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2|回复: 1

[女性天地] 剩女不服气:为何被剩下的会是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5 0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04_738789_230310.jpg

      社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城市化把人类从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依靠头脑生存让两性在社会竞争中的差异性缩小,当女性发现独身的成本和婚姻的成本类似或是更低的时候,她们就可能倾向于选择单身,这就造成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单身女性比例日益增加的现状。

  不可否认,因为职业期的原因,大部分被归入“剩女”群体的调查者比年轻的单身女性拥有更优厚的待遇和薪资水平,同时她们的受教育程度也更高,生活态度更“关注自身”,但社会学家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她们对伴侣的要求,使得婚恋市场上与之对等的男性比例减少。

  “我们为什么被剩下”的双重解读

  英国著名的杂志《经济学人》创造出“单身女子经济”这个词,指那些独自生活在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国际大都市,读过高等教育,专业方面表现出色,她们的消费状况正日益凸显出自己的特征和模式。单身女性越来越多导致了社会和经济环境因此发生的变化----“为她服务”现在是西方服务行业流行的经营策略。

  更多的统计数据表明,“单身女子”阶层由于年纪和受教育程度,这些女人经济独立、敢于投资,消费压力小而且更关注自身,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不因为经济压力而结婚。除了金钱和爱情,还有什么动力能促人们走向婚姻呢?

  “剩女”的社会学解读

  “剩女”势力大增,可能跟社会转型、价值取向改变、人口结构和女性地位提高等多重因素有关。

  女性经济地位提高

  在《钱经》的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剩女”的收入要高于其所在城市人均收入30%,这当然不能成为一种依据,说剩女就是女性中比较高收入的那部分----既然都被称作“剩女”了,就必然有一定职业经验和经济基椽—但这起码能说明,剩女们在经济上不是弱势群体,可以独立生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男性占据优势的身体条件也不再是维持经济相对优势的保障,相反,生产力过剩和全球服务业的崛起为女性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剩女的剩性强烈是因为他们在经济上越来越少的依赖于婚姻和家庭,而开始把婚姻和家庭视为一种责任,如果这样的生活不能带给生活实质性帮助,她们更倾向于自己过。而女权主义的风靡也让社会舆论更支持这种选择,而不是像若干年前那样一味的指责女性的独立。

  啃父母不会有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之所以讨论剩女,是因为和以前对比而来的。如果在农业社会或者改革开放前,女儿不出嫁对家庭来说会是一种耻辱,或至少是加大了家庭生活压力。而且对于女性而言,也会因为缺乏谋生手段,无法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而受到同胞兄弟的嫌弃----这主要原因是剩女的存在关系到将来家庭财产分配原则的问题。比如《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哥哥嫂嫂们介意的不是她留在家里吃住,而是回来分老太太家产的态度。此外,这位熟女还顺手抢了年轻的侄女的相亲对象。

  而现代剩女,一种是与家人分居两个城市,“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不必受逼婚之苦,乐得逍遥,一种是独生子女,无兄弟姐妹之累,大可安心住在父母家。因为社会转型,中国的家庭结构改变了,以前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们消失了,孩子数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由于父母对唯一女儿的关注程度会更高,找个好女婿当然也涉及到日后的养老问题,对女儿配偶的挑选苛刻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剩女被剩的几率。

  而价值观的转变和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使家族成员认为有女剩在家中虽然是问题,但不再涉及耻辱性问题,而且由于这一群体的扩大,家庭成员会自动把“剩”的期限调长,比如10年前25岁以上就被称为大龄女青年,现在这个数字至少向后推了3~5年,而且这一指标的推后与当地经济的发达程度成正比。

  “剩女”的经济学解读

  感情或许简单,但婚姻问题肯定包含着复杂的博弈,有些人寻求的是实在的投资收益,有些人计算是否能够长期投入流动资本……

  单身女性的依赖路径变化

  被调查的“剩女”中,有自己的住房及近期有计划购入房产的比例超过65%。

  英国女权主义者伍尔夫说:“女性要超越不平等,首先得有一件自己的房子。这房子包括适当的物质条件,而更主要的是女性完全自己主宰自己的心灵……”地产大亨冯伦都说是单身女性推高了房地产的价格。以前,未婚女性通过向准配偶提出要求间接表述她们对房屋的依赖,现在,她们用自己兜里的钱取代了这种依赖。

  单身女性的商品房论不但出于投资保值的需要,似乎也在向男人宣战:我的单身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永远的。

  除了房子以外,职业女性开始面临更多元化选择:更好的工作机会、更美的居住环境和更有地位的单身男性……很多女性都信奉“只要我想嫁,肯定能嫁掉”的理论,原因是那些比我条件还差的女性也都嫁出去了。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叫“路径依赖”----因为大龄女单身的婚姻沉没成本远高于年轻女性,而固守单身至少会保有事业,因此一旦错过适婚年龄,而事业又小有成就,就难免因为还怕沉没而在单身的路上越走越远,然后就更怕感情或婚姻失败,这就是“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用通俗的话就是缺乏信心和勇气,只能被经济这只手在单身的路上越推越远;不过,从另一面看,“路径依赖”导致了很多女强人的诞生,因为年龄越大就越依赖,最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房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如同国际大商品贸易中的美元,房子升值,婚姻贬值,而随同婚姻贬值的而产生的剩女也就越来越多。在这里我们先且把剩女们除了自身资产和从事生产的能力等无形资产以外的人格魅力称作“剩女人格溢价”。在房地产升值的情况下,能购入房产结婚的男性比例下降,女性供过于求,剩女人格溢价就降低,因此越来越难以找到理想的婚姻。

  年轻的女孩子机会成本大,容易得到婚姻,但是婚姻的效用难以保证;年纪大了虽然机会成本变小,但对婚姻的效用却更敏感,仍有婚姻期望的“剩女”应该看到现实的效用而不是在30岁时还固守对爱情想象。

  普通“商品”的性价比之差

  有人把婚姻比做是田忌赛马:也就是说女人总要找比自己强一些的男人,如果人分四等,那优等男找到良等女,良等男找到中等女,如此类推,最后没有配偶的是优等女和差等男。这样的逻辑能推出全世界最美的谎言----剩下的全是最优等的女人。

  作家陈彤做过这样一个比喻:

  如果女人太普通,她们的命运就很像胶卷,属于她们自己可以做主的部分很少,而且只要有效期一过,就再没有人肯在她们身上浪费时间----你愿意明知道相机内的胶卷是过期的,你还对着她微笑吗?现代人吝啬到连表情都不肯浪费,更何况浪费其他更宝贵的东西?

  一个女人如果把自己修炼成了名画,就不必着急出手了。急什么?又不是挂历,今年卖不掉,明年就卖不出去了。

  如果是胶卷的话,售价高过同类产品10%就有可能被说是性价比不符,但如果是名画,由于完全不同的估价体系,只要营销到位,总是有人乐意收藏的。

  所以,商品的价值只在于它是否稀缺,如果能够保持稀缺性,“剩”女非但不会剩,还会在某一时刻大受欢迎呢!问题是如何不让自己成为婚姻市场上的“普通商品”,而什么样的营销手段才是合适的?想想邓文迪和章子怡,如果自问能如此二人般,便可把预期另一半想成是默多克之类,不然就同比例递减吧。

  一般来说,单身女子经济的特点显著:

  第一,单身女子的投资风格更开放,为了保持竞争力,她们用于不断学习和其它与成功相关产品上的投资要高于已婚的同龄女性,因为事业才是她们的保障。

  第二,她们更愿意为自己花钱,单身女性对自己的身体更敏感也更在意外界的评价,因此在美容、健身、服饰上的投入可能会很惊人。

  第三,处于社交需要,单身人士的社交费用会高于同龄已婚女性,尤其是有强烈婚姻需求的“剩女”,社交意味着结识更合适男性。

  第四,因为时间的空闲,她们在休闲方面的消费更多,比如:下午茶、阅读或是去看艺术演出。

  第五,单身女子为未来与老年的保障投资得更多,因此我们的调查对象更倾向于买房,年龄越大这样的需求越大。



发表于 2012-11-17 03: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幹得好不如嫁得好 ...
越是女強人書讀得越高是業做得越成功 - 機會就越少!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11 07:28 PM , Processed in 0.03676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