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白发的卡蒂·威廉姆斯,今年已经76岁了,她是「棺材俱乐部」的创始人。这家非营利性机构帮助里面的成员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棺材,回忆并重述自己一生的故事。
文|Ross Duncan
编译|陈柯芯
摄影|Gwen McClure
小时候,达沃生长在新西兰的罗托鲁阿,那时他总是想着拥有一辆自己的卡丁车。他童年的梦想就是把卡丁车轨道压缩成迷你版赛车,但他从没意识到,也许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世界著名的F1赛车手。如果达沃一生中没有得到一辆属于自己的卡丁车,那他死后也一定会搞辆来,然后找个对的地方投胎,继续他的赛车梦。
达沃快四十岁的时候,查出癌症晚期,但两个女儿尚且年幼。达沃的棺材上喷着五彩的漆,下面的支架上安了四个银黑色的轮子以及一个方向盘,金属材质的许可证上拼着他全大写的名字,旁边用数字「43」装饰。
一头白发的卡蒂·威廉姆斯,今年已经76岁了,她是「棺材俱乐部」的创始人。这家非营利性机构帮助里面的成员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棺材,回忆并重述自己一生的故事。威廉姆斯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只使用自己的名——前面要加上温柔,并且带着谦逊而不乏满足感的称呼。达沃是目前为止第一个也是最年轻的成员,他的棺材是这里所有人集体创造的成果。
「他的成长经历和他的兴趣恰好吻合,」威廉姆斯说,「当他的病情恶化后,我们聚在一起商量如何将他的棺材打造得更好,现在我们很高兴看到成品的模样,真是出乎意料的漂亮!」
「棺材俱乐部」创始人卡蒂·威廉姆斯
另一副「棺材俱乐部」最得意的作品是维斯·海沃德的棺材。这是一个仿造有轨电车做出来的手推车模型,告别仪式结束后,可以将它从小山上推向等候着的灵车内,「这真是太棒了,」威廉姆斯回忆道,「如果再挂上铃铛,我甚至能想象出那叮铃铃的响声。」
这家「棺材俱乐部」成立于2010年,几年后威廉姆斯在第三年龄大学(University of Third Age,简称U3A,是为老人尤其是退休后老人提供学习的场所。)的会议上介绍,这是一家为老年人提供学习机会的全球性组织,他们可以在这里学习建造自己的棺材。「天知道为什么我会站出来做这件事情,」她笑着说,「那次会议结束后,学生们排着队来找我聊天,我忽然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件让人毛骨悚然的事,这是合情合理的。」
威廉姆斯自己的棺材现在就放在家里,棺身贴的深红色壁纸是从二手商店淘的,棺材的四周嵌了六个把手,每一边都连接着一个帚把,「这是一件比较普通简单的作品,」她爽朗地承认,「我是一个大体型的女人,如果我继续这样胖下去,到时候可能需要10个人才能抬得动我。」
现在每周三的早晨,许多罗托鲁瓦人会聚集在俱乐部总部——一个改建过的小型仓库,一起制作他们的棺材,并且按照自己心中的愿望去装点它。通常情况下,这也体现出了他们的兴趣和偏好。一名男子甚至在自己的棺材旁挂了个钱袋,他想推翻「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句俗语所代表的含义。
「棺材俱乐部」的成员们正在工作坊制作棺材
到现在,「棺材俱乐部」已经帮助了数百人制作出了他们的棺材。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人,会将他们最爱的牛和羊印在棺材上,让它们来世继续相陪;音乐家们的棺材大多都做得像一架施坦威钢琴,让琴键铺就去往天堂的道路;参与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则爱用绳索捆住棺材外侧的「发动机」,为了「最后一次航行」。
「棺材俱乐部」的分部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远在英国、意大利的人们也纷纷询问如何引进「棺材俱乐部」这一项目组织。威廉姆斯坦言,「打造自己的棺材」俱乐部的下一步是做接生医生,「感知生命的结束与开始。」她如此解释道。
从奥克兰出发,朝东南方向开三个小时车,就可以达到罗托鲁瓦了。这是新西兰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丰富的地热资源和极限运动的汇集,使它的旅游业也格外发达。这个小镇坐落在一个十四英里宽的火山湖边上,开车穿越城市,你能看到许多间歇泉里冒出的蒸气,有些泉水甚至还在人家的后院,空气中散发着硫磺的味道。十一月新西兰发生了7.8级地震,罗托鲁瓦的古迹损毁严重,地质也发生了一些改变,间歇泉突然开始喷水,据报道,喷出来的水柱达到了一百英尺高。当地的人们从容地接受了这一切,但它的长期存在暗示着人们,这是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
俱乐部总部位于旧采石场大道,一座栈桥横跨在总部大楼前的停车场上,上面摆着6副完成程度不同的棺材。它们都贴着漂亮的壁纸,其中一副棺材喷了森林般的绿油漆,一副绘上了动画片里的鸡,还有一副棺材是一位妻子专门做给她丈夫的,像一张摊开的体育版报纸。
在制作车间,范·莫里森摆弄着收音机,嗡嗡的锯子声中尘土飞扬。86岁的布鲁斯也在这儿,年轻时候他是位建筑工匠,现在他在俱乐部里做义工,帮助人们建造他们的棺材。俱乐部的人们学着如何作出一副合乎各项标准的「基本款」棺材。
两名义工小心翼翼地在棺材中铺上内衬,用于吸收尸体流出来的各种液体,80多岁的哈罗德·戈登解释道,「这样就不用担心它们流的到处都是了,这是制作棺材的规矩,也是保证尸体完好的必要条件」。
新来的詹妮·哈瓦汝今年58岁,是一位说话细声细气的老太太,她已经开始给她的棺材上漆了。哈瓦汝是新西兰土著毛利人,在他们的传统里,在俱乐部中做着跟棺材、死亡有关的事儿,无异于「将死亡请进门」,她的同事们对此也议论纷纷。
威廉姆斯带她去见了一位毛利族长者,他也是一位基督教牧师。哈瓦汝说牧师告诉她,「看在上帝的份上,这就只是个普通盒子罢了,只是现在这么多人关注它,它才变得特殊起来。」
对于许多人来说,为自己做棺材最吸引他们的点在于这是最经济的一种方式。毛利族人的家族十分庞大,百年之后,葬礼花费也十分巨大。哈瓦汝照顾了她妈妈七年,去世的时候,家里花了1700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8060元)买下殡仪馆提供的棺材。而在「棺材俱乐部」,使用实惠的纤维板制作出来的棺材,只需要250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1230元)。
「我有一个年轻的家庭并要为他们考虑,」哈瓦汝还补充他们没有那么富裕,「我不想让他们背负那么多压力。」
哈瓦汝长久地注视着自己的棺材,想着如何装饰它。「如果在上面印一只猫的照片,看起来会很独特。」
「棺材俱乐部」搭建了一个社交平台,由于俱乐部中的大部分会员和志愿者都是大龄退休人士,他们失去了配偶、家人和朋友,越来越孤独,对自己的死亡也心存忧虑。 威廉姆斯相信,「棺材俱乐部」不仅帮助人们面对死亡,而且给了他们一个新的生活契机。
她说,死亡是人们必须面对的一件事情,「勇于面对它的人,内在会有种区别于常人的精神,给他们带来能量,有的老人真是病得不行了,或是残疾,来了这里后,都会重新振作起来。」
周三早上,有的人会将手中打造棺材的活儿停下来,作为俱乐部的一份子,他们会以另一种方式作出贡献。威廉姆斯会暂时放下忙碌的工作,为别的成员答疑解惑,而另一些人,则带来了自制的美味佳肴,当作大家的早餐和午餐。
从路边看「棺材俱乐部」
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棺材很有意思,棺材里面的盖子上,印着穿着红色夹克的国王,「朋友们打趣说,他将永远躺在我身上。」她笑着说。 棺木现在堂堂正正地放在她的房间,旁边还有一系列配套的埃尔维斯的照片、台灯、闹钟、杯子和坐垫套。
86岁的艾达·波音婷坐在桌子上玩着数独,有一搭没一搭地和旁人聊着天。这个高挑优雅的女人有着笔直的背脊、高高的颧骨和颀长的脖子,她是一名模特和专业舞蹈演员,会跳康康舞、吉巴特和草裙舞,有两个丈夫和六个孩子,以及十七个孙子。 她的棺材像她的人生一样忙碌繁杂,内部有银色的内衬和亮片, 外观印有舞者、浮动的白色花朵和喇叭形水仙花,音符突破了心脏和蓬松的云彩,来到月球和太阳下面,冥王星也在那里。「我出生在冥王星被发现的那一天」,但她坚持说她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还有两个星体等着我呢,」她补充道,「海王星和月食」。
「棺材俱乐部」很受老年人的欢迎,但它同时也为另一些人提供服务——死胎,以及出生后不久就夭折的婴儿的棺材,都可以从这里得到,他们还在当地医院的妇产科放了一些泰迪熊。
「自从我们免费提供这些棺木后,也听到了一些反馈意见。」威廉姆斯说。 「一个年轻的毛利人来到俱乐部第一次见到我时,他刚失去了自己一个满月的孩子。他说,『没有你,恐怕我真的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
「棺材俱乐部」出售手工制作的十字架。
像其他组织一样,棺材俱乐部制作了一本使用手册,介绍如何在不需要出现在殡仪馆附近的情况下管理整个丧礼过程,它开始打破传统的殡葬商业模式。
「这一切都在控制范围内」,威廉姆斯说,人们不仅仅希望降低传统葬礼的昂贵成本,还在试图摆脱一副肃穆的棺木、一辆黑色灵车,和一个牧师在教堂里照本宣科式的虔诚话语,他们想寻找更轻松、更个性化的葬礼。威廉姆斯表示,「我们能打造1,000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4750元)的葬礼,也能做出12,000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55000元),甚至是 14,000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66000元)的」「我们为我的哥哥举办了一场这样的葬礼上,我们着力于向亲朋好友展示出哥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为他挑选了红金相间的棺材,他生前是个农夫。」
企业家们逐渐明白了这样的需求,提供的葬礼服务慢慢趋于高雅的艺术馆开幕式,并且选择在一些不同寻常的地方,比如飞机库、名人故居,或者干脆就在死者家里举行。网络葬礼也提上了行程,他们目前正在寻找资金,一系列价格更亲民的棺材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当中。
当「棺材俱乐部」不仅仅只限于丧葬业时,它也可以像uber之于出租车行业一样,让广大的民众对它有所需求,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和美国,还有新西兰,都在期待创新式葬礼。不仅是为了省钱,还为了用一种更好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威廉姆斯透露 ,当地的传统丧葬业也表达了对他们的支持。
间隙,成员们正在品茶。
新西兰殡仪馆协会的代表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棺材俱乐部」是行业变革的先锋,他们提供了诸多新鲜点子,比如直播葬礼,不过这些葬礼仍只占据了传统葬礼的一小部分。
午餐时间,「棺材俱乐部」的成员和志愿者们开始打包,将需要装饰的棺材从停车场运回工作坊,也把完成的棺木抬进面包车里。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放置自己棺木的空间,或留在家中,或储存在车库内,或用作书柜、咖啡桌,也可能是窗户座位,直到最后那天的来临。
前舞者艾达·波音婷说,每天看到自己装饰奢华的棺材,都在提醒着她将来有一天她会在那里长眠,但她并不因此而烦恼,或许这就是「棺材俱乐部」的精神。
「我们都不怕。」她说,「这种感觉真好,我是说,面对死亡,我们没什么可以做的,但可以敞开怀抱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