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2014/11/21 09:43:03
投资者对沪港通冷淡并非坏事
顾蔚
此前被热炒的沪港通启动仅一天之后就失去了活力,到这周末,两个交易所之间流动的资金量已经和原先预期相差甚远。
从长期来看,如果境外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热情的缺失会促动监管者推进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改革的动力,这倒是件好事。
敞开上海交易所的大门,投资者未必就会蜂拥而入。中国官员们可以留意下香港交易及结算所行政总裁李小加的评论。他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市场才是上帝,市场将决定市场将会如何表现。
为了吸引海外投资者并提振上海股市,中国监管者有必要满足市场的要求,包括明确的规定、充足的准备的时间以及没有意外。亚洲证券业与金融市场协会行政总裁奥斯汀(Mark Austen)说,各种不确定性阻碍了成交量的放大。
沪港通距离获批到周一启动仅一周时间,外国投资者和经纪商们几乎没有预先通知。并且直到上周五下午中国政府才明确发布沪港通项目将免征资本利得税。
外国投资者不愿参与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一项规定外国基金不能直接持有沪市股票。上海重阳投资总裁王庆说,理论上来说,这些股票不在这些基金名下,而是放在结算行,这对于外国大型基金公司的法务部门来说是一个障碍。重阳投资管理客户资产规模超过130亿元人民币。
第二个是投资者只会选择那些最好的公司。沪港通只开放了沪市大约500只股票。而那些中国“新经济”股票,如科技、卫生保健以及环保类股,主要在深圳上市,此次没有加入沪港通。市场目前估计明年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宣布启动深港通来解决这一问题。
尽管海外投资者的参与应会改善中国市场的流动性,但在沪港通推出之前,上海市场的表现一直不佳,现在看来吸引力没有那么大。对沪港通启动后将有数十亿美元资金涌入中国市场的乐观预期推动估值上升。自4月份沪港通宣布以来上证综指上涨了15%。
如果中国能够推进外界期待已久的国有企业改革,那么将可能给中国股市带来最大机遇。国有企业对于中国股市而言非常重要,占到A股市值的约65%。由于股本回报偏低,国企股表现弱于大盘。瑞银(UBS)表示,投资者的观点已经非常清晰地反映出来──以价格与帐面价值比来计,国企股比非国企股低了近30%。
瑞银分析师表示,许多国有企业有很大的改革潜力,这些股票可能会随着改革的推进而获得提振。国企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引入民营资本来帮助改进公司治理;通过授予股份以激励管理层和员工;向上市实体注入非上市资产以此作为国有资本退出计划。
2013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给新一轮国企改革开启了绿灯。国有企业自身对于改革充满热情,在几个月内提出了诸多建议。但现在是政府放慢脚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给国企改革建议泼了冷水,其提醒企业不要操之过急,优质资产不能出售给民营或外资投资者。
企业正在等待中央政府就管理层持股事宜出台一些一般性框架,由于围绕这个问题存在争议,所以需要一些时间。瑞银证券(UBS Securities)驻上海中国股市策略师陈李称,改革的速度一直比市场此前预期的要慢得多。
为使股市得到提振,中国金融体系的其他领域也需要进行改革。理财产品和债券仍有政府的隐性担保,所以人们认为这些投资产品比股票风险要小。资金一直在从股市流入银行和债券。
如果北京希望海外投资者更多地参与市场,就应该增强市场的吸引力。李小加将沪港通比作修建一座大桥。他说:如果人们想要过桥,他们不会仅仅因为我们修建了一座新桥,或希望让修桥的人感觉好一点就过桥。他们过桥是为了做自己的事情和赚钱,当他们的需求出现时他们才会去走。
(本文作者顾蔚是《华尔街日报》中国财富和奢侈品编辑,并负责该报中文网的原创内容。欢迎追踪她的中文网博客”高净值生活”,和每周五以中英文双语同步发表的专栏。评论请发送邮件至wei.gu@wsj.com,也可以在新浪微博上(顾蔚WeiGu)追踪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