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0|回复: 2

[军事] 《武器的秘密》第22期:自强不息的“不死小强”:中国强5强击机发展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4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1-14 04:05 PM 编辑

1.jpg
过去几期《武器的秘密》讲述了陆军的几款经典武器的故事。本期《武器的秘密》主角是一款始于“大跃进”年代,历经几十年风雨沉浮,锻造出伟大的“强五精神”的一代名机。由于其家族庞大,本图集对这些型号的描述自然要有详有略。




2.jpg
强-5家族能够如此成功,以陆孝彭总师为首的设计团队功不可没。陆孝彭院士曾先后在美国麦克唐纳和英国格罗斯特工作过,是我国早期飞机设计师中难得的兼具美英战机开发经验的人才。曾担任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制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主管设计师,1958年调入洪都任强-5主管设计师。




3.jpg
强-5的基本气动和结构脱胎于歼-6,但结合强击机的任务要求进行了多项改进,比如增加挂点,加装机腹弹舱,特别是使用了视野更好,更有利于布置设备的两侧进气布局。对很多老军迷来说,正是小学自然课本上的那一架昂首而立的“尖头飞机”打开了他们心中那扇爱好军事的大门。




4.jpg
在陆孝彭总师的领导下,该机通过引入跨音速面积律理论设计机身,适当加大气动翼面等手段,获得了在强击机中堪称优秀的机动性能,特别是低空机动性和低空高速冲刺飞行性能,这也是强-5家族能够“长寿”的根本原因。该机不足之处是航程较短,防护较差,另外电子设备较为简陋。




5.jpg
1960年国民经济遇到困难,强-5试制被迫暂停。陆孝彭向上级请求留下十几个人继续进行试制工作,就这样一点点“磨”出了静力试验机。但由于全机静力试验时应该使用的一根直径16毫米钢索被工人不恰当地用2根直径8毫米的钢索代替,导致加载到85%设计载荷时提前破坏,造成严重损失。




6.jpg
度过了困难时期,强-5的研制在1963年之后加速。1965年5月首飞的原型机外观上和后来的强-5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最大特征是两门23mm航炮的位置在机头两侧。这造成了开火时废气易被吸入进气道导致发动机停车,从右上图中的试生产型飞机开始将机炮移到翼根,和歼-6的位置相同。




7.jpg
10架试生产飞机交付空军第11航校领先试用1年后,空军提出了40多项改进要求,改进后的强-5于1969年12月设计定型。从1970年到1979年,强-5基本型生产了515架,是家族中产量最大的,期间机载设备也在进行小改。直到一两年前,在北空某部仍然可以见到这些堪称活化石的“小强”。




8.jpg
在基本型基础上诞生了两种特种改进型,首先是在机腹挂载一枚“狂飙一号”核炸弹的战术核攻击机强-5甲,计划用于对抗苏军装甲集群。在“狂飙一号”的测试中,曾经出现过因挂架原因而未能投弹成功的情况,“彝族雄鹰”试飞员杨国祥驾驶挂弹飞机成功着陆,1972年1月再次投掷成功。




9.jpg
完成核试验之后,改装的强-5甲并未和“狂飙一号”配套服役,而是和普通的强-5混编执行常规任务。中国真正用于反制苏军装甲集群的战术级核武器——携带9万吨级核弹头的东风-15直到1991年之后才服役,而此时假想敌早已不复存在。关于我国短程弹道导弹的故事,未来小编也将介绍。




10.jpg
回归正题,和强-5甲相比,强-5乙的名气就低一些了,但作为全世界最后一款专业鱼雷攻击机,强-5乙的改进工作甚至要远比强-5甲复杂。其配套使用的是苏制PAT-52火箭鱼雷(国产型称作鱼-2),该雷水中航速达60-70节,起初和轰-5鱼雷型配套使用,但是轰-5的的机动性毕竟不足。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5: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海军首先改装了几架简易鱼雷强击机,积累了使用经验后开始研制强-5乙。其机体结构没有重大变化,但取消弹舱以加大内油量。机翼增加鱼雷挂梁,机头重新设计以便安装雷达,满足使用有效射程为5000米的鱼雷的要求。左上角图中为参加802演习的海航7师强-5鱼雷机,翼下可见鱼-2鱼雷。




12.jpg
和当时很多型号飞机一样,强-5乙首先生产了6架装备部队试用,同时继续进行定型试飞。由于在机载设备配套存在大量问题,而且当时水面舰艇防空火力已大大加强,鱼雷攻击机没有生存空间,项目遂在1979年下马,后来强-5乙还有计划改为发射鹰击81的导弹攻击机,但最后也未成功。




13.jpg
强-5I型和IA型是强-5家族中第一个批量装备的改进型号,它们最大的改进是取消弹舱,增加了内油,并在机腹增加了4个挂点,每个可以携带一枚250kg航弹,使得全机挂点数增加到了10个。IA型改进了轰炸瞄准系统,并增装了包括130mm火箭弹的多种武器。图为海航强-5IA进行机炮射击。




14.jpg
1984年,强-5II型出现,该机最明显的特征是增装了全向雷达告警系统,强化了生存能力。90年代空军改变了型号规则之后,强-5I/IA/II型分别改称为强-5A/B/C型。目前中国空军的强-5机群即由强-5C和后来的强-5D组成。强-5IA中可能有一批曾经出口朝鲜,但至今也没有图片证据。




15.jpg
1980年,久经实战考验的巴基斯坦空军两次来华考察强-5,认为该机具备优秀的低空性能,符合巴空军对低空攻击机的要求。于是根据巴基斯坦的要求进行了多项改进,可以使用各种美制武器的强-5III应运而生,共引进54架。后来由于日常损耗等原因,巴基斯坦又在2002年引进了6架。




16.jpg
1987年“真主之剑”演习中,巴空军的强-5大显威风,在与法制“幻影”V战机进行的模拟格斗中占尽上风。在随后的阅兵式上,4架强-5III以80米超低空编队通场倒飞15秒,再度证明了强-5优秀的低空性能。巴空军官员对在场的中国军官称赞道:“这是你们的光荣,也是我们的光荣!”




17.jpg
和中国很多经典武器一样,强-5在巴基斯坦的成功服役让其他国家也萌生引进强-5的想法。1986年,孟加拉国空军采购16架进一步改进的强-5IIIA。1989年,苏丹引进9架强-5IIA。由于苏丹空军要求尽快交付,前3架从原本计划交付中国空军的飞机中抽调,全部飞机在1989年年底前交付。




18.jpg
1994年缅甸订购12架强-5IIK,除部分设备变更,基本和强-5IIA相同。1996年和1998年又各交付12架。缅甸空军糟糕的维护和训练使其在十几年使用中就报废14架,另有6架在战争中损失,剩余16架的维护状况也很不好。但缅方却一直认为这是中方售后的问题,也不瞅瞅人家巴铁是怎么用的。




19.jpg
经过使用后,巴基斯坦对强-5飞行性能非常满意,但认为其电子设备太过陈旧。为了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洪都决定和意大利合作研制强-5M(厂家型号为强-5IV,工程代号为CI工程),把当时意大利和巴西联合研制的AMX攻击机的以综合导航攻击系统为核心的先进航电系统搬到强-5上。




20.jpg
该机外挂架数量增加到12个,并加装了平显、测距雷达、中央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在1553B数据总线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化导航攻击系统,作战效能提高了8-10倍。研制过程非常成功,1990年完成定型。可惜1号机后来事故坠毁,导致没有投入生产,否则强-5出口型的家族还将更为庞大。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在强-5M研制期间,中国空军还曾经尝试与法国合作改进现役的强-5II,并暂时命名为强-5II改,后称强-5K(CF工程),虽然成本比强-5M低廉,但由于政治原因该项目最终在1989年取消。但两架强-5K样机后来仍在继续进行改装,如采用国产导航/攻击系统,加装干扰设备,增大航程等。




22.jpg
进入90年代,由于中国空军仍极度缺乏攻击机,因此在强-5CC(加装国产导航攻击系统验证机)的基础上的自用改进型强-5D出现。该机借鉴了强-5M和强-5K的部分改进经验,除了增装国产导航设备,具备跨海突击能力之外,还能外挂1140升副油箱增大航程。其最明显的外观特征是墨绿色涂装。




23.jpg
强-5家族一直缺乏精确打击能力。1996年空军在强-5D飞机基础上分别改装挂激光制导炸弹的强-5E和挂激光照射吊舱的强-5F,分别于1999年3月和2000年8月首飞。强-5E/F这种“你照射来我投弹”的配合模式在战时还是不容易实现,因此在验证了强-5使用激光制导炸弹可行性后未装备部队。




24.jpg
因此空军又提出强-5C/D升级方案,分别被称作强-5L/N。于2005年4月和10月首飞成功。强-5L飞机的主要改装是改进平显火控系统及相关机载设备,兼容激光照射和激光弹投放功能,扩大激光制导炸弹投放包线,具备夜战能力,适应加装新型制导武器的需求。强-5N的导航设备更加完善。




25.jpg
另外还有一种增装了保形油箱的强-5G型,该机主要解决投放制导炸弹时由于只能挂载小副油箱而作战半径偏小的问题;这种保形油箱在巴基斯坦改造其歼-6战机时就有应用。但也使得机腹的4个挂点被取消,但由于这种改进型主要用于投放雷霆激光制导炸弹,因此少了4个挂点不是多大的事儿。




26.jpg
“不死小强”的故事并未终结,由于歼教-6全面退出现役,强-5机队缺乏配套教练机,利用比较新的强-5D机体改装的强教-5于2005年出现,目前已经取代了空军强-5部队中的歼教-6,具备和强-5D相同的攻击能力。也正由于强-5D大批改装为强教-5,使得目前墨绿色涂装的强-5D并不多。




27.jpg
虽然大部分已被歼轰-7A取代,但老当益壮的“小强”至今仍装备在我军部分强击航空兵旅/团。假如战争明天来临,它们仍将跨过那道危机四伏的海峡,在西海岸滩头上空,在“联兵旅”阵地头上,承担最为危险的近距空中支援任务。本期《武器的秘密》就到这里,明天《出鞘》我们再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31 01:23 AM , Processed in 0.0343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