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6|回复: 1

[时评] 《活着》No.308:我怀念的小村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4 08: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6-23 08:04 PM 编辑

我怀念的小村庄

摄影/OFPiX 拉黑 编辑/邹怡

关于我的故乡,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我出生的村庄。但是随着我离开的越来越远,我曾经上学的初中、高中所在的乡镇和县城也纳入了我思念的范围。我想,对现在的我来说,故乡应该包括我出生的小村庄、我读书的小镇和小县城。

我出生的那个小村庄叫寺背村,在百度地图和谷歌地图上都无法查找到,但是我在百度百科找到了下面这些文字资料:

寺背村是江西省宁都县对坊乡最南端的偏僻山区,距乡政府25公里(实际上可能只有15公里),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53个自然村,526户人口2530人,现有特困户12户23人,贫困户24户120人,低收入户70户400人,2005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960元。耕地面积2055亩,山林面积1.68万亩,由于处在深山区,42个自然村被山岭阻隔,有6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耕地中有100多亩无法灌溉,是“靠天吃饭”的缺水田。困而村民增收困难,贫困程度较深,是个典型的贫困村。现有村干部5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0元,村负责5万元。村里无力办企业,经济发展缓慢。现有小学一所,教室11间。村卫生室1个为民办。社会发展差。村里除通过上级部门的支持,新建了几间校舍,一座桥梁外,无能兴办其他公益性事业。

这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评价我们村庄的。在我的记忆里,我的村庄不是这样子。我们村庄是丘陵间的小盆地,到处是树,河水很清澈,有很多鱼,夏天时我们常常到河里游泳或者钓虾;在我们的村子里,大家吃自己种的大米和蔬菜,吃自己养的鸡鸭猪鱼等等;小伙伴们下课后常常一起回家,一起在路上玩泥巴,直到爸妈喊我们回家吃饭。在我的记忆里,那里就像是世外桃源一样。

1997年,我离开村子到小镇(名字叫对坊乡)上上学,从此在镇上待了3年的时间,中间没一个或两个礼拜回家一次,那个时候,我常常走15公里的山路回家,和同村的一个男孩一起。对于我来说,这应该是我离开家乡的起点。农村的孩子除了打工和读书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方式离开。从世俗的眼光看来,我是属于比较幸运的,因为我有机会通过学校离开这里。

虽然在小镇上了三年的学,但我对小镇并不熟悉,我对小镇的记忆仅仅局限于初中的校园和学校旁边的一个福建清汤馆(像千里香混沌一样的东西)。现在我每次回家路过小镇也还总是要先到清汤馆吃一碗清汤,然后到学校走一走,坐一坐。当然,在初中的三年里,我交了很多的朋友,我至今还和其中的很多人保持联系,每年回家也都一起聊天吃饭,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我的兄弟姐妹一般。离开他们后,我常常想起他们,他们已经是我记忆里故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2000年的秋天,我开始到县城的重点中学上学,县城离我的村庄有近50公里的距离。到县城读书是我真正意义上离家独自生活,我每学期基本上只回家一到两次,吃的米和平时的零花钱都有爸爸定期送到学校。这个时候我开始有了思念家的感觉,在我那时候的脑海里,或许我出生的那个村庄便是我的故乡吧。

从这时候开始,每次回家,爸爸都会骑摩托车到小镇来接我。一开始是借的摩托车,后来是自己买的摩托车。一开始买的摩托车是二手的,后来买的是全新的。在没有买新摩托车的那些年,爸爸每次带我回家时,摩托车总会在半路出些故障,因此回家的路总是显得漫长而艰难。那个时候,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摩托车坏。

我读书的县城叫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是赣州市所辖的一个小县城,梅江河沿着县城的东边而过。梅江河的河边有一座永宁寺。河滨公园和永宁寺是我当年常去的地方,在高中的最后两年里,我几乎每个早上都到滨江公园锻炼身体,几乎每个周六下午便和一个同学到永宁寺听和尚读经书,听钟声。现在回到县城也常常去这些地方。虽然时间过去近10年,但这两个地方几乎没有改变。其实整个县城除了高耸的新楼之外,也几乎没什么改变。

宁都人基本上都是客家人,宁都是早期的客家摇篮,大量的谱牒研究和田野调查证实,中原汉人唐宋时期南迁进入现在的客区,最早定居在宁都一带,站稳脚跟养足实力后,逐渐向闽西,然后向粤东推进。我常常在想,我作为一个客家人,是不是在我一出生的时候,我血液里便流淌这流浪和漂泊的血。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离开家乡是一种宿命,是一种最终的归宿,而故乡只能存在于我们的脑海和记忆里。

2004年的秋天,我离开村庄、小镇和小县城,拖着行李箱来到了上海。从此以后,我便在上海生活了9年。这9年的时间让我开始回头看自己走出来的路,看到自己离开的原点,那便是我的故乡。

 楼主| 发表于 2013-9-14 08: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故乡寺背村是江西赣州宁都县的一个小村庄,无论是谷歌或者是百度地图都无法找到它。我曾青春懵懂,无所畏惧,一心只想离开这个偏僻的地方。但当我漂泊得越来越远,却发现对故乡的思念,似乎一刻也无法停止。摄影/OFPiX 拉黑 编辑/邹怡



2.jpg
爷爷站在他的田里,爷爷的一辈子都和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土地,爷爷可能也将离我们而去。在我的心里,爷爷就是故乡的土地,深沉,深厚,他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切,而且觉得一切都理所应当。



3.jpg 不知道爷爷这双沧桑不堪的脚曾走了多少路。爷爷有一个奇怪的“病”,如果三天不下地干活,脚就会浮肿。这双脚就是一部家族史,和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串联着我对的家族记忆。



4.jpg
从我到县城去读高中开始,每次回家,爸爸都会骑摩托车到镇上接我。这段路程,是我和他单独待在一起最长、最近的时刻。我贴着他的背,感受着他手上的裂纹,他头上渐渐变多的白发,还有他身上的汗味。



5.jpg
妈妈在灶台做饭。在我的记忆里,每次我从外面回到家里,常常坐在旁边和她说话,告诉她我在外面遇见的事、遇见的人,然后听她跟我抱怨生活的不易和烦恼。后来,我越来越少去妈妈的厨房,那里就像是她的百宝箱,她像变戏法一样从里面拿出一样又一样我们爱吃的东西。



6.jpg
小的时候,奶奶每早会给我们几个小孩一人一个饭团。那是我儿时最好吃的食物。曾经有人问我,如果故乡有一种味道,对我来说会是什么味道。我觉得大概就是新鲜饭团的味道了。



7.jpg
二叔和妹妹弟弟们去小姑姑家做客。我有两个姑姑,大姑姑嫁得近,每年正月走亲戚第一家就去她那。小姑姑嫁到了别的市里,坐车要好几个小时,我们不是每年都去她家做客,但是只要去了,都是好多人一起去,能摆上两大桌人吃饭,很开心。



8.jpg
弟媳怀孕时。这个孩子是我们家族辈分最小的成员,继承了我们家族的血液,也承载了我们对故乡的感情。我们总是习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或许在他长大的时候也将和我一样离开那里,我有时候在想这种离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9.jpg
孩子带给弟弟带来了快乐和奋斗的动力。弟弟一直在宁波的服装厂打工,也在这里遇见了弟媳。但弟弟心里明白,最终他还是会回家。他们大概会在县城里买一套商品房,这是我们村子大部分年轻人的命运。对他们来说,故乡或许只是家的概念吧。



10.jpg
我们的村子像个世外桃源,田野里经常看到吃奶的小牛。放牛并不像书本里描述得那么诗意,每次都得早早起来,露水把裤子弄湿,蚊子很多,牛粪很臭。放牛是我小时候最不喜欢做的事情之一。但现在每每想起故乡,那些放牛的经历却变得浪漫起来,记忆总是会美化一切。



11.jpg
村子是贫困的,农村的孩子除了打工和读书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方式离开。我就读的初中,在离我村子15公里不到的小镇上,在这里,我遇见了我的妻子。每次一次回到故乡,我总是要到这里来坐坐。那些篮球场的少年样子,就像当年的我,青春无畏,只想背包远离家乡。



12.jpg
几个要好的高中同学在当年我们上课的教室前。我在这个学校待了四年,我们几个一直是很聊得来的朋友。我们当中有人漂泊在外,有人留在家乡。留下来的总是觉得外面好,而出去的也爱怀念故乡的好。



13.jpg
高中所在县城里的河滨公园,曾经是我有两年晨跑锻炼的地方。这曾经是我的乐园,我和同学常常结伴来这里闲逛。也是从高中起,我开始有了思念家的感觉,当时我思念的是我的小村庄,现在连这里也是我思念的地方。



14.jpg
冬天的清晨,村子被大雾弥漫着,鸭子在屋后的小水塘里洗水。宁都是个客家人聚集地,九年前,我拖着行李离开了这里,九年后,我开始回头看自己走出来的路。我常常在想,是不是因为我是客家人,注定要像祖先一样背井离乡地漂泊,故乡只能存在于我的脑海和记忆里。



15.jpg
我的小堂弟今年才15岁,却显得有些早熟。他常常和我说,他最讨厌家里人管他,他想快点读完书,拥有自由,自己出去赚钱。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从未离开过,所以还不会“怀念”吧。而我已离开太久,便开始回头看自己的原点,怀念着这个小村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7 12:51 PM , Processed in 0.0316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