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2-6 02:14 PM 编辑
腾讯图片 2016-02-03
春运路上,“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是古人对当官返乡的美好想象和期许。如今,归家旅人的衣着,则是几十年来流动的中国人“衣锦还乡”愿望最鲜活的呈现。从编织袋到旅行箱,从劳保大衣到皮衣套装,“衣锦”还乡的人们,跟随着流行的演变,组成了一部“春运时装史”。
图片编辑 周维
封面图为2015年春运期间,江西上饶在外打工的帅哥靓妹走出上饶火车站。郭光顺/东方IC
1994年,北京,在京打工的民工在火车站排队等候上车。新华社记者唐召明摄 【流行元素:劳保棉大衣,编织袋】
1992年,广东深圳,来自湖南的“打工妹”,带着大袋小包在火车站候车,准备回家探亲。新华社记者潘家珉摄 【流行元素:几何毛衣,牛仔裤】
1997年,河南信阳,左为北方打工者,右为南方打工者,同样是信阳人,由于环境和工作的不同,造就的风貌差异也很大。蒋铎/FOTOE 【流行元素:格子大衣、夹克衫、旅游鞋】
2003年,一趟春运列车上的年轻人。 【流行元素:西装、领带、秋衣、V领衫】
2004年,广东广州,非典疫情还未过去,戴口罩乘车回乡的人们。GETTY 【流行元素:口罩,牛仔外套】
2007年,归乡的人们。王恺/东方IC 【流行元素:卷发、喇叭休闲裤、花色短外套】
2008年,广东广州,南方冰雪灾害,大批旅客滞留广州火车站,一名西装革履的旅客已经顾不了体面,躺在地上睡觉。小春/视觉中国 【流行元素:白衬衣、西装】
2011年,上海,肩扛行李乘车的归乡人。AP 【流行元素:西装搭配牛仔裤、条纹衬衣、编织袋】
2012年,广东广州,三名“爆炸头”女孩子让人眼前一亮。biby chan/东方IC 【流行元素:爆炸头、流苏围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