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未来的世界将会怎样?为避免地震的威胁,房子将漂浮在空中?遭遇不测而无法恢复的皮肤,可以换成全新的人造皮肤,还能时时监测穿戴者的健康状况?
如今要深入了解某一事物变得如此简单,我们有各种渠道可以获得信息,但人们对于黑科技的认知却并不全面。
究竟什么是“黑科技”?当今世界的黑科技已经发展到什么水平?中国的公司在黑科技领域有哪些作为?本周视频,吴老师邀请到了DCCI未来智库和未来实验室的创始人——胡延平,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关于黑科技的真相。

点击上方视频 | 直接收看本周节目
(以下文字根据视频整理)
“黑科技”这个词来源于动漫《全金属狂潮》,指具有隐藏性、突破性和开拓性,超越现有科技水平的创新高科技。另外,黑科技必须要有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成熟产品,停留在理论阶段但没有产品的科技不能算作黑科技;为了保证黑科技的隐藏性,它还要申请发明专利或具备申请发明专利的条件。
在2017年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一款名为Cota的无线充电设备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它能实现完全无线充电,只要在它支持的范围内,手机就能开始充电,不需要任何接触。
其实不仅无线充电器能充电,你想过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电源吗?
有一款名为Lumen的手电筒,就用上了体温发电的技术。它不过拇指般大小,但是使用起来十分便捷。只要让它与带有温度的物体接触,灯泡就能点亮。尽管这项技术还没有扩大应用范围,但至少让人看到了体温发电的可能。

随着黑科技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黑科技将给世界带来极大影响,甚至有可能开启第五次工业革命。那时,我们的生活方式将被颠覆。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言论,有一些将黑科技过分夸大,成了误导大家的毒鸡汤。媒体争相报道的黑科技大多是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噱头。
举个超级高铁的例子。超级高铁是一种以“真空钢管运输”为理论核心的交通工具。2013年,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就已经提出打造超级高铁的计划,他认为超级高铁能以1200公里的超高时速远距离运送乘客。但实践后大家发现,这个项目只能停留在实验室内。

交通的要求是安全、可靠、适用、经济。从安全上说,要在满足乘客上下车的情况下维持超级高铁的真空状态十分困难;从舒适方面看,乘客的供氧、通风也是目前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就是过分夸大黑科技,以致对人产生了误导。当这个项目提出来时,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交通效率即将又有一个巨大的飞跃,但真相却是大家被鼓吹未来的言论带进了沟里。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华为公司的Polar Code(极化码)方案战胜列强,成为5G控制信道场景编码的最终方案。因为参与竞争的有美国、法国等技术公司,很多人觉得中国终于站起来了,颇有扬眉吐气之感。

事实上,极化码的原始方案不是华为提出的,CRC-aided等方法也不是华为首提,华为不过承担了主要推动者的角色,并且这个方案也是凭借大部分公司的认可才能通过,根本不值得骄傲。
当我们还在探索如何将识别技术深入发展下去,追求“刷脸支付”“刷眼支付”时,美国却已实现不用人体特征和手机支付的付款方式。
美国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研究出了一款名为DuoSkin的智能纹身。通过内置电路,它可以操控电脑、手机,甚至可以嵌入NFC芯片来完成支付。
白宫曾发报告称中国的人工智能对美国是威胁和挑战,纽约时报也发过这样的文章。但人家只是制造中国威胁论,我们就不要把这些报道傻傻当真了。研究科技,我们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让行业虚假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