子结了婚。


但是因为带着巨大的心理创伤,他跟直子相处的时候,无法那么自然坦然。他很渴望从直子那里得到治愈,得到温情,得到种种,但是直子也是个敏感的人,还是很多情的一个女性,面对这么一个像孩子一样,整天需要呵护的人,直子最后也跟别人有了恋情。


谦作后来生了病,也发现直子的这些事情,特别地沉痛,一生修理不好自己,一生都不能把自己放好位置,最后终于支撑不住。去世以前直子陪伴着他,忽然在生命要消逝之前,他看到这个世界不应该纠结,很多东西都只是人心里放不下。他终于心里面彻底宽容了直子,那个创伤最后要靠死亡来消除。

 


谦作的样子看起来既沉静又平和。……直子仿佛第一次看到谦作的这种表情,想到:"难道没有救了吗?"但奇怪的是,这没有让直子非常伤心,她好像被吸引住了一样,目不转睛地看着谦作的脸,不停地想:"不管有救没救,反正我不离开他。不管到哪里,我都跟他去。"  


在很多人的恋爱中,爱人变成对自己的一个弥补,而他根本的爱的来源是创伤。我们要意识到为什么一个人在现代生活里面需要独立地去成长一段时间,因为在这个过程里面要去认识自己内心的创伤,要使它愈合,生命要打开新的叶子,生长出新的枝叶来,去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生命,然后去爱人,去相爱。


我们今天的创伤,以前的很多人是没有的。我们的要求太多了,渴望得到的东西也太多了,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层层叠叠。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爱情里面就承担了太多的东西。一旦结婚,互相的需求度太大了,造成沉重的压力,然后每个人都没有什么输出的能力,互相都是枯竭的,所以就带来了巨大的失望、巨大的冲突。


对于这些潜在的需要,我们要有一种自我清理。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里面,也是运用了很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方法,它说到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比如说广告等等,给人的心灵深处移植进去太多的欲望。它剥夺了你的潜意识,在无形之中给你埋下很多欲望。


在今天的社会里面,创伤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从心理上,我们要做一个比较简单的人,要做一个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握住爱,把握住到底应该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04

 孤独本身有时候会让人滑向爱情


其实,我们现在的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因为它可以让你获得承担生命的力量。索菲亚·科波拉拍的《迷失东京》,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



里面那个美国人,是一个过气的影星,叫哈里斯,日本人把他请去拍葡萄酒广告,另外一个女孩子,叫夏洛特,她的丈夫在日本拍商业照片,所以她也去了日本,在东京住。两个人都很孤独。


哈里斯来到东京以后,当天晚上接到他太太的电话,万里之外,太太不问他在外面感觉怎么样,心情怎么样,而是喋喋不休地说要装饰地板,到底什么颜色的好等等。这对夫妻的悲哀就在这里,共同生活这么多年,但是丈夫在外那么远,打回去电话,却是这样一些非常琐细的细节,所以哈里斯听着就特别地累。日本人又把他当商品利用,摆各种姿势拍广告,用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角色,用他的影响力。


夏洛特也是这样,丈夫特别忙,尽管年轻,还是新婚夫妇,但是他就是匆匆忙忙,以工作为主,夏洛特就一个人被甩在东京。两个孤独的人,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年轻女孩,中年男人有自己的身份危机、中年危机,而年轻女孩子有她的青春焦虑,它们叠合在了一起。



按西方人的观点,东京是一个充满禅意的地方,是一个以静为美的地方,所以心灵在这里可能能获得一种沉淀,能获得一种安静,它是这样一个设计。


但其实两个人来到这里,更加感到孤独。后来他们三次相遇,还有拥抱,但是即使这样,他们还是感到孤独,电影里面有一句话,就是“在天黑以后,往热闹地方躲,跟着别人努力快活,可惜心里,有定时的闹钟,提醒你有多寂寞”。



这不是一个个别的事情。城市人在现代生活里面,归根到底,在忙碌之后,在夜半三更的时候,心里面更多体会到的还是孤独。这时候就特别渴望有一个伴,爱情在此时跟我们的需要就有高度的契合。


孤独本身有时候会让人滑向爱情,好像爱情可以填补这个孤独,但是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误区,因为两个人真正在一起,它有时候释放出来的孤独比你原来一个人承担的孤独还要大,因为它伴随着一个特别大的失望。


所以这个影片里我觉得非常地好,两个人在东京相遇,彼此那么优秀,那么真情,但最后还是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不能走到一起,也意识到生存、生命是要靠自己去承担的,而不是躲到那种所谓的爱情里面去


结尾两个人终于分别,哈里斯要回国了,他们在宾馆大堂告别。我觉得这个告别设计得很好,通常爱情影片里两个人是如何告别的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如果跟一个人依依不舍地分别,分别之后知道永远看不见了,心里面会涌出一种特别特别难过的情绪。就像电影《情人》,小女孩最后跟男人在码头分别之后,月夜下,甲板上,大哭起来,才意识到自己多么爱他,才知道一生再也不可能跟他在一起。


哈里斯和夏洛特两个人分别之后,都很难过,但没想到,他们在街头又碰见了,这个又互相看见就不得了。两个人在街头深情拥抱,但最后还是选择分别。这个又分别不简单,这里面有一种力量,自己把自己的孤独承担起来。


在这个时候,人忽然觉得自己能够达到一个境界,就是可以活得又孤独又自由,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它写得非常精彩,是跟一般以往传统的结局非常不一样的一个处理。



人生有时候不要回避,一孤独就觉得为什么我孤独了,就忙着逃避。有的人觉得为什么我还不谈恋爱,我怎么一个人还单着,如何如何。其实你要珍惜你的这一段孤独,你一旦在这个孤独里面获得了自己的这种独立的生存,获得了自己的内容,获得了自己生命的坚实,这个时候你才真正地变成了一个在这个世界上能承担爱情的人。


一生里面如何获得几年孤独的时间,这还真的是一个挺值得去好好努力的东西。我们都觉得孤独不好,总希望能够迅速地获得一个爱人或者获得一个陪伴,实际上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你的成长就在孤独里面,这是很容易被扭曲的事情。



05

 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总是被剪掉


在所有的创伤里面,比较大的一个创伤容易被我们忽略,就是作为下层被鄙视的这种创伤。今天是一个走向中产化的社会,我们有十三亿七千万人,按照美国人的标准,当一个家庭年收入在五万多美元以上,它就是中产阶级。


据美国人的统计,中国人大概有一亿两千多万人处在这个水平上,但我们还有十多亿的下层。这十多亿的下层,在社会生活里面,尤其是在爱情生活里面,受到的鄙视是非常强烈的。


现在社会主导的爱情观,都是向着上层的,比如物质条件、精神条件、社会身份等等。大家如果看过《十七岁的单车》这样的影片,就会发现社会对于进城打工的人的那些蔑视,是非常非常可怕的。



朱塞佩·托纳多雷拍的《天堂电影院》,也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电影,它里面的多多家里就是意大利一个小城里的下层。


多多特别喜欢看电影,而且他跟放电影的大叔很熟,经常跑到放映室里面看大叔放电影,但是他发现,每次放电影前都要先审片,就是神父一个人坐在电影院里,看到接吻镜头、拥抱镜头就摇铃,上面听到以后就会把这一段剪掉再接上,变成一个节本,但多多看到了完整的电影。



后来多多长大了。作为一个下层人,他跟一个大工厂主的女儿艾莲娜谈了恋爱,两个人一开始就抛开了自己的身份,结果艾莲娜的爸爸坚决反对。


两个人经历了特别浪漫的爱情。有一次他们开车开到半山腰抛锚了,只好拦车求助。一拦,没想到拦到了艾莲娜的爸爸的车。艾莲娜爸爸的气场很强大,让多多一下子很紧张。


但电影镜头很好,多多这时候显得很弱势。相爱的人,她应该不由自主地跟他站在一起,彼此支撑。但是在这里,艾莲娜就站在另一头,一动不动。镜头的寓意很强烈,后来两个人就分掉了,她爸爸把艾莲娜弄到别处去了,多多作为一个下层,深受打击。



之后他学了电影,变成一个导演。但一个受打击的下层,哪怕他后来社会地位很高,他内心深处还是会有下层的阴影,受鄙视的人对这个世界不信任,他看不到那种真诚,看不到那种纯粹,不敢相信真正的爱情。


他后来跟一个女人结了婚,多多的妈妈就跟他说,其实我知道你过得不幸福,因为每一次接电话,听到你媳妇的声音,都听不出她爱你。这样的因为社会阶层而形成的生活的一路坎坷,特别是精神上,对人来说是特别大的一个压制。


这个电影到最后很有意思,放电影的老伯伯去世了,他留给多多的礼物是一大盘电影胶卷,多多拿回罗马去一看,都是当初被剪掉的那些片段,拥抱、接吻,这时候寓意就太深了,就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总是被剪掉。生活里面最宝贵的是那些真情,但是都是要被剪掉的,所以多多的生活也是被剪掉的生活。



多多,人生与电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离开这里,去罗马,你还年轻,世界是你的,我老了,我不想听你讲,我要听别人来讲你。


上层的人过于功利,很难拥有最纯粹的爱情,下层的爱情又被这样扭曲,所以有时候为什么觉得这个世界不美好。问题是我们之后20多年,有几亿人要进城,十多亿人里面要有六七亿人转成中产,在这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换里面,我们的爱情是什么爱情?



06

 什么都没有了,但是她有生命了,这就是人生的一个境界


在另一方面,一代年轻人要有自己的勇气,要有自己的理想,特别是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够超越孤独和创伤,这是唯一的出路,光靠理念空想肯定是不行的。不要过多地盘旋在孤独和感伤里面,要在创造性的劳动里,去超越这些东西,包括爱情。


我特别喜欢《走出非洲》,西德尼·波拉克这部电影是根据卡伦的小说改编的。里面的凯伦很虚荣,她花钱给自己丈夫弄来了爵士爵位,然后跟着他到了肯尼亚,成为高高在上的殖民者。但是她的丈夫觉得,你给我弄了个爵位,我也满足了你结婚的要求,彼此就扯平了。



丈夫经常花天酒地到处去打猎,还染上梅毒病。凯伦变得迷茫孤独,一个人在家里,她才发现自己的命运离原来的设想太远了。她开始跟当地的黑人一起种植咖啡豆,那么艰苦的条件,一天一天地劳动,她获得了一种巨大的价值感和满足感,人就变了。


在那个过程里,有一次遇上一头狮子,这么绝望的时候,一个男人冲出来,把那个狮子逼退了,那个男人就是丹尼斯。丹尼斯是一个非常有理想,非常浪漫,非常有诗情的人,他又非常地勇敢,凯伦跟丹尼斯就越靠越近。


但是,优秀的男女碰在一起,最担心的不是对方不优秀,而是对方太优秀而丧失自己的自由,比如说你遇上一个特别美、特别优秀的女人,她希望你怎么样,你就觉得要顺应她的希望。而一旦发生这些变化,你就会特别担心自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电影里两个人一开始有一点彷徨,最后还是抛下了一切。电影里边有一段,丹尼斯去弄了个飞机来,才学了一天,就带凯伦飞上天去了,那一段拍得特别好,飞机飞上天,能够看到雪山、湖面,还有火烈鸟大片地飞起来,能够看到非洲的那种壮丽。



这最根本的意义在哪里?就是两个人坐在飞机上,两个人一起看到一个世界,这时候就不一样了,原来那一种在土地上,没有飞起来的人的内心里面的各种苦、各种伤、各种难,一下子好像都化解了,所以两个人最后想一起开辟一个新的生活。



如果按照一般的电影,达到这个要求就可以了,但这个电影最后的结局是丹尼斯因为飞机失事死掉了,凯伦又变成一个人,但是即使一个人,她也经历了这一切。最后她的植物园也被大火烧掉了,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但是她有生命了,这就是人生的一个境界。她最后离开了非洲,但是她已经变了一个人。


凯伦:你是对的,那个农场从来不属于我。

丹尼斯:也许是我错了。

凯伦:……

丹尼斯:你毁了我,你知道吗? 

凯伦:毁了什么?

丹尼斯:独处的自由。 


在我们今天这个世界里,劳动是有无限的含义的,归根到底是专业化,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是一个专业化的人。现在是一个交换的世界,你没有专业化,就没有跟世界的关系。


比如你是一个画家,你光是做好画家,就需要走出去,就要寻找不同的人去观察,然后你从这一点上,跟世界就有一个很扎实的、有根系的联系。你的那种孤独、创伤就会在这个过程里面获得它的一个平复,获得它的成长。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9 07: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席·万象 梁老师的爱情课04 孤独 创伤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 10: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以为爱情只属于好人,也不要以为边角社会里都是邪恶 | 一席·万象 梁老师的爱情课05 

 2018-04-01 一席·万象 一席



第五课 边缘 发现

01

  正经的人跳不出这个东西,这也是一种爱


第五部分我们来讲一讲边缘和发现这个问题。

 

生活里面,我们不可能永远处在舞台的中心,也不可能永远处在社会的核心地带。对某种人群来说,他们可能就属于边缘人群,或者有时候我们生活的某个阶段会处在一个比较边缘的状态,比如说有点离经叛道或者是有一种反叛性。这两种情况都可能会出现。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讲求道德社会,总想政治正确,道德正确,方方面面都正确。在人生的很多时候,我们就把自己活得过于中心了,过于中心之后,就丧失了生活的那种张力,也失去了对于生活多元性的发现能力。

 

而且我们对很多感情的判断也有问题,我们可能会对一些非主流的东西、亚文化的东西有排斥感,觉得它们是不正当的、不正经的。


从社会整体来看,从结构性来看,我们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边缘社会。爱情它有一个特点,并不是“好人”才会有爱情,“坏人”之间也有很美好的爱情,这也是它跟其他政治、道德、文化各方面不一样的地方。那样的爱情,你也不能抱着不屑一顾、排斥的态度。

 

有些电影里面会体现这个问题,像昆汀的电影《低俗小说》就很有名。昆汀原来是出租录像带的,他平时没事什么都看,看了以后就把五花八门的电影要素记在脑子里,后来他做了导演,拍了《低俗小说》,里面就有各种各样的街角生活,搞笑、荒诞特别多。


 

这些黑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是什么?这种黑色美学里面有没有美好?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能拓展我们的社会心怀,拓展我们价值观的一个部分。

 

这个电影讲的是黑老大要去远处办事,就把妻子米娅交给马仔文森特照顾,米娅让他干什么他就得干什么,要陪她解闷,结果米娅带他去了夜总会。文森特跟米娅在一块压力很大,因为听说黑老大心狠手辣,之前一个马仔摸了一下米娅的脚就被杀掉了,他就怕自己掌握不好出事。

 

但是米娅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性情的人,到了夜总会以后,那里正好举行舞蹈比赛,米娅一下子兴起,她想要跳。作为黑社会老大的妻子,虽然表面上活得很风光,其实也生活在恐惧之中。文森特一听说她要跳,吓了一跳,后来还是和她一起跳了一段。



米娅:我相信玛瑟卢斯·华莱士,我的丈夫,你的老板,告诉你要把我带出去做我想做的任何事情。现在,我想跳舞,我想赢。我想要那些奖品,所以好好跳吧。 


在日常的生活里面,人和人产生的感情其实不鲜明,往往就是在一个特别的气氛、情境里面,人和人之间忽然会打破日常的束缚,在彼此的对视里面发现一些东西。


那段舞蹈我觉得跳得特别好,因为这个男演员是一个舞蹈非常厉害的演员,所以有人就问昆汀,这剧情是不是故意给他设计的,他说倒也不是,就是很自然地就出现这样一段剧情。

 

在充满了死亡的黑社会里面,跳着舞的米娅和文森特互相对视、凝视,互相有那种发自内心的默契,那段舞步特别美。正经的人跳不出这个东西,这也是一种爱,但这个爱是实现不了的。实现不了又挡不住的内心,就显得特别地有意思。


 

不要以为爱情只属于好人,也不要以为边角社会里面都是邪恶。爱情,它其实是分布在社会不同的角落、不同的层级里面,我们不能否定某些东西的合法性,这也应该是人的现代性必备的认识。



02

  在生死绝境面前,爆发出了那种不顾一切的坚决

 

还有就是,边缘或者不合理的存在,它往往能爆发出特别强烈的感情。因为在这个场景里面,到底爱不爱,它是跟生死放在一起的,绝境就是人的生死抉择,而这个时候能把爱放在前面,那这种爱情比一般的那种温暖的、道德的、善良的爱还要厉害

 

汤姆·提克威导演的《罗拉快跑》,罗拉的男朋友是黑社会,贩毒。集团头子派他去交易毒品,他拿到了很大一笔钱。但他在地铁上看到警察一慌,从地铁站里跑出来,那个装着钱的袋子就忘在地铁上了,袋子旁边坐着个流浪汉,他最后返回去找,车已经走掉了。



她男朋友如果不把钱拿回去就会被搞死,但只有十分钟的时间,因为12点必须把钱带回去,他只好打电话给女朋友罗拉说,我要去抢一个商店。这时他已经到那个商店门前了,罗拉觉得太危险了就说,你等等,我去弄钱。

 

罗拉的爸爸是一个大银行家,银行里有的是钱。他一听说罗拉要借钱,坚决拒绝她。罗拉没办法只好离开银行,跑到店里,看到男朋友已经准备开始抢,她急忙冲进去帮忙,结果一出来就被警察包围,最后罗拉被警察乱枪打死了。


 

打死以后,眼睛一睁,她开始了第二次尝试。她又去找父亲借钱,结果父亲不给她钱,她愤怒了,把保安的枪拿过来,抵着她爸爸的头,让他一定要把钱拿出来,结果人家悄悄报了警。她父亲给了她十万,她一出银行都是警察,她提着那个钱袋子,警察一看是个小姑娘,以为她是从银行里出来,是有别的事的,让她赶快走,这里危险。

 

罗拉提着钱,拼命狂奔。她跑到那个商店面前时,男朋友正准备开始抢,但是看到她一高兴,转身过来,结果正好被车撞死了,又是一个不好的结局。

 

她又开始了第三次尝试,罗拉拿不到钱,看到赌场就拿着一百马克进去碰碰运气,没想到连押连赢,最后硬是把十万马克赢到了。她冲到商店那里,时间正好只差那么几十秒,没想到她男朋友无意间发现了那个流浪汉,他最后把钱抢回来了,所以罗拉白忙了,已经不需要了。



罗拉:我能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快,帮帮我,求求你,就这一次,让我一直跑下去,行吗?我等着,我等着,我等着,我等着……


这个电影就特别有意思,一个女孩,在男朋友的生死绝境面前,爆发出来了那种不顾一切的坚决。现代社会要判断真感情太不容易了,但在绝境里面就能够看到。有时候人生不怕危险,在危险的时候它会把爱情呈现出来。边缘社会经常会有绝境,但是真情也常见。



03

  这句话像明矾一样,在他一缸浑水里好像一下子沉淀了很多东西

 

我们中国的青年不太愿意处在边缘地带,总是希望自己处在最正确的那个点上。但这主要看时代,这个时代如果是一个非常保守、封闭的时代,充满了滞后力,在这时候边缘反而获得了一种可以说是有点激进,但又是特别有革新的,甚至革命的力量。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很多人只看到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少女的恋情,但纳博科夫他自己解释这本书讲的不是恋情。因为纳博科夫是从俄国流亡移居到美国去的,他的母语是俄语,到了美国以后,他要适应英语,后来他写作也是用英语。但他内心始终有一种挣扎感,始终觉得自己的母语和用来写作的英语之间有一种追不上的关系,像乌龟和兔子一样,所以他认为自己写的是一种语言的追赶。


纳博科夫


那里面的亨博特喜欢洛丽塔,追逐洛丽塔,亨博特代表俄语,洛丽塔代表英语,他是这么解释的,听着还蛮有意思的,好像还变成了一个很有隐喻性的东西,但实际上从我们来看,就大不一样。

 

男性的人生分水岭就是在35岁到37岁之间。前半段不管是从社会的探索还是情感的经历,在这个时候都有一个自我的沉淀,都有一个新的判断,都有一个重新开始,所以很多男性人生的最大转变都发生在这个年龄段。

 

比如说中世纪最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写了名著《忏悔录》,不是卢梭那个《忏悔录》,是基督教神学的《忏悔录》,是基督教文学里面最经典的作品。

 

奥古斯丁,他35岁以前是一个浪荡子,从来不去教堂,整日吃喝嫖赌。他妈妈急得半死,妈妈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觉得他肯定要下地狱了。结果他35岁那年有一天,他看到教堂忽然就走进去了,因为里面空荡荡的,有种吸引力,他看到圣坛上放着一本书,是翻开的《圣经》。


翻开的那一页的第一行正好写着“为人要端正”,他吃喝玩乐的时候从来听不到这种话,他就感觉特别奇怪。这句话像明矾一样,在他一缸浑水里好像一下子沉淀了很多东西,他就想不通什么叫“为人要端正”,他走出教堂还在想,想不明白。

 

第二天他就离开原来的生活,一个人到处漫游,看别人的生活,看什么叫作端正,他后来知道生命那么庄重,那些五花八门的享受,都是游离的、破碎的、肤浅的,他终于要寻找生命最核心的东西,思索之下投入天主教,去想人类的存在和价值,他就彻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他死以后,五百红衣主教一致同意封他为圣徒,而且这个圣徒要在300年以后重新复议才能确认,300年之后,几代人以后,红衣主教团还是一致同意,这个就是一个太大的转换。

 

《洛丽塔》中的亨博特是一个三十七八岁的中年人,到这个年龄的时候他经历过很多挫折,不管是社会的,还是婚姻的,然后他才开始知道自己要找什么。

 

他看到洛丽塔,就觉得她最符合他要寻找的那个人的标准,因为洛丽塔一看就像他少年时代的恋人,那么单纯,他觉得她是最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人,所以他一下子把全部生命投给她。



但是洛丽塔不一样,一个小姑娘她要生长,她在最单纯的年龄开始吸收。亨博特第一眼看到她时,她在看一本流行画册上面的影星偶像,这是一个女孩子开始复杂化的阶段,但她的外观看起来是特别单纯的,所以这里面的错位就特别大。


你是否爱过一个人?看到她,就像看见圣诞节清晨的阳光,初雪以后松树枝上的小松鼠,雨天小路上溅到行人裤腿上的泥点,还有那些最美的玫瑰花。她是个可爱的小东西,但我深知,她甜蜜的笑容中藏着罪恶,漂亮的小嘴巴里可以吐出蛇的信子,每一次拥抱她都是对我的杀戮。但我爱她,我就是爱她,如果她要我的命,我就给她。

 

洛丽塔,她身体里面埋藏着无数的欲望都快要打开,但亨博特最怕她释放这些东西,因为社会太混乱,会让一个人破碎,他就想维护她的完整。他开着汽车带她到处去,不让她接触外面的世界,但是外面还是有黑社会来诱惑洛丽塔,亨博特一个人无法对抗这个社会,最后洛丽塔还是被诱惑走了,所以这就是两种力量。

 

《洛丽塔》写出一种很深刻的东西,就是人生的生命经过积淀之后,你会发现生活是什么样的,但是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碎裂,经过一系列的浑浊,然后你才能达到那个地方。

 

亨博特想跟洛丽塔一起,尽量让她不要走入社会的另一端,但是对洛丽塔来说,她满心激情地想要投入社会的另一端,所以这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矛盾。


最后亨博特他就离开主流社会,到边缘去了。这个边缘是一个特别清醒的边缘,是一个内省过的边缘,是一个超越的边缘,但是大量的人必须经过这个往复,必须先复杂化,先建立起一个原罪,然后再去清洗它,才能获得新生,变成一个宿命。这是一个很难回避的东西。



04

  到底是顺着前面30年一路惯性下去,还是重新打开一个人生

 

男性是在35岁到37岁之间,女性的边缘经常是在30岁。

 

心理学研究发现,女性有两个危险年龄,一个是16岁,一个是30岁。16岁是青春期的开始,女性的好奇心比男性强得多,面对各种各样的东西,心里面越畏惧、越刺激,越想挑战,太多的第一次就会克制不住地要去尝试,所以很多危险就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当然也有很多新的开始。

 

而在30岁,接触过很多人,经历过几次恋爱,然后结了婚,有了孩子,在一切都好像成了模型的时候,我们忽然会对这个东西有怀疑。因为后面再开始新生活还有时间,但再过几年就来不及了,这个时候就会强烈地有一种“是不是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生活”的想法。

 

到底是顺着前面30年一路惯性下去,还是后面重新打开一个人生,这可是一个大选择,所以我们就处在生命的两个边缘,一个是过去的30年的边缘,一个是未来的还没打开的边缘,就处在这么一个30岁的夹缝里面。

 

生活就是这样,其实按道理说,如果撇开传统世俗观念的话,30岁本应是一个黄金时期,前面有那么多的人生体验,又有新的空间,可以把生活变得更好。原来没有努力过的,没有百分之百投入的,我现在可以去投入,我的全部生命有了方向了,心无旁鹜了,就可以把它做得更好。30岁理应是这样的一个时期,结果现在变成一个摇摆不定的事情。

 

热内的《天使爱美丽》,我们就很喜欢。艾米莉在前面30年一直都过的恍恍惚惚的,因为她从小家里就不重视她,所以她自己就去尝试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显得很不成熟。


 

她后来无意中在墙洞里面发现了一个盒子,就觉得肯定是以前住在这里的人放在这里的,她生活就有个目标了,她要去找到这个主人,还给人家。后来就发生很多事情,很有意思。

 

她找到主人之后,发现一个相册,是一个性商品商店的男店员尼诺的相册,那个相册里面很多都是重新整合过的撕碎过的照片,然后被拼合起来。艾米莉特别喜欢,一个人有能力把撕碎了的生活又再找回来,而不是抛弃它,艾米莉觉得尼诺是她心里要找的人。



艾米丽突然感到莫名的温馨,心里畅快无比,光线柔柔的,空气里也透着芳香。城市轻轻低吟,深深吸一口气,人生本来就是简简单单。    

镜头一转,街道的一个铁门上贴着一张大纸,上面写:“没有你,良辰美景向何人诉说?”  

 

生活以前是一堆碎片,到了30岁,我们把它整合了。因为一个年轻人肯定要做傻事,到了后来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所以30岁的时候,应该是把破碎的照片重新贴合起来,然后重新开始的时候,应该是这么一个阶段。

 

30岁,处在两个边缘中间,你如何渡过这一段时间是特别重要的。所以我们认识到30岁的重要性,就不要怕到30岁。很多人一听说奔三了,心里就紧张得要死,其实那是奔向你的黄金时期,奔向你的生活再造的一个时段,所以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个年龄段。



05

  其实真正体会下来,我们现代人都在边缘中。


其实真正体会下来,我们现代人都在边缘中。

 

日本电影《远山的呼唤》,一个死去丈夫的女人带着儿子在北海道生活,这个女人叫民子。风雨之夜有一个男人来敲窗,他叫田岛耕作,实际上是一个逃犯,但民子家特别需要一个男劳力,虽然对这个人不太了解,最后还是收留了他。

 


后来这个男人释放出来的那种男子汉气概,还有对她儿子的带动,以及面对天地的那种大气,深深吸引着民子。民子本来是一个良家妇女,她特别不能接受社会的那些黑暗面,但是最后她接受了这个男人,而这个男人最后被警察追到了。

 

在电影的最后一节,在火车上,警察押解田岛耕作去监狱。民子和另外一个被她拒绝过但非常理解她的男人,两个人最后故意到车厢上坐在田岛对面,有两个警察看着田岛。

 

他们两个人故意对话,你要到哪去?听说你把农场卖掉了。她说,是啊是啊,我已经搬到什么地方了。男的又说,听说你的丈夫到远处去了,你要等他?民子说,是啊是啊。


田岛被判了几年刑,通过这种传达,民子让他知道她爱他,她会等待他。田岛是从来不哭的,但那一刻落下眼泪来。



这时候,我们脑子里面再也没有所谓的贵贱之分,没有因为身份的不同去把它区隔成情感的贵贱,就没有这些东西。

 

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个碎片化的世界,有时候要欢迎这种碎片化,因为以前板结的结构性是被精英主导的,我们通过碎片化脱困,实现自己的漂流,实现不同的相遇,我觉得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边缘这部分,也是我们未来三十年的发展之中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因为在社会运行里面会出现大量的边缘,有一些社会边缘的现象和情感,确实是值得被肯定的。

 

有时候我在想,你在城市里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个店,一个乡村来的女人在操持,旁边有一个装修店,是一个男人经营。这个女人的丈夫和这个男人的妻子都在乡下,两个人可能是同乡,或者是一个省的,互相之间你来我往,互帮互助,这两个人后来慢慢地有感情。

 

如果按照传统来看,这真是有点对不起家乡的人,但实际上这种感情是同甘共苦建立起来的,是非常非常真诚的,它是在城市化新的难度里面融合起来的,但他们就会陷入两难。中国人将来像这一类的两难会特别多,这用伦理是无法解释的,用传统道德是无法概括的。

 

这样的不符合我们传统的、主流的东西会越来越多,更不用说原来根本不搭调、根本不可能在一起的,也会跑到一起去,这都是我们未来要去把它容纳下来的东西。所以我们说以后要消解边缘,要看到边缘,从边缘里面看到真实、看到价值,这也是一方面。

   

这就是第五方面,边缘的问题。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 10: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席·万象】梁老师的爱情课05 边缘 发现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6 08: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席·万象 梁老师的爱情课06 青春 探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0 1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席·万象 梁老师的爱情课 问答03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0 1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席·万象 梁老师的爱情课 问答04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0 1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起鹏《北京私搭乱建局部史》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1 03:48 AM , Processed in 0.05684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