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端木赐香
看了腾讯·大家作者朱学东先生的《我为什么不让孩子读四大名著和中国的儿童文学》(编注:文章原标题为《我为什么不希望自己孩子过早读四大名著和中国的儿童文学》,现标题为编辑所改)。心里颇有些疑惑,写出来与大家商榷:
第一,这个标题或者说这种站姿有些悚人。不管是中国的四大名著,还是儿童文学,面对它们的时候,我觉得都不需要这种决然的态度与姿式,宣战似的。而且这种宣战,历史上早已有之——我说的是1925年鲁迅引发的“青年必读书事件”。
1925年2月10日鲁迅应《京报副刊》征求而填写《青年必读书》表格,表格分“青年必读书”和“附注”两栏。鲁迅在“必读书”栏写了如下内容:“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
▲ 鲁迅开出的另类“书单”
在“附注”栏里,填的是这样的内容:
“但我要趁这机会,略说自己的经验,以供若干读者的参考——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这个在《京报副刊》刊出的时间是2月21日,没想到由此引发一场文坛口水大战。有说鲁迅先生“有误一班青年,有误中国”的;有说鲁迅先生你既然说现在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那你就先出来行行给我们做个示范呗;有说人家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堂都注重让学生读中国书哩,你却说不必读,你还没有外国人爱中国哩;有说要“为中国书打抱不平”,请鲁迅先生不要以为“秦无人”,“是专任一般会放洋屁,夜郎自大的洋奴来横行直撞的”……当然也有说得相对理中客的,“世上书籍,无论中国,外国,因空间、时间之不同,及作者目光高下之各异,自然各有长短,及适时与不适时之弊。我们自然应当取长补短,中外并重”云云。
这口水战打到今天还有余波,对此不想多说。只想说明的是,鲁迅这般决绝,如果说在那个革命时代有矫枉过正之必要的话,那么现在或许已没这必要了。
第二,朱学东先生的文章,指出了四大名著与中国儿童文学的诸多坏处。但是他与鲁迅同时忽略了一点——忽略了自己就是读中国书,读这般名著长大并且成才的。鲁迅的成就与古学养不用说了,正如施哲存1933年10月8日载于《申报·自由谈》的一篇文章中所言:
“像鲁迅先生那样的新文学家,似乎可以算是十足的新瓶了。但是他的酒呢?纯粹的白兰地吗?我就不能相信。没有经过古文学的修养,鲁迅先生的新文章决不会写到现在那样好。所以我敢说:在鲁迅先生那样的瓶子里,也免不了有许多五加皮或绍兴老酒的成分。”
那么,学养深厚的朱学东先生,是想借文说明自己读这些书时可以自行排毒呢,还是说已受了毒才如此决然呢?或者说,如果没有这毒,成就与学养当更上一层楼?
第三,鲁迅与学东君明显没有读坏,更没有读成死人僵尸,怎么就不放心孩子和年轻人呢?民国的年轻人不说也罢,恰恰是读洋书,读到了一夜共和、跑步共产的颠狂状态;只说现在的孩子,哪有那么容易读坏呢?他们的识别能力,应该远高于民国年轻人那一代了。说句不客气的,教好——按大人以为的好——不易,教坏——按大人以为的坏——也不易呐!
我不了解中国的现代儿童文学,没关注过,儿子也没怎么看过,只怯怯地问一句,二十四孝算不算古代的中国儿童文学?反正我让儿子小时候读过(鲁迅专门批过二十四孝的),没想到儿子读了几个故事之后就哈哈大笑,说:这么傻的东西居然让我读?而我的意思,你不读,怎么知道世上还有这么傻的东西?这不叫你当相声小品读么?
至于四大名著,我儿子小时候除了不读红楼,其他都读过(起读时间是小学三四年级)。特别是学东君一再排斥的水浒,我儿子读了多次,并且多次写了读后记(大略是初中时期所写)。我现在手头能搜集到的,至少有三篇,语句不顺或者有错的地方不改,原样奉上。根据这三篇,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孩子们是不用担心的。
附儿子读后记之一:《越读水浒越不解》
《水浒传》这本书,我看了好几遍,其中水泊被招安那部分实在令我悲哀不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让我们来设想一下。作者当时身处于封建年代,写部小说其中有描写朝庭不好、把政府朝庭打得落花流水已然不易,想要“出版”肯定对封建统治不能完全反对,否则出版了也只能成为禁书,所以在最后让宋江等人被招安也在情理之中。
说到宋江,此乃我对此书最有疑议的地方,众多好汉,偏让宋江当头领,此人要文没文,要武没武,处事沾亲挂故,优柔寡断。全山一百零八位好汉聚义之时,可是说好了按民主办事的,最后却因他一人之力而被招安,独裁啊!宋江占领水泊打的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旗号,说要“清君侧”,结果呢?擒童贯,放了;抓高俅,放了;最后稀里糊涂地把兄弟们都给玩完了……要说宋江什么也不会,也不对,他就会收买人心。如每抓到一个敌方将领,宋江就会推案而起,亲解其绑,好言相劝,以显示自己的宽容大度。人是他放的,被放之人岂能不对他感恩戴德、忠心耿耿?能不维护他的第一把虎皮金交椅!当卢俊义擒了史文公之时,宋江假惺惺的要让位于卢俊义,全山都是你宋江的人,卢俊义有此贼心也无那贼胆啊,脑袋不想要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江又开始装神弄鬼,整出个一百单八星宿,以说明自己乃众星之首,好吗,兄弟我不佩服不行啊!
作者在写武松打虎时,一波三折,让人读得心惊肉跳,实属精彩。武松为兄报仇,本想采取正当渠道,可官府就是不受理,逼得武松不得不自己解决,是幸还是不幸?看来“衙门口朝南开,要打官司拿钱来”绝对是真实写照。
水浒,一路读来,皆让人痛快,但李逵探母之文却让人悲伤。李逵随众人出生入死,虽鲁莽但憨厚,为人善良,有股热心肠,书中却让其母死于老虎之口,实属令人感慨。
书中的好汉虽替天行道,但也有残暴的一面。当为了决定让宋江与卢俊义谁当首领时,分攻两州,之所以打此两州,只因曾借粮未成,这便是借口?想你水泊虽还算仁义,但却有贼的称号,国家州城岂能借粮与你?张清义之父乃其中一州太守,是人人称道的清官,却因水泊攻城而丢官。
宋江攻方腊这段实在太残忍了,未出师先少几人,班师回朝仅余二十七,而且到最后,宋江吴用为了自己落个好名声而毒死李逵,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朝庭把你宋江整成了如此模样,最后你宋江反而为了大宋安危而毒死兄弟——你的救命恩人李逵。可叹,好汉个个厉害,却随了宋江这个奴才,可叹,可悲,可恨。
宋江不单活着时为众奸臣着想,死了还向昏君尽忠。当宋帝梦游水泊之时,宋江也不让众兄弟对昏君无理,反而以他那张破嘴说了一大堆,结果到最后一点作用也没有。奸臣未除,昏君还在,大宋依然腐败无能,梁山水泊好汉却大都驾鹤西去,只剩我们看着那春水东流……
儿子读后记之二:《施耐庵你要干嘛》
读水浒,时而大快人心,时而满腔悲愤。
初读水浒,为一百单八将打得官军屁滚尿流而兴奋。
再读水浒,突然发现宋江乃是一个光知招安的匹夫。
三读水浒,更发现,原来梁山之人并不只勇敢,还有狠毒的一面。想那秦明,就因为宋江等人想招其入伙,害死人家全家一十八口,附近村庄遭屠杀;为败官军,不惜骗表哥,盗徐宁金甲,骗上梁山。好友相骗,萧让迫不得已而为之。先骗本人,后骗全家,让其无路可退;金大坚亦被骗上梁山,先出高奖金骗出家门,后弄上梁山,可悲。
突然觉得宋江太糊涂,简直就一蠢人,他怎么会一心想招安,忘了自己曾写过“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和“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口!”。
到后来,他给了大家什么好果子呢?
他不听人劝告,非要招安,弄得不但他死了,吴用上吊,卢俊义被害死,关胜摔出病来去世,林冲生病而亡,张清死于枪下,张顺被射死于湖中,花荣自缢而亡,更可恨的是他为了自己的“清名”而将李逵毒死……
一切一切,都是宋江造成的恶果,我悲。施耐庵为何偏要给107将安个这样的头领?
儿子读后记之三:《英雄与强盗》
水浒中,有宋江的舍己为人,花和尚的两肋插刀,也有武松的肝胆相照,……但我们却时常忽略了其最悲惨的部分——梁山之人的狠毒。
为了让秦明入伙,宋江等人一手策划,用离间计使其一家十八口人在挥刀一瞬间死于非命,我不知道,秦明哭死过多少回,又是怎样甘心加入梁山的,若是我,绝对不干!我不信,难道真会有这种人,被害死全家十八口之后,还会娶主谋者之一的妹妹为妻……
我不知道,徐宁在祖传宝甲被盗后,有多么的撕心裂肺!当他知道是表弟谋划的此事时,我不知道他有多么的悲伤!世上竟有这种人,不惜骗其亲属,来为其顶头上司排忧解难。
作者为何要隔过这些场面?为何不正面述说?
或许,这样就会表现他们的强人本色?
是英雄么,他们只是做大了的强盗!
之所以说他们是强盗,是因为他们是无德的英雄!
看到儿子手记中最后这两行,我很欣慰。我倒觉得,不读这个,不读那个,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当然可以自由选择或者不选。但是,由于怕毒害,我觉得还是多虑了。而且,真想防毒的话,不读下,怎么知道它毒呢?这个就跟打防疫针的原理一般。像我儿子这样,读了,免疫效果立显。他知道梁山好汉乃是做大的强盗,无德的英雄。那么,还有什么可怕的?或者说,不读,不知道,才可怕呢!
【作者简介】
端木赐香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历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