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9|回复: 0

[文化教育] 拼上了身家性命的父母们,其实不知道孩子该怎么上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6 0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拼上了身家性命的父母们,其实不知道孩子该怎么上学 

 2017-08-26 席越 大家


文 | 席越


如果问世界上最焦虑的人是谁,答案一定是:中国父母。

我有不少微信群,大部分都没有什么动静,但是有一个群似乎24小时都有人发言,有一天晚上12:30那个群还很热烈,原来是一个妈妈一直在发言,大意是:我和老公都住朝阳区,但是朝阳区好学校太少,西城、海淀的学区房又太贵,我们是不是应该搬回杭州去呢?

那是个妈妈群,每位妈妈都被要求在名字后面标注男宝还是女宝,出身年月。这位深陷苦恼的妈妈,宝宝年龄:2岁半。

宝宝才2岁半,就考虑为了读书逃离北上广了?7岁入学,万一这4年半里入学政策变了呢?我忍不住和一个顶级大学毕业,在美国读了藤校的朋友吐槽中国父母,她反而深以为然:“当然要从现在就开始,你准备回杭州,要先找份合适的工作,这样用一年,再准备调动关系,这样半年,然后你还要在杭州好学区的地方买个房吧……”总之,在她看来,为了孩子读书调到杭州没问题,用四年半时间准备也没有问题,重要是值得。

为了让我对中国的教育有所了解,她给我分析为什么要读好学校:“不是因为老师好,其实每个差不多的学校都是按大纲教。是因为那里的学生家长好,孩子的素质好,自然你的孩子就会因为羊群效应,成为优秀的孩子了。”

“中关村二小和三小,不仅因为师资力量好,而是因为那些孩子的父母都是中关村、科学院的知识分子。孩子自己就有学习习惯。”最后,她语重心长的说:“咱们千万别把孩子送到私校啊,那些孩子家长都是有钱人、商人,而且学校质量本身就有质疑。你看那所每年25万学费的不需要外籍户口的私立学校,排队都排到几年后了,我查了一下过去几年的升大学记录,压根就没有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最多一个纽约大学。


新闻图:2017年8月12日零时许,江苏省淮安市区排队为孩子报名幼儿园的家长们。


听说她把人家不需要“外籍户口”的著名私校升学记录都查了一遍,我肃然起敬,问,贵公子几岁,答:“2岁”。

与这位一定要与“高级知识分子”的孩子作同学的朋友不同的是,我遇到了更多坚定不移要把孩子送到私校的人。

首先必须承认,在加拿大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大家都把孩子当成国家的,不能打不能骂,国家还给奶粉钱。在中国,大家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从带尿布那天开始,每天就有无数人告诉你应该如何带孩子、喂奶粉、学走路、上学校……

几乎每次遇到有孩子的人,谈话很快就从各种正式官方会谈、私人会晤变成了讨论孩子教育。在大家心中教育如此重要,公立和私立水火不相容,孩子的命运简直从上小学那一刻就被决定了,从此不可逆转,而中间道路就是孩子无法健全的教育系统。有人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的决定是脑子进水了。“中国人哪里有科学性?有逻辑性?你怎么可以让孩子上中国系统的学校呢?”也有人拉住我说,“当然要读公立学校,读那些私校,同学们将来飘落四方,就没有同学这个人脉圈,你懂吗?把孩子送到私校就是让她们未来孤单,没有熟人社交圈。”



我陆陆续续听说,有朋友把京郊的大房子卖了,到海淀区买了一间还不及原来一个客厅大的学区房。有人把3环内的房子卖了,在顺义最有名的私校旁租了一套公寓。有人因为家里三个孩子都读私校觉得学费太贵,直接把家迁到了韩国,3个孩子一年就省了30万的学费还顺便学了韩语。有朋友为了让孩子可以读只接受外国籍孩子的私校,移民到了一个什么岛国,顺便把公司注册也到了那里,省了不少公司税……

你觉得这些是不是已经够折腾?远远没有。

上次我去丽江拍摄,遇到客栈里有一个7岁多的小胖丫头,据说父母都厌倦了北上广的虚伪和忙碌,辞了工作,把孩子带到丽江读家塾。什么叫“家塾”?就是父母在家里教孩子,孩子不去学校读书,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老实说,在一个依然存在高考制度的国家,孩子如果读家塾,未来怎么进入高等教育系统呢?

还有一位朋友的朋友,据说是厌倦了中国的公立小学,又觉得私立学校教的西方理论不适合中国,先是准备让孩子在家里读书,后来又害怕孩子没有玩伴,决定要办一个国学特色的私塾,招收十几个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读小学。

说到这里,我的一位演讲嘉宾其实就自己建立了一个“华德福”幼儿园,还有“华德福”小学。最近还听说为了孩子修国学,一家人都直接进入了一个非常完善的“国学”学校全家研修,从衣食住行到读书写字都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而这所国学学校也非常抢手,要排好几年的等候名单才能排到。

这么大的信息量,我已经无法分辨哪一种教育选择更合理,或者更适合孩子了,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大家都是拼了身家性命。

先前说买学区房已经不值一提,大家轻则卖房搬家,重则移民移家,还有父母两地分居陪读的……有志向的甚至可以自己办一所学校。

所以我倒是怀念我们小时候,父母直接把我们送进子弟小学(就是他们当年读的学校),然后某某附中(恰好他们的同学还在里面做班主任),父母们什么都没有管我们也就长大了。我特别想当我自己的父母。

偶尔也会想念我在加拿大和其他孩子父母的聊天,甜豆上大班的时候我们几个父母研究了一下附近的小学的就学情况,大家的话题主要集中在:这是所法国学校吗?这个学校的二外有中文吗?这是个教会学校吗?

我曾经去参观过一家别人推荐的蒙特梭利幼儿园,据说这所幼儿园可以直升最好的几所私立小学。也算是温哥华最受追捧的幼儿园了吧,开放日时是有家长排队参观,也就是100个孩子收20个的比例。我问了一下周围的家长的意见, 大部分西方人的眼里,读个幼儿园如果是超过15分钟的通勤,就没有什么意义。孩子的幸福首先要建立在父母的幸福和快乐上。

不是我说,在国外当父母要比国内快活很多,也从容很多,你当然也听说有人教孩子4门语言的精英,但是大家的表情都是:和我有什么关系吗?但是中国人估计就是:为什么我家孩子没有学4门语言呢?



我的一生从来没有受过这么多质疑,就是给孩子选个学校,简直比给自己选老公时还有更多人出谋划策,他们简直觉得我让孩子读一个非名非私的学校是疯了。你这么努力,不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有个好前程,不输在起跑线上吗?

如果我知道做父母从孩子两岁半就要开始考虑选择学校,熟读各个小学未来的升学率,甚至买学区房……我可能会重新考虑生不生孩子这个问题。至于孩子,我们到底是为什么生的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困境,生孩子时大家也没想到下半生大家就的按照孩子的教育模式来活了。

因为教育带来的巨大焦虑,每个父母都成为了行为艺术家。

原标题:《教育带来的巨大焦虑,父母们都成为了行为艺术家》

【作者简介】 

席越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著有《他们的中国》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3 01:19 AM , Processed in 0.02606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