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6|回复: 0

[文化教育] 陈方:为何一提“减负”,有些家长就不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8 07: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方:为何一提“减负”,有些家长就不屑 

 2018-03-08 陈方 大家


“我已经从‘减负’的口号中觉悟了!”朋友L家的孩子今年小升初,谈及最近备注关注的学生“减负”,她置身之外压根没理会。我知道,她所谓的“觉悟”是,“你们说你们的,我做我的。”这学期刚开始,孩子的课外班她一个没有减。


有多少家长像朋友L一样,从“减负”的口号中“觉悟”了?我不知道。但你看看网络上那些文章的标题:《减负和素质教育,穷人凭什么叫好?》《减负很容易,试问哪个家长有这个勇气?》《普通人家的孩子,是玩不起“减负”的!》《学生减负的恶果,会使穷人越来越穷!》……抛开“标题党”的嫌疑以及“为反对而反对”的“行为艺术”,我相信众多家长都是基于自身体会来表达对“减负”的态度,他们也未必都如刘远举老师所说,“反对减负的工薪家长们,是被卖了还帮忙数钱”。



我家孩子刚上一年级,我不反对“减负”,但以给孩子“减负”的方式给家长“增压”,比如推迟孩子上学时间,我反对,甚至厌恶。和身边同事聊及此项“减负”内容,同事更是不屑,“‘三点半放学’已经让我们下不好班了,‘推迟上学’我们连上班时间也无法保证了,耽误了一头还不够,还要两头受影响?!”


孩子是家庭中心没错,但家长总不能时时处处都围着孩子转吧?绝大多数工薪阶层还得自己接送孩子,上班时间与孩子上学时间错位的矛盾如何解决?以为孩子“减负”为名的“三点半现象”已饱受诟病,如果再普遍推行“八点半现象”,工薪阶层的家长是不是只能崩溃?


回顾“三点半放学”的初衷,无非是希望减少孩子们在学校上课的时间,能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感兴趣的事情。因为没有家长的陪伴,事实却变成了另一番模样。“三点半”的标准时间行不通了,这几年很多地方众多学校又开始实行“弹性放学”,孩子放学后学校加了很多兴趣班供孩子自由选择。


有些学校的课后兴趣班免费,有些学校要象征性收取一些费用,这些兴趣班与校外辅导机构相比,内容设置上大抵相似,只不过对孩子的要求相对要低:一来他们不像校外辅导机构收取高额费用,不属于“有偿服务”,服务的质量自然也不会太高;二来毕竟是“兴趣班”,孩子们只要安安全全就够了,形式上大体还是“圈”在教室里培养兴趣。


既然如此,有些家长认为反正在学校的课后活动课里也学不了太多内容,还不如干脆送到校外辅导机构。同样学舞蹈,学校里的课后活动课一个班20人,而校外专业机构一班个10人,你说你选哪个?至于学费高低,在中国家长舍得为孩子付出的心理促动下,学费并不是关键因素。


我们身边的课外辅导机构是不是从“减负”之后开始崛起的,我不清楚。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能分享这块蛋糕其中一定有公办教育主动“让渡”的成分在里面。不说别的,单单看看学校周围参差不齐的“小饭桌”,如果没有“三点半现象”,这些替父母接送孩子辅导作业的“小饭桌”又如何有生存空间呢?


“减负”和素质教育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减负这些年,学生们的素质到底提高了多少?创新能力提高了还是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抑或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假若素质教育效果明显,舆论场里也不会出现那些小学生一写“传家宝”的作文统统是“我家姥姥补了又补的破棉袄”的套路作文了。城市孩子特长方面的素质确实提高了,钢琴舞蹈跆拳道,过级一个比一个高。但你敢说培养孩子们这些“素质”纯粹是为了孩子的综合修养而非考试升学吗?有多少家长心里都打着小九九,各种考级不就为了换取重点中学“特招”或“加分”的资格吗?


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没有具体的标准?恐怕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更多家长看来,所谓的素质教育无非是让孩子多学几项技能,别成为掉进书袋里的呆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很清楚,所有的素质培养最后的目标还是考试与升学。


前几天带孩子上课外班,还有半小时才上课,我和老师在交流一些孩子的情况,旁边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一声不响地在摆放教室里凌乱的桌椅。收拾完桌椅后他又静静坐在旁边看书等待上课,在一群喧嚣的孩子中,他格外打眼。我不由地和老师感叹,这孩子真懂事。老师也夸这个男孩,他每次上课都会提前到,不用老师招呼他都会把桌椅摆的整整齐齐,下课的时候,其他孩子在换鞋处匆匆换好自己的鞋转身离去,他总会把换鞋处的拖鞋收拾妥当才和老师说再见。


在我眼里,这是一个特别有素质的孩子,但在目前的“素质考核”中,他的这种素质能PK过钢琴过十级的素质吗?别以为一提倡素质教育,中国家长和孩子就不功利了,对于绝大多数家长而言,“有用”的才是素质,那些无法“标准化考核”的品质,很难成为他们重点培育的内容。


“减负”之下,学校自然也在提倡素质教育。比如让孩子设计个班徽,做个ppt,这种种“素质”,无形中都在和家长增压,去年讨论热烈的“陪孩子写作业”现象,就属于这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说了,“减负”就要做好加减法,要“调结构”:要适当减少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增加德育美育体育学习的时间;适当减少书本学习的时间,增加实践教育的时间;适当减少单纯知识技能训练的时间,增加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时间,等等。


其中“实践教育的时间”,我们一定能想象到,这又是需要家长来配合的“素质教育”。很多学校每个学期都会举行各种学生实践活动,这类活动中都需要家长出主意策划参与。能怪学校吗?学校要执行教育行政机构的命令啊!“上面”有这种要求,作为“基层”的学校,能不执行吗?


我特别理解一些家长为何一提“减负”就不屑的心情。林林总总的“配合”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这只是原因之一。最重要的是到了最关键的升学阶段,考试依旧是指挥棒,分数依旧是“命根”。剧场效应的根本不是因为前排人站起来了,而是因为有剧在上演。


不妨摘取两段网友评论,或许他能代表一部分家长的心声:


如果您经常上网,会发现在前几年网络上批判中国小孩“书呆子”、“学习压力大”、“高分低能”的声音越来越大。这些声音来自哪里?并不是中小学生的家长,这些家长白天上班晚上监督小孩做作业,根本没空在网上吵架。这群声音全部来自旁人,来自一部分没有孩子、又无所事事、爱管闲事的网民。俗称“键盘侠”。


“减负”之后网上火了这样一种说法,大意是:“减负就是让富人的孩子花大价钱补课,努力变得更优秀;让穷人的孩子好好在学校开心的玩,然后富人的孩子越来越好,穷人的孩子越来越跟不上,然后未来的一天,让富人继续领导穷人。”


谁不希望自己轻松自在地过一生呢?只是大家还没有放下对阶层坠落心存的恐惧、依旧坚信“教育是最后的那根稻草”时,恐怕很少有家长会对“减负”放松警惕。写稿子之前和一位从事小学教育十多年的朋友聊天,他刚刚带着今年即将中考的孩子从课外辅导机构上课出来,问他对减负的看法,他叹口气:“减到什么程度才算真正的减负呢?”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 07:20 PM , Processed in 0.04198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