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5|回复: 0

[旅游天地] 吴志刚:中国人开启平民探险新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8 09: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11-28 吴志刚 大家



摘要ID:ipress

闪米特说:“很多人以为我不怕死,其实我很怕死。”正因为怕死,他才会如此坚定地追求梦想,才希望在活着的岁月里,能最大限度地拓宽自己,感受自然。


北风啸啸,凌汛汹汹,白雪飘飘。

2015年的冬天来得有点猛。

每个人都握着自己的生活和心事。

众媒时代,探险也难以引起轰动

你在写字楼的暖风中硬着头皮冲刺项目规划书;我挂着深夜写作后的肿眼泡,匆匆去对面的星巴克喝一杯热咖啡。

与此同时,他赶在凌汛追上之前,刚刚从秦晋之间的黄河漂流进了河南境内,以一条长2.8米、宽0.9米的橡皮筏。接近零度的浑浊河水裹挟着没有任何动力的橡皮筏,时而吞没筏上的汉子时而吐出……

一叶扁舟,水天苍茫。

他今年5月1日从海拔4500米的青海省巴颜喀拉山黄河源头出发,计划用10个月时间完成独漂黄河探险,到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出海口上岸。此行途经九个省,漂流行程共计5464公里,经历春、夏、秋、冬四季。

她呢,辞去世界500强高薪工作,陪他一起上路,在岸上给他做保障。

无论是从冒险的角度,还是从爱情的角度,他们的行为都足以令世人惊叹,或者让媒体紧追不舍,但有点意外,在众媒时代,由于传播的去中心化,他们并未引起太大轰动。我也是无意中接触“百味人生,健康价值”项目时,发现了他们的案例。出于曾是探险同道中人的理解,我关注了“闪米特”的微信,得以追踪他的探险进程。

闪米特原名叫李华灿,现年41岁,从事独木舟运动已有8年。2014年上半年,他花了64天时间完成了2400多公里的珠江漂流探险。此前他还以纯人力的独木舟横渡琼州海峡、渤海湾海峡,环行我国海南岛,完成泰国、柬埔寨等地3000公里航线。

2007年以前他一直在外企工作。过去7年多他平均每年花三四个月时间用近乎原始的独木舟来进行海上冒险,因为耗费时间太多,无法与工作协调,他最终选择辞职。

闪米特的妻子张海燕一直无条件支持丈夫。她在一家外企担任高级经理,收入不错,但几乎所有收入都用于闪米特漂流的各种花销。黄漂费用大概需要30万元,他们在微信中搞了众筹,可是响应者并不太多,张海燕曾希望“我的年终奖发了就有钱了”。最终放心还是不下,选择了辞职帮丈夫完成心愿。

闪米特的人生大冒险


比思想苏醒得更早的是脚步

霍金说:“人生的精彩在于探险。

每个人的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当轨迹有了熟悉的节奏,再去打破它,就需要更大的离心力。而离心力的肇始,就是潜藏在我们血液中的冒险基因。依靠这个基因,古人类的一部分最终走出了非洲,不断探险,无数次濒临殒灭也锲而不舍,最终主宰了这个蔚蓝色的星球。

历史上,生活在黄土高坡的人们曾是富有冒险精神的族群。研究《山海经》里那些匪夷所思的传说,可以发现先民瑰丽雄奇的探险与开拓从未停止,对未知危险从未屈服。即使在儒家一统天下和“海禁”严令下,华人仍然播撒到东南亚、东非、太平洋诸岛,甚至可能先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当西方探险家开启全球化进程时,天朝选择了闭门和缺席。“父母在,不远游”,“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日难”,“平安是福”……躲进小楼成一统,强权钳制了思想,传统束缚了脚步。中国人最远,也只能走走西口、闯闯关东、偷下南洋。

比思想苏醒得更早的是人们探索的脚步。向陌生领域迈开的双腿,背负着急于表达的心灵,还有对现实的叛逆。

1985年,整整30周年前。得知美国人出资30万美元购买长江首漂权,西南交通大学的尧茂书于当年6月北上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抢先开漂,于7月24日在金沙江通伽峡段遇难。

尧茂书之死,在中国骤然唤起了江河探险热潮。1986年6月18日,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前往长江之源开漂;3天后,北京、天津、四川、安徽等省市40多名勇士组成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也抵达长江源头,放筏开漂;当年7月,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探险队抵达长江源头准备漂流。

竞漂结果是美国人中途退出,余下两支国内长漂队伍会师同漂,并于11月12日抵达长江入海口。

1987年,国内三支黄河漂流探险队抢着首漂黄河,当时被誉为“人类漂流史上前无古人的一次壮举”。漂流过程中,7人遇难。

1985、1986、1987,回头看看这些年轮,我们会发现正处在思想解放、自由萌芽的前夜,具有悲壮英雄主义色彩的探险,成为社会运动的催化剂。

所以即使西方政府,对于毫不顾惜生命的冒险也是禁止的。

比如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BASE跳伞运动”。BASE是英文“建筑、天线塔、涧桥和悬崖”四个单词字头的缩写。一些冒险分子专门在这些物体上凌空而下,半空中打开伞包,由于距离地面太近,常会出现来不及张伞的情况。另外在风向难以控制时,跳伞者会撞上物体,非常危险,连美国跳伞协会都称他们为“跳伞罪犯”、“空中不法分子”。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冒险者被热情鼓励,有些人下一步的探险往往不再限于自然,而是针对更具挑战性的现实。无论是长漂和黄漂,最后都在舆论引导下的销声匿迹,直至解构成终极无意义。现在看来,都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迎来平民探险时代

离开稳定的工作,过着到处漂泊的生活,很多人不理解,闪米特调侃说“很多人说我是吃饱了撑着没事找事”,以前很在乎别人的想法,因此经常跟人理论会吵起来。“现在不会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只要我自己觉得有意义就可以了。”

进入21世纪10年代之后,与1985-1987年代的个人英雄主义探险潮流相比,中国已迎来平民探险时代。

2012年11月18日-2013年4月5日7时59分06秒,山东青岛人郭川成为完成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伟业的首位中国人,也同时创造了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世界纪录。

2015年9月16日,郭川和他的国际团队驾驶“中国·青岛”号帆船冲过白令海峡的终点线,用时12天3个多小时横穿北冰洋驶入太平洋,航行约3240海里,创造了人类第一次驾驶帆船采取不间断、无补给方式穿越北极东北航道的世界纪录。

中国的单人环球之旅,比欧美晚一两百年,比日韩晚数十年。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开放程度,决定了平民参与探险的广度和深度。

1957年,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发表长篇小说《在路上》,讲述了两个美国青年及几个伙伴疯狂地在美国大陆来回旅行的故事,由此成为美国“在路上”一代的文化图腾。这部分人对生活热情渴望,行为狂放不羁,通过“冒险”探究人生的真谛,而他们的“冒险”就是到处旅行和体验各种新奇事物。“在路上”,是美国战后经济发展和“婴儿潮”的产物。

50多年后,一代中国人才开始“上路”,标志性事件是经318线骑车去拉萨的风靡。这条危机四伏的“天路”,每年5月-9月总能吸引一两万骑友前来冒险。很多人甚至是第一次骑山地车,包里揣着两包蛋黄派就出发了——这是他们取得“英雄”般成就、获得心理满足与社交圈更高评价的最可能实现的探险方式。

低水平的探险行为造成了不良后果,就是川藏线事故率居高不下,每年都有接近两位数(某些年头甚至更多)的骑友因塌方、车祸、坠崖、高反而死亡。

我曾经完成环中国骑行,并亲身参与骑车去拉萨行动。侥幸到达后,当时就奇怪并没有多少舆论关注川藏骑行的高死亡率,让那么多青春如花的生命轻易消逝在路上。

中国人积累了一定财富,成功复活了探险精神,但是要培养出成熟的探险价值观,还有一段长路。

2014年8月,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了来自中国的张昕宇、梁红夫妇,称“中国的有钱人不单单对奢侈品下手,他们也喜欢四处探险”

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夫妻俩穿着防弹背心,坐在贫民窟的住户中间观看比赛。他们还去了人们熟知的毒品交易场所,以及一个因常常发生争斗而遭到破坏的警察局。

他们去过黑鹰坠落的索马里、核保之后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瓦努阿图的马鲁姆火山、世界上最寒冷城市俄罗斯的雅库茨克……张昕宇和梁红的经历可能很极端,但追求更具挑战性的冒险旅行的人不只他们两个。追踪中国财富趋势的胡润财富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涉足诸如北极、南极洲和南美洲这样具有更多异国情调的地方。

张昕宇只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事业小有所成者。他说自己从来没上过大学、也没做过办公室工作。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探险史

翻开世界地图,麦哲伦海峡、白令海、塔斯曼海、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哈得孙湾、库克群岛……无数地名都是以发现者即探险家的大名命名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探险史,探险家为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法国文豪拉伯雷说,旧道德叫我们回避危险,但是新道德就是不冒险就什么也得不到

因为时代变了。

探险现在看起来还算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时尚行为,数年以后,一次探险将是年轻人成长的一个必然仪式。当一个国家城市化及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探险将成为新一代国民追求自由、建立自信、了解世界的最佳行为艺术,个性化的探险必将大行其道。

有梦想不去坚持会痛苦,坚持会辛苦;我个人的感受是,在探险的旅程中宁愿坚持了而辛苦,也不要因为不去坚持而痛苦

闪米特说:“很多人以为我不怕死,其实我很怕死。”正因为怕死,他才会如此坚定地追求梦想,才希望在活着的岁月里,能最大限度地拓宽自己,感受自然。

人们为啥喜爱探险?这和人体大脑内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物质有关。大脑分泌此物质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快乐。置身险境会使人处于高度警觉和兴奋的状态,分泌的多巴胺也较多,因此探险会让人感到比平时快乐。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些完全没有探险精神的基因携带者,最终没能获得繁衍的机会。

41岁的李华灿把自己叫做闪米特。

闪米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种族之一。今天正闹翻天的阿拉伯人、犹太人还有叙利亚人其实都是闪米特人。生活在西亚北非的大部分居民,不过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

同一个祖先的民族,进化过程中为啥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也许是各自的探险旅程不一样吧?




本文为“百味人生、健康价值”飞利浦特约稿




作者:吴志刚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媒体主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17 01:53 PM , Processed in 0.06216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