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这个片子有 6 遍(所以应该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哈哈)。
最近查了一下,甜言蜜语是 1999 年出品的,我第一次看它大概是初中的时候,好像是 2004 年。那时我和我妈吃着饭,我打开中央六套,电影已经放了一点点,但没关系,这并没阻碍我对它的痴迷,看到最后,痴迷到连饭都吃不下去了,我放下碗筷冲进房关上门,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最后实在心疼地难受,就拿起本子和笔乱写了一堆,现在想想,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影评。
再认真想想,甜言蜜语居然奠定了我对电影的认知:原来电影是可以这么有力量的。
这么想当然也和当时在床上哭了很久有关。
说回电影本身,当时的年纪绝对是不懂得电影的,但会记住一点,那就是感觉。就和喜欢一个人一样,说不上来喜欢哪里,当别人问起时,只好笑说:感觉吧。这是一回事,甜言蜜语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共鸣,一种唱高音时头顶里的共震,震地人发晕。
这是第一次看甜言蜜语。
而后几次看甜言蜜语,也竟然伴我度过了几次恋爱。
比如会很傻逼地学金水做的那个我爱你的手势,对当时的男友也效仿做了一次。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们即将两地分离,我在大巴上靠窗的位置,他在车外仰着头,车发起的时候,我做了一遍。很遗憾到最后分手,他也没问过我那个手势的含义,而当时的场景却深深印入脑帘,到现在都记得。
再比如前一段恋爱,他是做电影的,我们很享受在一起能看各种电影的时光,包括我极力给他推荐的这部。当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又很傻逼地问他,怎么样,是不是很好看。他当时的回答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后来我们也因为别的原因而分开。
其实每一次分享甜言蜜语的瞬间我都没有使劲去告诉自己不要忘掉这一刻,相反有关前男友们的回忆随着时间而灰飞,唯独留下看这部片子的场景定格。
这真的是非常顺其自然,而我也不太理解的记忆碎片。或者也许足以说明我对这部片子的感情。又或者能说明这些行为是极其傻逼的,和试图尝试让别人理解自己的痛楚一样傻逼。
再后来,我就不再期待别人能懂这部电影,倒不是因为那些带给过你细微的情愫疼过一遍又一遍,就逐渐麻木,而是渐渐明白,让别人从这部片子了解自己的初衷真的是太肤浅和不切实际了。
再说回电影本身,它打动人的元素,集合起来有大海、小镇、湿腥、夏天、粤语、音乐、口琴以及漫不经心的惊喜桥段和还原了爱情最原始的样子。前面那些元素不用多说,对海有情节的人都能体会到那种心情,而里面的感情,也许是最至关重要的部分。
感情中的大部分经历,甜言蜜语均有体现。关于失恋、关于单相思、关于暗恋,关于等待,唯独没有说到在一起。艺术品总归是需要缺憾来成全的,没有在一起的感情,恐怕对大多数人来说,遗憾的确能让人记住更久远。
电影最后男女主角没有团圆,很多人表示说太过悲情,当年票房也没有太好,有些评论认为是因为那个悲剧结局太过突然,导演赵崇基也曾表示:“有人劝过我删改结局,我认为那是最美丽的结局。”
反过来回味,导演的安排实际充满着对抗。感情冲撞:金水有爱的表达却不能言语,雯雯话比较多却不表达情意;人物冲撞:金水对乌头哥施暴两次(码头剪头发、骚扰小卖部),起而反转心软两次(小四喜捅了乌头哥,乌头哥偷钱),以及乌头哥最后的反击。色调冲撞:大海、夏天的金黄在片里被渲染成冷色调。这种对立式地对抗,悲剧式结局是对所有设定的对抗最完美的阐释。
关于对电影中爱情的理解,是让人伤怀的。
每一次看甜言蜜语,都会有别样感受,这绝对与人的成长状态有关。尤其是这么一部奠定了我爱情观的电影。
在很久以前,我只能看到暗恋一个人很痛苦,而我当时正面临那种状况。再后来,我看到不能在一起很痛心,当时已经经历过恋爱。而现在再看甜言蜜语,我没想到我会看到成全。
说起成全,这是这部电影给我最重要的一课。
相比起放手、相比起要得到,成全恐怕是想不开时最难做到,想开时最轻松的感情。并不想神化或圣洁化这种感情,好像你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你就特别伟大。
总归到底是过去了这些年,突然明白感情的执念实在是个泥沼,越挣扎越陷自己于难受。得不到为何非要去尝试,不适合为何非要去霸占,让喜欢的人去喜欢别人,相信他从别人那获取的开心要比自己能给的多,总算是印证那首俗歌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但更深层次的应该是印证“真正的爱是放手”。
学会成全,的确需要走好大一截风雨飘摇的夜路,才会看到家中亮起的那盏黄灯。
哑巴是可以喜欢一个人的,而喜欢一个人,是可以哑的。
“乜才子佳人,到头来还不是要靠几句厉害的对白,你想,有人在船头对你话:‘You Jump,I Jump。 ’咁就可以骗你一世了。你知不知爱情最昂贵的地方在边度?就是你不论曾经有几多爱一个人,终有一日你都会厌弃佢。”
“如果今天喺世界末日,我唔会记得今日世界上发生嘅大事。我只会记住响呢个面朝大海嘅天台上,你用矿泉水为我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