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浦路诞生之初,承担了服装南北流转的中介功能.随着电商的兴起,人们不再需要一个实体的中介,厂家可以直接对接批发商甚至零售客。
再次走进七浦路,店铺的格局大多还是十年前的样子,只是再也没有当年人挤人的盛况,到处都能感受到一种漠然。很多人都还维持着十年前差不多的生活,只不过觉得生意越来越难做。在七浦路12家商场中,有些已经濒临歇业,有些挣扎着转型,有些已经放弃变化。
我第二次拜访在七浦路经商多年的樊德贵时,遇到了早年跟他一起卖服装的老周。老周不卖服装已经多年,但他仍穿梭于全国各大服装批发市场,他现在的身份是“商铺投资人”,是很多市场开发商旗下的红人——他们负责将市场里最厉害的老板撬角引入新市场,炒高市场租金,再转手出售,赚取差价。
每天忙于日常生意的温州人薛立业和张余安不太关心转不转型的问题。自从他们来到七浦路,市场拆迁的传闻一直都有,但从未有什么行动。在他们眼里,大家应该懒得再管七浦路了,因为“拆也拆不掉,管也没法管”。生意每天还是照做,不容易做但还能凑合。他们早年从别地的市场迁入七浦路,如果真的有一天七浦路做不下去了,他们大概也会寻觅下一家市场。
在七浦路打工的杨萍说,再过两三年她想回去自己开个店,不做服装就做餐饮吧。
七浦路市场的诞生,是市场的需要,也是受政策的感召。在“马路入市”政策号召下,一座座在当年看来光鲜亮丽的市场拔地而起,所有的马路摊贩被归置进入市场,解决了当时的脏乱现象。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十年未变的七浦路再次显得与这个城市不协调;一座商场里有上千户的产权商铺,任谁都会觉得改变不易。
早年跟着七浦路一起成长的第一批业主,很多都如樊德贵一样,已有了足够的身家静待退休,对未来也没有思变的动力。
我以后还会去七浦路吗?大概也不大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