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经营一段婚姻,
既温暖了自己,
也教育了子女。
榜样的力量
前段时间关于爱情、婚姻,
满是窒息的负面消息。
让人忍不住想起
百岁老人杨绛和钱钟书先生的
婚姻爱情佳话。
六十三年时光里,
他们相濡以沫,
是爱人亦是知己。
这样的感情,
让世人艳羡不已。
可杨绛却在自己的文章中说:
“我们姐妹几个对丈夫都很好,
可都比不上我母亲对我父亲的好。”
母亲唐须嫈和一岁的杨绛
杨绛的母亲叫唐须嫈,
出身富贵人家,
少时曾在上海著名的学务本女中读书,
和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
章太炎太太汤国梨都是同学。
杨荫榆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
在那个时代,
已算是女性知识分子的唐须嫈。
没有凭借自己的知识才华,
像杨荫榆那样,
活跃在民国的文坛或政界,
而是选择嫁给与自己同龄的杨荫杭,
从此相夫教子,
把自己的聪慧融入琐碎的家庭生活中。
从杨绛的音貌中,或许能窥得其母的音容
说起家庭主妇,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经济上依赖丈夫,事事处处低丈夫一等,可唐须嫈不一样,她没有变成“保姆式的主妇”,而是凭自己的才识和智慧,将家庭主妇活出了另一番气象:贤惠但不迂腐,温柔但有主见,平和却又智慧。
胡适之师,杨绛之父杨荫杭
他们是夫妻,
更是无话不说的知己。
丈夫每次回家,
除了和她聊日常,
还会拿出一些案子和她讨论,
见识极高的唐须嫈,
总能提出一些独到见解。
女儿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中曾提到:
“他们谈的话真多,过去的,当前的,有关自己的,有关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他们有时嘲笑,有时感慨,有时自我检讨,有时总结经验。两人一生中长河一般的对话,听起来好像阅读拉布吕耶尔的《人性与世态》。”
杨绛与钱钟书
爱丈夫,爱家人,
也爱着自己。
丈夫杨荫杭曾生过一场大病,
连续几个星期高烧不退、神志不清,
连医生不愿再给开药。
1927年冬摄于苏州庙堂巷老宅的一张全家福。
后排左起为杨绛三姐闰康、杨绛、大姐寿康和大弟宝昌
全家人都只会流泪,
唯有唐须嫈不愿放弃,
她费力请来当时有名的中医华实甫先生,
华先生无奈地说:
“只能死马权当活马医”,
在这种情况下,勉强才给开了药方。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先生
而后唐须嫈拼尽所有心力照顾丈夫,
最后丈夫竟熬了过来,
医生说这简直就是奇迹。
而女儿杨绛却觉得:
父亲之所以能挺过来,
“都归功于母亲的护理”。
杨绛
除了照顾丈夫,
对孩子及丈夫的家人,
唐须嫈也是用心之至。
家里虽有佣人,
但唐须嫈还是坚持常亲手
为子女和家人缝制衣物。
两个小姑没嫁人,
一直在家里,
唐须嫈也很用心地照顾两位小姑。
后来大儿子得了病,
一个小姑怕被传染,
便提出搬出去住。
杨绛,钱钟书、女儿
正为大儿子失魂落魄的唐须嫈
没有任何埋怨,
却仍不忘给要搬家的小姑,
备置搬家需要的日常用具,
极为细心周到地备了煤油炉和一箱煤油,
还贴心的让几个孩子
穿着漂亮的衣服去送小姑搬家。
孩子们理解搬家是要帮忙,
可为什么要穿上漂亮衣服?
后来唐须嫈才讲明道理,
“你姑母是个孤独的人,
脾气又坏,
和管园产的经纪人已经吵过两架,
一个人搬去那么偏远的地方住,
需要去给她装装场面,
让人家知道她亲人不少,
而且也不是贫寒的。”
受父母影响,由淘气变好学的杨绛
读过书的大家闺秀唐须嫈,
平日里除了照顾家人,
不做家务时,
最喜欢看小说。
越是聪慧的女人,
越懂得在成全别人的同时,
不忘爱自己,不忘为自己增值。
杨绛在回忆母亲时如此写道:
“妈妈缝纫之余,常爱看看小说,旧小说如《缀白裘》,她看得吃吃地笑。
看新小说也能领会各作家的风格,例如看了苏梅的《棘心》,又读她的《绿天》,就对我说:“她怎么学着苏雪林的《绿天》的调儿呀?”
我说:“苏梅就是苏雪林啊!”
她看了冰心的作品后说,她是名牌女作家,但不如谁谁谁。
把平常日子也能过出自己的气象,
唐须嫈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都成了几个孩子后来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唐须嫈的几个女儿无一例外,
都跟丈夫的关系很好。
尤为突出的是
女儿杨绛和女婿钱钟书。
他们不仅无话不谈,
还彼此成就。
杨绛和钱钟书见面的第一句话是
“我没有订婚”,
“我也没有男朋友。”
从此开始鸿雁传书。
可堕入爱河的杨绛,
却并没有忘乎所以,
母亲唐须嫈给她的教育是,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
深知此理的杨绛,
于是给钱钟书写信说,
“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
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
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
钱钟书的父亲看到这句话大赞杨绛:
“真是聪明人语。”
钱钟书出国时,
杨绛主动陪同,
只因要照顾生活能力极差的丈夫。
后来在牛津杨绛怀孕了,
钱钟书只得一个人过日子,
每天到产院探望,
钱钟书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
他打翻了墨水瓶,
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深知丈夫习性的杨绛安慰说,
“不要紧,我会洗。”
感激之余,
深信杨绛的“不要紧”,
回去后的钱钟书继续着他的笨拙,
但也学会了不少本事,
比如给妻子做早餐,为妻子煮饭。
而他做的种种“坏事”,
在杨绛出院回寓后,真的全都修好。
在后来的日子,
杨绛又陪着钱钟书,
经历了民国,度过了文革,
六十三年,
杨绛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钱钟书
得以成为一代大家的孩子气。
钱钟书称赞杨绛:
“最贤的妻,最有才的女”。
即使在琐碎日常里,
他们也是懂得彼此,欣赏彼此,
挚爱彼此的人。
在钱钟书自留的样书上,
写下了这样无匹的情话:
“赠予杨季康(杨绛),
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
妻子、情人、朋友。”
在丈夫女儿先后离开后,
92岁高龄的杨绛,,
写下脍炙人口的散文集“我们仨”。
她因此成了中国作家榜上,
年龄最大的上榜者。
和母亲唐须嫈一样,
她们都没有变成保姆式主妇,
她们活出了自己的气象。
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
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
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杨绛曾把它念给钱钟书听,
钱钟书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
杨绛说,“我也一样。”
杨绛与钱钟书
一生养育了八个子女的唐须嫈,
用了一生的辰光,
凭借自己的聪慧与温情,
经营了一段美好的婚姻,
成就了丈夫一代法学家的辉煌事业,
既温暖了自己,
又教育了子女。
也许这世上好的婚姻,
莫过于此,
在浸润烟火、满是琐碎的日常里,
我们懂彼此的好,
并心甘情愿成全彼此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