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觉得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存在,但并非不可改变。
不谈理论,只说从临床上和生活中看见的例子观察,不只是婚姻,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父母的观念和言行举止都会对子女有影响。
我们都是小猴子。见样学样儿。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晚于西方国家。但是我们有许多古人留下的智慧言辞都折射出心理学的思想。耳濡目染,近朱者赤,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上行下效,源清流洁,都是从不同角度说生长环境和榜样对于人的影响深远。
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会影响到你对于亲密关系的理解、理念和行为模式。
父母之间的互动和对彼此的观念,会影响到你对于男人和女人的观念。
父母对待你的态度,会影响到你如何看待自己和与自己相处。
父母跟他们的社会交往、朋友亲戚的关系,会影响到你的交友方式与社会行为。
父母的人生理念会影响到子女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
他们如何相处,他们之间是爱护敬重的关系,还是剑拔弩张的关系;他们彼此欣赏还是彼此鄙薄;他们什么都能谈还是经常冷战;林林总总,不管认同或者厌恶,尽管成年后我们有意识地努力避免,在亲密关系中,或多或少,这些影响都以某种方式存在着。他们的行为和观点,会在我们心里种下种子。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禁止的,这些规则会从幼年时期起就铭刻于心,渐渐变成我们自己信奉或者恪守的原则。比如殴打家庭成员是否合理,比如婚姻是否是可以被打破的。有的夫妻起冲突,吵得再厉害也不会动手,咬着后槽牙最多也就是摔个盘子;而有的夫妻,一些小事儿就可以大打出手,完全无法控制,心里也觉得无需控制。
这其中,有一些是我们自己知道的,是清楚的理念和原则。但更大更深远的影响和概念躲藏在潜意识里。这些概念会通过日常的言行举止传达出来,自己基本上很难意识到。
举一个假设的例子。假如有这样一个家庭。母亲努力、勤奋、强势、喜欢挑战权威,为丈夫和子女包办生活的一切事宜;父亲善良、沉默、性格偏弱、有些怕事儿。他们的女儿从小视母亲为生活榜样,同时在母亲的呵护下基本没有发展出适应社会的能力。因为母亲对父亲有诸多毫不掩饰的抱怨和极端侮辱刻薄的指责,女儿从小就是站在母亲这一边的,认为父亲懦弱、不像个男人、生活习惯差、上不得台面,认为母亲生活得非常辛苦而这一切都是父亲的错。
成年之后,女儿的情感关系发展非常困难。她总是对男人有很高的标准,容易看见男人们的不完美和弱点。开始的时候男孩子爱她,但是相处非常艰难,要忍耐她的各种挑剔和指责,在她面前总觉得自己是个 loser。她的心和她的行为都紧紧地跟母亲绑在一起,面对这个世界剑拔弩张,戳伤亲人也伤害自己。她也充满困惑,不能理解什么自己总是充满了愤怒,不理解为什么一段一段的恋爱,都猜到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尾。跟每一个爱人在一起的时候,她都不自觉地会像母亲对父亲那样,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情感上毫不自知地忽视,认为自己的不快乐都是对面这个人的错。面对生活和婚姻,她沮丧万分,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这一切却还是一团糟糕。
童话里的结尾都是王子与公主结婚了,从此 happily ever after。可是真正的困难,往往结婚以后才刚刚开始。每个人人格的弱点和家庭的影响,都会慢慢曝露无疑。婚姻誓言在日日夜夜的生活战场中受到考验。
再说说标题的后半部分,怎么办。
如果当事人认为婚姻或者亲密关系中一切的冲突和困难都是对方的错,那基本上就不太有办法。
如果当事人在冲突之后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两人之间的关系,认识和分辨出父母对于自己在亲密关系中行为的影响,能够逐渐厘清在亲密关系中自己真正的需要,并且能表达这种需要,与对方逐步建立良性沟通的模式,那这些来自于上一辈的影响慢慢就可以逐步退居二线。就好像家庭给了我们一副绿色的眼镜。日夜带着这个眼镜,我们眼中的世界都被额外加上了一层绿色。在过去,你认为世界就是这样绿色的;现在,一旦你认识到自己鼻梁上架着这样一副眼镜,那么尽管无法立刻取下它,但是至少你可以开始思考,去掉这一层绿色,世界究竟是什么颜色。
生活中很多人的做法是对父母的榜样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我曾经工作过的一对夫妻。妻子的父母是常年争吵不休。女儿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受到很多伤害,发誓自己将来的家庭绝对不要有任何争吵。她也做到了,结婚五年,从未发生过一次口角。她的理念就是“假如争吵,不如离婚”。但是形式上的平静并不能解决真正的核心问题。回到我们上面那个假设的例子,假如这个女儿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绝口不批评对方,也许可以维持这些关系更长久一点,可是离真正的快乐和亲密还远。
最后用一个曾经听过的故事来结尾吧:妻子做鱼总是从中间将鱼一斩为二。丈夫有一天实在是忍不了了就问她为什么不能做一条整鱼。妻子好困惑“我也不知道…没注意过…可能因为我妈就是这么做的吧!”于是女婿跑回岳家去咨询丈母娘,鱼一斩为二是不是什么特殊的家庭秘籍呢?这样做出来的鱼会额外地增添风味吗?丈母娘听了女婿的问题哈哈直乐:“因为我家原来的锅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