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7|回复: 0

[生活感悟] 朱天衣:被忘记的不只是乡愁,还有衣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 07: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01-21 朱天衣 大家




摘要ID:ipress  

回头看,也只有那样的时空背景容得下这浓浓的思乡之情,若换到现在则成了极端的政治不正确。


近日应成都教育科学研究院之邀,参与了一场盛会,与会者均是各个领域学有专精的教育学者,我忝为其中一员,负责上午一堂谈阅读的讲座,以及下午一场对七中学生的授课,课题是郑愁予老师的诗作《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首诗年少即已熟读,也是我们那个年代所有文青必读的经典,尤其最后两句已成了人人朗朗上口的金句,当时姊姊们办的《三三集刊》,就曾以《达达的马蹄》作为其中一辑的刊头。

原以为是在教室授课,未料到了现场,才发现主办方把课桌椅全搬到台上去了,台下坐着数百人监看着授课,而观众席首排正中央便坐着郑愁予老师,要当着作者的面谈他的诗,这压力可真不小。幸而我始终相信,文学作品不论是小说散文或诗,是没有一定阐释标准的,同一篇文章,每个读者阅览后,依自己的人生经验及当下的心情,都会有不同的见解与感受,好似弱水三千各汲所需,甚或已和作者本人创作的动心起念相距了十万八千里,对一个作者来说,当创作完成时,或许这作品已独立自成一生命,随所有阅览者自取所需、各自诠释了。

但,现今为了考试,却得把古今中外上好的文章拿来肢解了研读,非得研究出个标准答案不可,前几年在台湾一次大考中,就曾以二姊天心的短篇小说《鹤妻》出了道题,果真因各方见解不同,得出的答案也不同,大考中心只得急急求助于作者,老实说二姊是很费了番工夫,才在那些似是而非的选项中,勉强挑出一个比较接近自己原意的答案。这也不禁让我想到,以古人诗辞文章为考题,最后结论的答案真符合作者原创吗?或我们只是欺负他们已然作古,不能跳出来为自己申诉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再好的文章有时真的是经不起这样拆解了来领会,如同一位绝世女子,经肢解后还看得到她的美吗?所以真要领略文学的美,是需要大量且反复的阅读,拿所谓的文言文来说,即便无任何注解,但只要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朗读,就能领会贯通文章的意涵,这比逐字逐句分解了去研究揣摩,更能心领神会作者为文的本心。

格律诗虽已非受现代教育的我们能习作,但欣赏吟诵仍是可以的。我们自小读的唐诗宋辞,因有平仄押韵的讲究,吟诵之际就如同歌咏,便于背颂、利于理解,更令人易于融入情境之中、领略其间之美,只要反复吟咏,就能深得其妙。若在孩子记忆力最强的学龄前,多储存一些诗辞在脑海深处,即便当下如小和尚念经不求甚解,但这些良质的诗歌辞赋,会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步发酵,不仅深化语文基础,也让人生底蕴更形丰美。

比较之下,现代诗的创作真的就容易多了,然而它的不讲究形式,门槛低到人人均可信手拈来,但真能读到一首好诗却不容易,在汪洋诗海中,偶尔觅得,便满是惊艳。愁予老师的诗作,便时时令人心生如是的惊叹,除了广为传颂的《错误》,另一首曾被改编成曲的《偈》:




不再流浪了 我不愿做空间的歌者
宁愿是时间的石人
然而,我又是宇宙的游子
地球你不需留我
这土地我一方来
将八方离去

提供了我们对时空无穷的想象,愁予老师在会中特别提到“时间”两个字,这是他创作时念兹在兹的课题,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样慨叹着人处于时间长河的渺渺,这何尝不是你我的人生课题,我只是很好奇,十五岁即开始赋诗的他,是在多大岁数写下这首诗的,虽有些虚无,却也大器盈盈。另一首潇洒至极的《如雾起时》:

我从海上来,带回航海的二十二颗星。
你问我航海的事儿,我仰天笑了……
如雾起时,
敲叮叮的耳环在浓密的发丛找航路;
用最细的嘘息,吹开睫毛引灯塔的光。
赤道是一痕润红的线,你笑时不见。
子午线是一串暗蓝的珍珠,
当你思念时即为时间的分隔而滴落。
我从海上来,你有海上的珍奇太多了……
迎人的编贝,嗔人的晚云,
和使我不敢轻易近航的珊瑚的礁区。

这首诗亦是我年轻时的最爱,尤其头两行更常时萦回在脑海中。愁予老师的诗作总给人一种漂泊感,这或许是 40年代末期,由内地渡海来台父执辈的共同特质吧!以我的父亲来说,二十出头离开家,随着军旅来到台湾,一别四十年再也没能见到父母、我的爷爷奶奶,这期间随着音讯断绝,思念渐渐化成了焦灼,渴盼亦被失落取代,和父亲同条船渡海来台的叔叔伯伯,绝大多数都是一直等,等到四五十岁不能再等了,才死了心在这南国之岛娶妻生子。但即便是成了家,却仍时时作回乡的打算,不是不把台湾当家,而是乡愁亲情哪是能割舍得了的。

儿时所住的眷村,即便爸爸们来自大江南北不同省份,但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都差不离的,孩子们听了太多太多关于老家、关于逃难的故事,一家比一家离奇、一家比一家精彩,基因也好,后天影响也罢,我们这所谓的外省第二代也传承了这不安的因子,“四海为家家如寄,处处无家处处家”,对乡关的想望是那么缥缈,却又热血沸腾的无处宣泄,因此但凡能拿笔书写的,长一代的、年轻一代的,无可免的,都躲不开这磨人的课题。

记得二姊初中一年级时,就曾写了类此热血的诗作并悄悄地让我观赏,确实让当时才小五的我好生激动了一番,尔后她倒不写诗了,但她早期发表的散文小说,仍带着这浓浓的家国之忧;年长些的蒙古裔席慕容,诗作更是直书遥远北国的草原之乡,她对故土的魂萦梦牵,很难不让相同背景的那一代文青不随着心神荡漾;父辈的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及《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滴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这两首诗经杨弦谱曲后传颂一时,带动了当时的校园民歌,为尔后台湾流行音乐奠定了一定程度的基础,但回头看,也只有那样的时空背景容得下这浓浓的思乡之情,若换到现在则成了极端的政治不正确。

关于乡愁,自称浪子的愁予老师当然也无能幸免,他的《边界酒店》《乡音》《纤手》《夜船行》……虽写得没那么直白,但一样说的是难舍的亲人、难弃的乡愁。

最后的座谈,有人提问,愁予先生最满意的诗作为何,他的首选却是《衣钵》:




祖国啊 祖国 终于去革命了
在子夜 犹开着会的党人
像一群蛾
把激动的脸闪在煤油灯的四围
当一个青年自边远的省份赶来
急切的闯进这群钢铁的灵魂
喂 大家见见 他是我们的新兄弟
兄弟 兄弟
这是生死不离的称呼啊
五指的火钳握着火钳
泪眼相对泪眼
这么久的渴望 这么烫的热血
恨不得立即洒出
就为的是这一声称呼
啊 明天 明天丑时行动
正好 正来得及 兄弟
那是热血孳生一切的年代
青年的心常为一句口号
一个主张而开花
在那个年代
青年们的手用作
办报 掷炸弹 投邮绝命书
或者把战友来握
紧紧 紧紧地握
在那个年代
青年追随着领袖 比血缘还要亲
守护着理想 比头颅还要紧
您 功参造化的大智 大勇 大仁
营建闭塞而庞巨的中国
正如 为此空敞的大厅开一列向东的窗
让耀目的朝阳 像相嵌一样的肯定
让光华盈满四壁 如四个海闪亮着
当青天高朗 回荡着四万万份笑声
在错落的关山之间
在大风之上 让旗升起
日出东方兮为恒星之最者
然后 神采飞扬地插遍十五省城
啊 这是甚么纪元 今天
老师在黑板上仅仅写了两个字
民国
立刻 一堂学子就放声哭了




八十四岁高龄的愁予老师,此生写过无数关于爱恋、山水、浪游怀乡、酒趣豪情的诗作,然而他最悬念的却是这首遥祭革命烈士的《衣钵》,记忆中,父亲也是极喜爱这首诗作的,因此继《达达的马蹄》后,又力荐《衣钵》为《三三集刊》另一辑的刊头,尔今隔了四十年再读这首诗,再遥想一个纪元前,那些坚持自己理念为革命洒热血抛头颅的英魂们,仍是激动难掩,我想愁予老师及父亲所期许我们承传的,即是这革命志士或文学之士的衣钵,所以即便这首诗很长,即便这段历史早被人遗忘,但我仍如实的抄录下来,和所有朋友分享。

【注】本文原标题《关于诗,关于乡愁》。



作者:朱天衣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台湾著名作家,跟朱天文、朱天心并称朱家三姐妹,出身文坛世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9 10:20 PM , Processed in 0.02804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