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2|回复: 0

[文化教育] 杨早: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都是宝玉身边的奴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7 07: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都是宝玉身边的奴才 

 2016-09-17 杨早 大家


文 | 杨早


对于小学新入学学生的家长们来说,刚刚过去的半个月绝对谈不上轻松。有家长晒出了开学后自己要为孩子做的事情:


检查数学作业


记录语文作业


了解英语作业


在学校没做完的,要监督补齐


作业要自己批改


要规划一学期的任务


陪孩子做作业,还要买教辅课后做


要陪孩子跳绳,一分钟达到100个以上,要拍视频发给老师


……


然后他们就吐槽:让家长配合的事情一大堆,到底是小孩读书还是我们读书?


对此,很多一线老师的回答是:刚上小学难免紧张,这种节奏会持续一段时间,等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和家长都会步入正轨(脑补:过了这一段,你们就习惯了,习惯了……)


语文老师


英语老师


我家小儿也是今年入学,所以这种“一年级家长综合征”我们也在经历。虽然每所学校要求不尽相同,但家长的慌乱与焦虑并无二致,“家长微信群里消息动辄两三百条”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老师应答各种问题,发出各种通知,也累得够呛。


我想这一届的父母,在这个秋天要面临两种落差:一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落差。从18世纪开始,西方公众开始接受一位巴黎保健医生哈莱首创的童年分类:0—2岁是一个阶段,3—6岁是一个阶段(称为“相对稳定期”),从6岁开始,孩子进入“第二儿童期”或称“少年期”。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现代教育要求6岁前不进行系统的知识教育,而6岁进入小学,学习模式启动,自然要求与幼儿园完全不同。(《西方儿童史》)


第二种落差是“同期对比”,这些70后80后父母当年入学,可没有现在那么繁琐紧迫,父母买个书包文具盒,领了课本,就基本上放手了。那时普遍离家近,连接送都可以免了。晚上少不得吼着陪着做作业,但不必深度介入学习过程。“不都说现在一年级是快乐教育吗?怎么比以前还费劲?”他们一定在心里或群里嘀嘀咕咕。



我们再来看看现实与传统教育的比较。平常人家的私塾就不说了,家长除了交束脩和让渡体罚儿童的权利,能做的事情很少。贵族教育,比如贾宝玉入学是什么样?


宝玉一起床,早有袭人“把书笔文物包好,收拾的停停妥妥,坐在床沿上发闷”,然后伏侍宝玉梳洗。之后是去见母亲、祖母、父亲,接受在家的学前教育。贾政依旧坚持“寒冷教育”,冷嘲热讽,正话反说,他的期望实际包含在众清客相公的劝说中:“今日世兄一去,三二年就可显身成名的了,断不似往年仍作小儿之态了。”


谁跟着宝玉去上学?贾政一声喝,“早进来三四个大汉”,以奶母之子李贵为首。这只是“大仆人”,在学堂外边侍候的,宝玉贴身服侍的还有茗烟、锄药、扫红、墨雨四个小厮。


贾宝玉放学回家,物质方面,起居有丫鬟侍候,开饭有厨房照应,精神方面,祖母母亲疼惜,父亲大声恫吓,薛宝钗史湘云为首的姐妹好言相劝……一家子围着他转。


现在的一年级父母,除了无法跟进学校服侍,必须身兼贾母、贾政、李贵、袭人、薛宝钗、厨师柳家的……其实还不止,因为贾政只管定期抽查功课,并不会每日批改宝玉的作业,更不要说主动买教辅,陪跳绳陪跑步,报口语班足球班钢琴班了。



更重要的是,从贾政到贾母,都是“小孩子家谁不是这么过来的”,教育体制数代之间几无变化,所以他们内心不焦虑,反过来还可以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贾政让李贵“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而家塾一年级的功课,又确实简单,“只留下一句七言对联,命学生对了,明日再来上书”——对于学前已经念到第三本《诗经》的贾宝玉来说,真是太容易了。或许塾师贾代儒要照顾“族中子弟有贫穷不能请师者”,启蒙阶段难度从低。


虽然上学的地方是世家家塾,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主要问题出在代管学中事务的贾瑞身上。贾瑞“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后又附助着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横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讨好儿”,这样看来,与近日媒体报道的安徽怀远某小学逼着同学交钱喝尿的副班长,是不是很像?所以才闹出了一场大风波。贾宝玉在这场打架中没吃什么亏,所以没有惊动荣国府。试想如果宝玉或秦钟受了精神或身体伤害,贾代儒贾瑞当得住贾府老太太雷霆一怒否?


将今日之一年级,比拟贾宝玉的入学,“全家围着孩子转”与“照顾得无微不至”是相同的,甚至现在尤有过之。


而很重要的差异,在于今之家长,已经完全丧失了教育的决策参与权,老师更像贾代儒与贾政的混合体,负责教授、管理与审核评估,而家长的心理地位,更像李贵和袭人。李贵怕贾政斥骂,只好去央求宝玉:“哥儿听见了不曾?可先要揭我们的皮呢!人家的奴才跟主子赚些好体面,我们这等奴才白陪着挨打受骂的。从此后也可怜见些才好。”


有了家长微信群之后,老师与家长的单独沟通变得稀少(成本也太高),各家孩子事无巨细,都暴露在所有家长的眼皮底下,自家孩子能不能“赚些好体面”,同样是一年级家长焦虑的源头,特别怕老师在微信群里点名,东西没带,早读迟到,上课讲话,只好没口子地道歉道谢。


家长群


袭人是典型的快乐教育派,虽说也认同“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但她细细叮咛宝玉的话是:“只是念书的时节想着书,不念的时节想着家些。别和他们一处顽闹,碰见老爷不是顽的。虽说是奋志要强,那工课宁可少些,一则贪多嚼不烂,二则身子也要保重。”不过,工课少不少,她说了不算,宝玉说了也不算。


相比之下,贾母当然比袭人位高权重,她更像家长里的反抗派,虽然拗不过男性学校教育的传统体制,但她经常打发人去告诉塾师,宝玉身子不爽之类,把心爱的孙子留在家里享福。如果她活在今日,没准儿就奉行“在家教育”了。


自己的孩子,前面六年都是自己说了算,猛然间就完全丧失了教育决策权,只能跟着学校的指挥棒转,相信有不少的一年级家长都有一种私企被人收购了的感觉。这一点,教育界也在反思。上海某民办名校校长李海林当过教育局官员,也曾是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他在《我想做什么?》一文中,提出“办一所适应孩子的学校”:


我曾实地考察、研究过美国的学校,我发现中美教育最大的不同(也就是中美学校最大的差距)是学校的工作机制。中国学校的工作机制是:我准备好了这一切,学生来了,“按规矩来,照标准做”。美国学校的工作机制是:我准备好了这一切,学生来了,“你想做什么,请你选”。比方学校课程,分成很多类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由组合自己的课表,这就是美国学生每人一张课表的来源。“所有学生一张课表”和“每个学生各有一张课表”,这完全是两所本质不同的学校。(《教师月刊》2016年第8期)


美国学校是不是都能做到“每个学生各有一张课表”,我不敢说。不过这是一种让人向往的境界。据我观察,一切跟着学校指挥棒转,不同家庭父母的接受度并不相同。近年“幼小衔接”成为如火如荼的产业,而“在家教育”也获得了许多家长的认同,正反映出对教育权的重视程度不同,对“独立教育”或“慢教育”的看法也有差异。


法国学者阿利埃斯在《儿童的世纪》一书中研究了“两种儿童观念的诞生和发展”,一种视儿童为“溺爱对象”,在5—7岁之前,逗他们玩,疼爱他们,随心所欲,不考虑他们的道德问题与教育问题。而一旦进入学校,“不经过渡就融入成人世界中”。



当下中国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落差,带有这种儿童观的色彩,幼儿园放任自流,小学一年级的知识教育来得太猛太复杂,对此无可选择又很焦虑的家长,就只好提前在幼儿园阶段进行知识教育,反过来又加速了小学的知识跃进。


总是听说城里的“名校”,一年级老师已经默认刚入学的孩子已经会100个英语单词、100个汉字,会做加减运算,等等,这就好像贾代儒默认所有贾家弟子入学前都知道“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坚持不在孩子6岁前进行知识教育的父母,上了一年级就会倍感艰辛。


另一种儿童观念在古代只属于少数人。他们意识到儿童身上的“纯真和软弱”,同时也意识到了成人的责任:一方面要保存人的纯真,另一方面要给软弱增加武装。当下的中国小学一年级,特别重视“增加武装”,语数英体全面开火,还要加上集体生活的规训。


我家小儿上了半个月一年级,对那些比他小的尚未入学的玩伴,突然变得严厉起来,时时大声喝斥。问他为什么这样,他理直气壮地说:我在帮他们提前适应一年级,然后转向小伙伴:“你以为上了小学,老师不会这样批评你吗?”我们无语之余,只好劝他还是要照顾难得的童年友谊,“毕竟你不是老师”。


大家知道,我并不认为自己比经验丰富的教师更懂教育,我只是属于那种喜欢慢慢来不焦虑的家长,属于那种不想整个生活都以孩子为中心的父母。而且,我相信,虽然人类有意识地教育儿童已有上千年历史,现代儿童教育也发展了两百年,但如何调整儿童教育的普适性与个体性方面,还有很多的空间可以探索……不说了,今天小儿的英语认读和画图日记还没有完成。


【作者简介】

杨早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知名文史学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2 01:51 PM , Processed in 0.02869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