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型中资投行积极扩张,西方投行在亚洲市场越来越难赚取利润,它们已纷纷开始收缩在这一市场的业务规模,这可能有助于这些西方投行扭转难以在当地盈利的局面。
中国央行总部 图片来源:QILAI SHEN/BLOOMBERG NEWS
PAUL J. DAVIES / ANJANI TRIVEDI
华尔街日报 2017年 12月 08日 16:49
欧美大型投行在亚洲投行业务上纷纷收缩战线,这也许是件好事。
对于全球大型投行来说,亚洲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下一个大市场。事实也确实如此。自2014年年底以来,亚洲地区债券和股票发行安排、贷款、并购交易顾问活动强劲增长。然而,大型西方投行却在整体打退堂鼓。
而与此同时,大型中资投行已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积极扩张,部分业务收取的费率达到了全球最低水平之列。其结果是,西方投行越来越难赚取利润。
在过去三年里,越来越多的欧美投行放弃了在全亚洲地区的发展雄心。据Coalition和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数据,到今年年底,十几家欧美最大型投行在亚洲的合计收入在业内的占比可能从2014年的近40%下降至20%。
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和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 GS)是近年来减少亚洲员工数量的两家大投行,同时巴克莱集团(Barclays PLC, BCS)也在该地区大幅收缩业务。据汤森路透,其它一些投行维持该地区市场份额:2017年前九个月亚洲收入排名前五的投行中只有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 C)一家非中资投行,汇丰(HSBC)仍仅次于前五强。
一些欧洲投行已调整业务,正努力确保自己在国内的地位。美国大投行一直在巩固国内主导地位,同时在欧洲攻城略地。
在亚洲,绝大多数欧美投行目前专注于与其它业务有关联的某些类型客户,比如瑞信(Credit Suisse)和瑞士银行(UBS AG, UBS)服务的富有私人银行客户;或专门服务全球性公司的客户,此类客户为花旗集团、汇丰、摩根大通(J.P. Morgan)等投行带来贸易融资和现金管理业务。专注于这些业务及成本降低或有助于提升利润。
多年来西方国家投行在亚洲抢占市场。在此过程中它们承担大量成本,但难以转变为任何利润,过去两年来的收缩也许意味着它们有可能扭转这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