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0

[时评] 张鸣:崩塌乡村中的三代无根之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3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鸣:崩塌乡村中的三代无根之民

 2016-02-02 张鸣 大家



摘要ID:ipress  

第一代出来的农民,原本已经到了歇歇养老的年岁,但他们歇不下来。严格地说,他们不是被这个时代淘汰的,而是被一个扭曲的市场,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环境所抛弃的。


八九十年代出来打工或者闯世界的农民,已经老了。很多人都在说,他们干不动了。但是,他们还在干,还没有到完全动弹不得的时候,还不能回到家乡等死。他们上一辈的经历告诉他们,那个滋味很不好受。有灾有病,最好的办法,是用一根绳子把自己吊死。

这一代农民中的佼佼者,做包工头的,做小老板的,命好的,早早积攒了一点房产,现在还混得下去,大批命不好的,破产的破产,落魄的落魄,曾经风光无限的包工头,讨不来承包费,没有跳楼自杀,已经是幸运儿了。这些人,再想去打工,都没有人要,因为他们干不了什么。

但是,无论是这一代的农民工还是包工头和小老板,都曾经风光过。混得最差的,也都攒钱在家乡盖起了新房,很多都是小楼。那些包工头和小老板,有的有自己的店,自己的厂,在城里买了房,从外表看,跟城里人已经没有多少分别了。

这一代农民,是筚路蓝缕的开山者。没有伟大的设计师为他们做好了规划,他们是自己闯出来的。没有制度环境,甚至缺乏生存条件,冒着动辄被收容遣送的风险,顶着城里人的歧视。连电台报纸上,连篇累牍的,都是要他们回到农村的呼吁和谴责。他们出来打工,修鞋,摆摊,干所有城里人不乐意干的苦活累活,拿最微薄的工钱,硬是撑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现代化的一片天。所谓中国现代化的人口红利,都是他们付出的。



尽管地位卑微如狗,干活累得更像狗,但是这一代农民很充实,也很卖命。毕竟,他们出来的历史背景,是集体化的时代,几乎人人都经历过一个工分8分钱,甚至负8分钱的日子。那个日子,能够吃上一顿饱饭,就像掉进天堂一样。虽然苦和累,被人看不起,但毕竟能吃饱了,还能攒下一点钱。所以,他们很充实,也挺满足。他们根本没有那个心思跟城里人比,只有少数混成老板的,才会动心思娶城里老婆,用城里人为他打工,过一把颠倒过来的瘾。多数的农民,想的就是攒钱,回家盖房子,给儿子娶媳妇。这个很实在的梦,应该说,他们多数人都实现了。

落后国家的现代化,城市化是一条主线。所以,乡村的破败,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城市化,农民进城谋生,还有自己的社会资源,宗法和地缘的网络,以及文化储备,还能为他们提供支持。但是,经过土改和集体化之后的乡村,农民再进城的时候,城里精英跟他们的纽带已经完全断掉了。城乡二元的制度壁垒,又使得进城的农民,无论混得多么的好,都不可能被城市接纳。但这一轮现代化的浪潮又是如此的凶猛,乡村迅速沦为城市附庸,被用行政的手段榨干。留在农民务农,要想活下去,唯一的办法是大规模的集约经营,这就逼得农民只能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而且是那些最繁华的都市。


第一代出来的农民,原本已经到了歇歇养老的年岁,但是,他们歇不下来。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第一代农民包工头和小老板垮了,但第二代第三代并没有取而代之。严格地说,他们不是被这个时代淘汰的,而是被一个扭曲的市场,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环境所抛弃的。迄今为止,在城里干苦活累活的农民工,还是第一代,他们的子弟,宁可做个保安,挣几个清闲钱,半死不活地过着,也不肯多挣点,去吃那个苦受那个累。

从前说是乡村破败,现在的乡村,则是崩塌。能出来的,都出来了。除了行将就木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再就是村干部了,他们可以靠吃政府的补贴过日子。出来的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对于乡村已经相当陌生了,很多人根本不会干农活。可是,在出来混的城市,他们又落不下来。现在提倡的城镇化,进行的户籍改革,是要引导农民一步步来,最好去那些已经衰落的中小城市和县城。但是,在这些地方,早就是地方势族的天下,资源早就被垄断了,市场完全不能发育,农民进去了,也没有机会挣钱,还是得往沿海,往大都市跑。而这些地方,进来的农民,根本无法立足,连孩子上学都千难万难。所以,有人说,某些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让农民进城,无非是想让他们拉动县城的房地产市场,继续分享卖地的好处。甚至有人说,让农民进城无非是在榨干了农民的身体之后,再来打他们土地的主意。


▲ 假期才能与父母短暂团聚的留守儿童


第一代出来打工的农民,尽管已经老了,但只要能动,他们还只能待在城里打工。用挣来的钱,补贴不争气的儿孙。他们的儿孙辈,如果没有出来做保安的话,多半已经上了三本的大学,但毕业之后,却找不到工作,如果不自甘做蚁族的话,就只好啃老。第一代只有用他们的辛劳,换取在儿孙辈面前的存在感,否则,就会被丢弃。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上一代悲惨的命运,早晚就是他们的。

在中国,农民不是职业称谓,而是身份的象征,一个永远烙在背上的烙印。不管他们到了那里,乡村的崩塌,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命运。早在被城市化冲击之前,乡村的社会网络和文化资源,已然缺失,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的崩塌,让所有从里面出来的人,变成了无根之人。就算一个农家子弟足够聪明,足够卖力,命又足够的好,变成了博士,有了城市户口,但其中的男子,依然会被人们称为凤凰男,背后的歧视,是不言而喻的。连做了官甚至高官的人,被反贪风暴吹落的几率,都比别人高几倍。

曾经,中国的乡村会比城里优越,很多朝里的高官,致仕之后,会回到乡村,乡下比起城里,更有文化。一直到民国时期,我的祖父在上海混得不错,退休之后,依旧会回到老家,盖一座庄园养老,努力做一个好乡绅。然而,在今天,这世界彻底变了,乡村不可挽回地崩塌了。乡里人的身份,变成几辈子都磨不掉的低贱印记,这一切,都是因为时代吗?




作者:张鸣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30 01:57 AM , Processed in 0.06360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