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诚信成立之初的两年里,毛振华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但1994年到2004年,中诚信的评级业务基本不赚钱,除了咬牙坚持,毛振华别无选择。
直到2005年,五部委联合发布《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打开了境外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大门。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量受此利好消息鼓舞,从1997年的725亿元一跃至2005年68292亿元。
毛振华和中诚信在苦守10年之后,终于赢来了属于他们的时代。企业债券评级、可转换债券评级、信贷企业评级、货币市场基金评级、资产证券化评级等数十项信用评级业务的开展,让中诚信在2007年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那一年,中诚信的资本规模超过了刚成立时的一百倍。
但即便如此,毛振华依然有些不快——2006年,全球最有影响力之一的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以一笔不菲的资金买下了中诚信49%的股权。在外人看来,得到穆迪的入股是对中诚信的高度认可,但毛振华愤怒的原因在于,穆迪之所以能成功入股,是因为监管部门认为本土评级企业实力不行,需要穆迪这样的企业来保驾护航。
“穆迪的进入没有给中诚信贡献什么,它的窍门就是一个财务分析方法,我早就摸透了。”毛振华对穆迪入股最终给出的评价是——这是一次成功的谈判,但却是个错误的交易。
从1992年创建中诚信到2007年公司步入良性发展轨道,15年的创业生涯后,毛振华意外的决定——不再从商,去人大做学术研究。这年毛振华4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