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0|回复: 1

[时评] 《活着》No.307:菜市场,我的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7 08: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6-23 08:03 PM 编辑

菜市场,我的家

摄影/于维华 编辑/邹怡


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下,我邂逅了这个位于西安市西郊的水果批发市场。这里下层门店上层居住的市场环境,引起了我最初的兴趣。

深入了解后,一家一家老幼齐整的摊主、店主生活在市场的画面就出现了。几个小孩子嘻笑地奔跑在市场的过道,奶奶在二层椅着围墙看着;一个库房里,爷爷奶奶看孙子,儿子儿媳补货卖水果;夜市的人开始布摊的时候,白班的人在凑着下象棋,白班人布摊的时候,夜市的收了铺子打麻将……

住在市场里的人大约有近五十户,大多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人,远及广东、哈尔滨,住得长的有十几年,短的不到一个月。买卖总是时赔时赚,有的赔的大或赚的大的都已经离开,多数留在市场的商贩都是薄本经营维持生计的勤恳小户,生活工作楼上楼下便几乎是他们的全部世界。

 

菜场娃

菜场里的孩子很多,很多孩子从出生就在市场长大,市场就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开始。市场娃们邻里众多,所以大多不认生。他们平时有着比一般孩子更多的自由,偶尔言语也颇为彪悍。孩子上学后,这些作为外地人的父母,大多要额外负担孩子上学的“赞助费”,少的每月几百块,多的则每月要上千块。

卖水果的赵双明,今年46岁,来到市场十几年。初到西安时,他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月收入不到1500元。当时两个孩子还都在念书,生活显得捉襟见肘,为了贴补家用,他和爱人开始经营水果摊。五年前赵双明辞去工作,专心打理水果生意。与赵双明同年龄段朋友的孩子,大多选择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就投入社会,生活似乎都比赵双明轻松一些,这让他对这种追求学业的生活一直保持着一丝怀疑态度。如今,赵双明的大女儿已经毕业两年,工作稳定,小儿子也刚刚结束高考。儿子成绩优异是最让他心慰的事,也因为儿子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学校没有向他收外地孩子上学的赞助费。

现在赵双明仍比同龄的朋友操着更多的心,儿子的专业怎么样,毕业工作如何,一切都是未定之数。

 

农村与城市之间

做生意的摊主和店主大多老家在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有着各自的“城市化”故事,艰辛而曲折。

市场中大大小小的香蕉房很多,博叔就是其中一员。

博叔五十多岁,是退伍军人,七级军残,十几年前,老家的房子坍塌,个人无力修复,便索兴带着全家来到西安打工。

博叔的大儿子一家也在市场做时令水果的销售。夏天,香蕉保存不便,香蕉房的人手不够,博叔就干脆不做了,专心照顾不到一岁的孙子。

阿冰和丈夫经营着小梁香蕉房,公公婆婆则经营着另一家香蕉房,全家从广东茂名过来已经有五六年了。刚满25岁的阿冰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最近,阿冰下载了一个五笔字型的训练软件,闲暇时分便自顾自地练习练习。过早投入社会生活的她希望能多多上网,通过电脑了解更多的世界。

市场里一直有一个又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就是拾荒的吕阿姨,吕阿姨今年78岁,独自己住在最狭小的市场房里。她早年跟随在西安工作的老伴来到西安,但老伴在十年前去世、两个儿子也相继病逝。现在与她相互照应的只是同在西安打工的最后的儿子。吕阿姨一个月平均收入四百多块、房子一个月一百五,吃饭能省就省,有一次别人撒在地上的小米被她捡回来收拾好煮了粥,喝了好几顿。她一直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拿低保,但对政策都不熟悉,托人回老家去问,也都没有回音。

夜市烧烤摊的刘伯平今年43岁,来到市场15年,是最早的一批市场住客之一,来的时候孩子还是一年级,现在已经上了初二。因为夜市主要营时间是下午五点到下半夜一点,所以平时他要睡到下午两点左右起床,儿子上学都是自己起床洗漱吃饭。刘伯平有西安户口,称自己是西安二代,这多少能减轻些许压力。

用香蕉房卜叔的话讲,“老百姓想法都很简单,就是想把日子过好一点。”这个愿望就是忍受当下辛苦,计划未来的动力。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08: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西安市西郊的丰登市场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贩们每天在此经营着鱼肉蔬果的批发。白天,市场的摊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门面;夜晚,摊位的上层是他们合家团聚的居所。楼上楼下,构成了他们全部的世界。摄影/于维华 编辑/邹怡




2.jpg
丰登南路水果批发市场,是一个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开放式旧式市场,市场周围由一圈两层建筑围绕,一层是门面,二层是店主们的家。目前大约有近五十户居民住在市场里,他们大多是外地人,长则在此居住了十几年,短的不到一个月。




3.jpg
摊主田婶的孙子晨晨正在摊位前和小狗玩耍。晨晨的父母在郑州打工,田叔田婶便带着晨晨离开老家河南漯河来到到西安,现在已有三四年了。




4.jpg
博叔是市场里的香蕉批发商,中午,他和博婶在二楼午休。二层的居住区较为简陋,屋顶不是实墙,房租每月200元,里面没有卫生间。很多条件好些的商贩都选择住到周围的小区里,改善一下生活状况。




5.jpg
博叔是退伍军人,七级军残。退伍回乡几年后,老屋倒塌,个人无力修整,便举家来到西安,一呆就是十几年。傅叔的大儿子一家也在市场做水果的销售,夏天,香蕉保存不便,需要的人力成本极大,博叔干脆不做了,专心在市场里带着不到一岁的孙子。




6.jpg
博叔的孙子千千正在午睡,西安夏季酷热难耐,七月初的时间气温已然逼近40摄氏度。市场里没有空调,大人小孩都只能依靠风扇纳凉。




7.jpg
阿冰一家来自广东茂名,来到西安五六年,与公公婆婆一同生活,一家人直接从老家的香蕉产地运香蕉来西安卖。最近,阿冰下载了五笔字型的练习软件,闲暇时就练习打字。过早投入社会生活的她希望通过网络,更多地了解世界。




8.jpg
阿冰的女儿欣姐没事就在爷爷的香蕉仓库里玩耍,仓库里常年放着转熟中的香蕉。市场里的小孩生活很自由,丰登市场就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开始。




9.jpg
刘姐经营了一家米面门店,老公出门上货,只有她一人看店。女儿刚刚与市场里的小伙伴闹别扭回了家,这时正眼巴巴地等着忙完的妈妈陪她玩五子棋。




10.jpg
这只小猫是市场里为数不多的小动物。她的主人老家在湖北,很小就出来打工,四处漂泊,来到西安两年,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帮一个摊主照顾烧烤摊,以求多赚些钱。




11.jpg
蔬果零售和批发买卖的生意时赔时赚,赔或赚了大钱的人都会离开这里。所以多数留在市场的,都是薄本经营维持生计的勤恳小户。




12.jpg
在丰登市场里做生意的摊主和店主大多是老家在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有着各自艰辛而曲折的故事。他们的孩子大多数从出生就在市场长大,由户口带来的借读费问题,是商贩们最常面对的一项困难。




13.jpg
航航全家到市场已经两年了,父母付叔付婶在市场里卖油饼,每天四五点就要起床开摊。航航的老家在河南许昌,现在西安就读中班。作为没有户口的外地人,航航上学平均每月要交少则两三百,多则上千块的赞助费用。




14.jpg
暑假时,市场各家店的孩子们大多会在家里帮忙照顾生意。早上五点,手工灌灌饼店十三岁的小儿子已经忙乎了一阵子,正趁着空闲赶紧休息。灌灌饼店是市场里起得最早的门店之一,时常三点就要起来工作。




15.jpg
46岁的曹姐是最早来到市场的人之一,十几年的市场生涯中,她把一双儿女从小学供到了高中毕业后,找到工作。市场里的商贩想法往往很简单,他们把当下的辛苦,当做未来的动力。




16.jpg
丰登市场是旧式蔬菜水果市场,随着城市规划的一步步改造,这样的市场正一个个被拆除。丰登南路市场也流传着明年会被拆除改造成封闭式的现代市场的说法。新的市场会有更洁净的环境和更规范化的管理,但却没有了廉价的居住地,有的人充满了向往,也有的人心生忧虑。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7 02:49 PM , Processed in 0.0359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