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1|回复: 1

《吴晓波频道》2017-06-14:中国还要再学日本30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5 0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日经济你追我赶,就像两个互相斗气的老邻居 | 吴晓波视频 

 2017-06-16 巴九灵 吴晓波频道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你可能不知道,在过去的150年里,中日两国曾至少三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首先是1868年,中国首次派使团出访国外,洋务运动兴起。当年的日本,明治维新也刚刚开始。中日两国第一次站在现代化的起跑线上。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和日本在各自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但显然,日本的速度远超中国。


第二次是在1960年,对比当时两国的GDP,二者几乎又重新回到一个水平。但到1978年的时候,日本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中国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经济总量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

 

时间又过去三十二年,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追赶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由此可见,中日并不是如我们一直所想的那样,落后我们的邻居。相反,在这150年里,两国在经济上你追我赶,互相超越。虽然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但这真的代表我们强大了吗?国人买买买的热潮是否已经过去?中国收购日本企业,是好事还是坏事?


本期节目,邀请到旅日社评作家——蒋丰,听一个在日本生活了近三十年的人讲述,如何看待最真实的日本。


点击上方视频 | 直接收看本周节目



国人赴日购物趋理性

带来日企对华投资的新变化


中国人去日本只会买买买?这样的观点早就过时了。


最近两年,中国赴日旅游人数仍在不断上升,但消费额不断下降,人们的日本之行日趋理性,国人开始注重对商品品质的需求,并渴望对日本文化有更加深入地了解。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一个真正的中日国民交流时代的到来。



而与此同时,日本企业也注意到中国消费人群、消费心理的转变,对华投资有了新的方向。

 

改革开放之初,日本对华投资本质上是三大红利的投资,即劳动力红利、土地红利和税收红利。那时候,日本企业觉得什么赚钱,就带什么到中国投资。

 

而如今,三大红利的投资已转变为品牌投资,日本商家带着中国人喜爱的品牌来华投资。前不久社科院发布的《日本经济蓝皮书》显示,非制造业企业更愿意扩大对华投资。

 


还在拼命买日本企业

其实收购是在“淘二手货”?


不仅仅是日本企业对华投资,中国企业赴日投资的规模也在不断提升。


去年,日媒纷纷报道,非日本企业购买的日本森林面积达202公顷,被购买的森林多在北海道,且8成买方是中国企业,北海道恐成中国的“北海省”。



除了买地,中国企业还热衷于收购日本企业。海尔收购三洋集团,银联商务收购日本MS公司,联想集团收购日本NEC公司的电脑部门,美的收购东芝白色家电。而近来,富士康又传出欲竞购东芝芯片业务的消息。


然而,在中国企业疯狂买买买的背后,对并购日企的消化却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并且,仔细观察这些被中国企业收购的部分,以白色家电为例,它已经不是日本产业当中的主流行业。


因此,虽然收购案很多,倒闭的案例也很多,于是就有了中国企业其实是在“淘二手货”这一讽刺的说法。



从管理者素质到员工素质

向日本企业学习的路途仍无止境


相较于收购,中国企业更应该看重学习。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学习了日本的商业模式、生产技术。如今,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就不需要再向日本学习了?其实不然。


如果说学习商业模式是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素质,那么如今如何提高员工素质成了又一门需要向日本学习的课程,这门课的重点叫工匠精神



曾经有一个日本设计师感慨:“中国的建筑跟日本、欧美国家已经没有区别了。但每次当我把窗户打开摸一摸棱角时,窗户外面的钢刺都会把我的手划破。这种事情是在日本是不可想象的。”


这种工匠精神具体到生活当中,可以细分成六大领域。住宅安全领域、交通安全领域、食品安全领域、教育安全领域、环保安全领域、医疗养老安全领域。


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学习好这些与国民幸福指数息息相关的领域,会让国人对中国企业更加信任,也就更愿意购买中国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这往往比收购一家日本企业更有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4 06:44 PM , Processed in 0.06930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