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6|回复: 0

[生活感悟] 在生死面前,不要让你的朋友圈没有朋友只有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9 08: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生死面前,不要让你的朋友圈没有朋友只有圈 

 2016-11-30 寺右丽琪 新周刊


2016年11月27日,记者段丹峰堕楼自杀。


有了社交媒体,众声喧哗,狂欢处处,你永不落空。但有了社交媒体,世事无常就在眼前,人世之痛真实可感,你忍心只当个吃瓜群众?


文/寺右丽琪


已经持续一段时间没有发朋友圈,你突然就厌倦了“红尘作伴,互相点赞”的游戏规则,对随手转发的文字、随便摆拍的照片、转瞬即逝的情绪不再感冒。


与其在圈里消磨时间和情感,不如远离演技和围观。从停更朋友圈的那天起,你仿佛一个从世界消失了的人。


未曾想,假装的“消失”,却在朋友圈里与真实的“消失”迎头相撞。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和微博同时发出长文,陈述未婚夫出轨造成的精神打击和内心崩溃,字里行间透露轻生意图。


你心中忐忑。每个人都以为死亡很遥远,但在朋友圈里,它却迫近在你的面前。所有的萍水相逢,都如同天涯咫尺,你在私信里尽力劝慰,未有回音。


一小时后,她走了。这个消息,你是在两天之后得知的——#女记者自杀殉情#的话题超过1500万阅读,上了微博热搜。突如其来,始料未及,你半天回不过劲。


你打开和她之间的对话框,上一次聊天还是不久以前。你知道,往里面敲任何文字,都不会再有回应。


她,已经是你朋友圈里永远消失的第三个人。



今年二月,华东师大教师江绪林在网上公布遗书后,自杀身亡。


社交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世事无常”更加邻近、真实


社交媒体的诞生,延展了熟人社会的交际边界,你可以在6个人的关系以内认识到世界上的任意一个人,将陌生人变成“熟人”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普通人微信通讯录随随便便就有上千个好友,任何人轻易就能成为“交游广阔”之人。


在从前的传统社会关系中,生老病死、红白两事,可能从村口榕树头的信息集散地出发,通过人口相传,才来到你的耳边。塌楼、车祸、死人等社会民生新闻,惨烈都在报头文字或电视镜头里,遥远得三天之内必然忘记。


有了社交媒体,处于关系网络中的你,轻易就能获取信息。如果你认识的一个人死了,信息的来源或故事主角还是你的朋友,那么你知道的不只是结果,还目睹整个过程。你会发现,过去耳闻或者在公共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才会出现的生存困境和人身危机,就鲜活地发生在你身边。


互联网的世界是虚拟的,但互联网让世界天涯若比邻却是真实的。


在大学同学毕业二十年的聚会上得知某个久未联系的同学已经去世,你可能沉默五分钟,然后继续觥筹交错,怅惘人生,感慨无常。


在朋友圈每天看到的那个人突然在这个世界彻底消失,你的难受可能会长时间堵在心里,因为死亡就这样真切而逼近。


今年9月,艺人乔任梁因抑郁症自杀,任泉在朋友圈痛悼。互联网有可能把一个明星乃至一个普通人的死亡,扩大成公共事件,让所有人都看到死亡


网络虚幻,但朋友不是


那条新闻被1500万人阅读,641万人搜索。数以万计的人在评论栏里准确无误地找到一根会动的红色蜡烛即时发出。朋友圈里不少同行怀念她曾经美好的生命,然后惋惜地打上三个英文字符:R.I.P.


你知道,这种轻飘的祭奠,和廉价的点赞与虚伪的感动之间没有区别。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交媒体让人世之痛只剩一声叹息?


所有社交媒体的初衷,都是为了促进沟通、消除孤独。它是一个快乐场,孤独者寻找慰藉、无聊者寻找消遣、单向度寻找认同、低沉者寻找愉悦。你享受了社交媒体给你带来的热情、外向、可亲的人际交往幸福感,将朋友圈当成自我心理建设的日记本,甚至把它当成社交市场,凭借关系网编制起自己的资源库。


可见的资产在朋友圈流通,但越刷朋友圈真正的朋友却越少。社交媒体异化成生活的剧场,每个人都是演员,只要站到前台就不自觉地戴上假面具,同时认为所有站在台上的都必然是配戏的演员。



社交网络是否令人更加孤独?


你看到有人在朋友圈恩爱,觉得必然是晒;


你看到有人在朋友圈快乐,一边腹诽一边点赞;


你看到有人在朋友圈出轨,围观得津津有味;


你看到有人在朋友圈里抱怨,认为无非玻璃心;


你看到有人在朋友圈里悲伤不已,点了一个“拥抱”的表情;


你看到有人在朋友圈自杀,在评论里发一句“怎么了”然后再无下文;


直到这个人在朋友圈里消失……


一个生命的消失无比真实。你顿然发现,搭建社交的基础单元,都是真的朋友,真实的人。社交媒体让人际狂欢的时空无限延展,仿佛生活里的烦恼和愁苦都是一个屁;同时让世事无常和人世之痛无限逼近,这时候,你应该回归生活,看到朋友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的常态是“既不给别人添麻烦,也不让别人给我添麻烦”,但在寒冷的世界里,是朋友靠在一起给你暖意。



社交网络的初衷是让我们走得更近,不让朋友独立面对生活。


朋友圈不止晒与点赞,还有生死别离


我们都是社交媒体的获益者,也是社交媒体的病人。是时候,让生活回归生活,让朋友变回朋友。交友过热,反而孤独;交友真挚,才是珍贵。


当有人在你的朋友圈出现危机状态,你要怎么办?2010年8月底,中国大陆出现第一例微博自杀直播,微博网友“苏小沫儿”连发30多条微博,直播其自杀过程,在社交媒体专家董崇飞、@新周刊 等微博用户和警方介入下,事主最终获救。此后,社交媒体世界中一直存在自杀直播,有幸运者,也有不幸者。


在社交媒体上直播自杀,从心理学上讲,是发出求助的信号。心理学把它称之为一种“表演式求救”,一心求死的人已经对这个世界无话可说,既不希望有人看到,也不想看到别人。如果在社交媒体上显露自杀倾向,实际上说明其即使求死程度强烈,仍然想和这个世界打交道,即有生的留恋。



2014年,四川少年曾某直播自杀,却遭到网络暴力,部分网友留言“不行,博主必须死”“赶紧死”“到底死了没”。而心理学指出,发出直播自杀其实是求救。


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突发危机,不管是现实中还是网络上的“朋友”,首先是不看戏不围观,其次是不能视而不见,用无能无力和鞭长莫及作为心理借口。密茨凯维支说:“友谊、活跃和青春的歌声会减轻我们的痛苦”寒冬凌冽,唯有抱团取暖。你能做的事情,是不要任由朋友一个人独自面对——人生大河弯弯,转机随时出现。


社交网络诞生了无数的“点赞之交”和吃瓜群众,人人都参与了一场虚拟的狂欢。但是,在生死面前,在世界中间,不要让你的朋友圈只剩圈子,没有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5 09:07 AM , Processed in 0.03272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