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常被描述为金融系统的“管道”。中国央行正在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主要工具控制中国的货币供应量。随着货币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一旦这条管道堵塞,对中国经济造成广泛破坏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上海金融区 图片来源: ZHOU PENG/ZUMA PRESS
SHEN HONG
华尔街日报 2017年 03月 30日 15:32
货币市场常被描述为金融系统的“管道”。管道通畅的时候(大多时候如此)鲜有人注意,可一旦堵塞就难免泛出臭味。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庞大的货币市场正在成为备受关注的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仅2月份一个月,中国货币市场就成交约6.4万亿美元。
中国央行2月初以来两次上调了货币市场关键利率,迅速推动融资成本升至两年高点,依赖货币市场的中小银行首当其冲,上周一些小型农商行未能如期归还短期借款。
虽然本周市场的不安情绪有所缓解,但短期借款利率仍居高不下。目前券商和资产管理公司不得不为短期借款支付最高6%的利息,为中国央行基准利率的两倍多。
货币市场收紧之所以令人担忧,在于一旦银行间拆借陷入停滞,银行提供给整体经济的资金也会跟着枯竭。2007年西方国家市场流动性短缺导致银行间借款成本飙升,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先兆。中国货币市场经过本世纪以来的迅速扩张之后,已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与美国和欧洲的情形一样。
货币市场的壮大为中国央行提供了一种新的政策手段: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主要工具控制中国的货币供应量。这与过去直接控制银行贷款总额的做法有很大的变化。
但随着货币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一旦这条管道堵塞,对中国经济造成广泛破坏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驻新加坡经济学家Julian Evans-Pritchard说,由于近年来小型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流动性危机的风险也在上升。
中国央行担心银行将货币市场筹来的资金用于投机,催生资产泡沫。理财产品的兴起就是一例。
中国政府已将降低债务水平和金融市场去杠杆化列为首要任务。近期中国央行两次上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是2015年10月以来首次。
随着银行间借贷利率的飙升向实体经济传导,已露疲态的中国经济也受到影响。WIND资讯(WIND Info)数据显示,年初以来,有104家公司放弃或推迟了发债计划,创下季度新高,这些发债计划规模达到141亿美元。
中国央行对战战兢兢的国内市场的控制也受到考验。在最近一次货币市场利率上调后,7天期回购利率仍处于2.45%的低位。但直接从央行获得资金的大型国有银行大幅提高了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放贷利率。
荷兰国际集团(ING)经济学家Tim Condon说,这表明中国货币市场的传导机制还不完善,可能会稀释政策调整的效力。他指出,主导资金供应的五大国有银行扭曲了中国的货币市场。
当然,中国央行随时可以通过大规模注资来安抚市场,就像2013年中国货币市场面临流动性枯竭时所做的那样。问题是,中国决策者正在努力控制通货膨胀并支撑人民币,在这个节骨眼上投放大量流动性,本身也有点冒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