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5-15 06: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父不易(下) 2008-11-11 17:24:14
病房也是个小社会,时间久了,什么人都能碰上。
有一次,我正在病房陪为人母说话,听见外面一片噪杂。跑出去一看,见一群人堵在产房门口在和小护士吵闹。我听了一会才明白,原来刚推进去的是前奥运冠军某某某,也是体委的领导,她的丈夫想跟进去,被护士拦住了。一个象秘书样的小青年在和护士解释,说里面的是著名奥运冠军,这个是我们体委的领导,你们院长一会就来云云。小护士根本不理那套,劈头盖脸地给他一顿训:“产房不许家属进,这是医院规定,院长来了也没用。”几个人还在吵着说,这是国家的功臣,你们也太不给面子了等等。小护士很厉害,扔出的话也很硬:“奥运冠军也是人,什么领导到这都是病人。是病人就得遵守医院规定。让你们领导进去,那对里面的女人不尊重,也不公平。”我觉得小护士的话很有理,到了医院了还耍什么领导、冠军的大牌本身就不地道,还这么理直气壮的吵闹,简直是太没修养了。还好,小护士不跟他们废话,请他们让开后,咣的一声把大门关上,撇下那群人在外面自己跟自己磨叨去了。
女人和女人也不一样。为人母想生孩子想的快疯了,为了生这个孩子可以把命豁出去,可有的女人却并不把肚里的孩子当回事。那天我在病房就碰到这样一位,还是为人母的师妹。肚里的孩子都六个月了,可是她得到一个去日本留学的机会,竟然要求到医院引产。我知道这事后跟为人母讲,为人母苦笑一下说: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呢?我说,价值观不同,你看重孩子,人家看重的是事业。
为人母在医院住到四十几天的时候,血压实在控制不住了,不得不打一种有毒性的硝普钠,这让她很担心会影响到孩子。而此时医生也发现孩子出现宫内发育迟缓迹象,在母体里生长缓慢。医院著名的老专家巴主任就过来劝为人母,提前剖腹吧,孩子生出来会比在肚子里长的快。老婆一想孩子已经七个多月了,老人都说七活八不活,权衡利弊之后,终于同意提前剖腹。接下来的几天,就是紧张的检查和术前准备。B超照了好几遍,确认孩子骨骼和器官发展没有问题,但却说无法保证软组织是否有问题。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医生说:比如出现豁嘴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我听了心里发毛,真要是生个豁嘴儿子也真够闹心的。除了软组织缺陷外,胎儿很可能肺部发育尚不成熟,因此还需给为人母注射氨茶碱以催熟胎儿的肺功能。而此时老婆双臂早已是体无完肤了,护士已经无处下针,只好改脚踝处扎了。
手术那天,医院十分重视,很隆重地派了七个医生参加手术,妇产科主任亲自上阵,儿科两个大夫,内科两个大夫,一个为抢救孩子,一个是为抢救大人。把为人母推进手术室的时候,她很镇静还面带笑容。可我们等在外面的人却把心悬在嗓子眼了。自从老婆进去,我就爬在手术室的门缝那听声音,看有没有孩子的哭声。其实我知道即使有哭声也不一定是我的孩子,早晨推进去的不只老婆一个。大约一个小时后,手术室里传来孩子的哭声,等在外面的家属都闪烁着兴奋的眼神。孩子被一个一个地抱出来,但没有我的孩子。这时我紧张的有点心慌了。弟弟看出我的紧张,就劝我说:肯定没事,有事早有护士出来通知家属了。说的真准,一会就看见与我很熟悉的曹大夫抱着孩子笑呵呵的出来了,不用问,我知道没事了。曹大夫说,孩子大人都没事,说着把孩子交给我身边的母亲。母亲激动的眼泪要出来了,终于做奶奶了。
我急忙打开盖在孩子头上的被头,看儿子的小脸白白净净的,双眼紧闭,嘴唇抿着在酣睡,脸蛋上还有一块血迹没擦净。看这模样我又一块石头落下了地,知道儿子不是痴呆了。在医院这些天看到过好几个先天痴呆儿,一般都是两眼间距超大,嘴合不拢,塌鼻子。因为术前医生曾经交待过,孩子是痴呆儿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所以我一直担着好几份心。
我接过儿子来抱了抱,感觉还挺沉,似乎应该有五、六斤的分量。把孩子交给曹大夫后,我和内弟继续留下来等为人母,母亲和弟弟跟着曹大夫回病房了。
一会主任也出来了,告诉我说:为人母没事了,但以后得要好好调养身体。手术的时候把我们吓坏了。我问:出什么事了?主任说:等他们出来你问他们吧,我得回病房了。
大约一个小时不到,为人母被推了出来。脸色苍白的她看见我有气无力地笑了笑,我赶紧过去告诉她孩子很好。“多少斤?”她还不忘问孩子多大。我说还不知道,二弟去称了,估计五斤以上吧。老婆一听咧嘴乐了。
后来我才知道,刚才手术的时候为人母也是从鬼门关走了一趟。原来医生一开始给为人母做的是肚皮麻醉,可是好长时间也不见效,只好又开始腰麻。没想到腰麻也没完全起作用,可为人母担心时间久了麻醉药会影响孩子,就咬牙说肚皮已经麻醉了,等医生真下刀的时候,把为人母疼的一下子全身绷紧,血压计陡然间升到最高点,把医生护士吓了一跳,好在马上血压就迅速回降,手术才顺利进行完毕。看来老婆的血管还是很结实的。等出院后老婆告诉我,她感觉刀口处并不疼,而浑身肌肉疼的厉害,都是当时因为疼痛而硬挺,造成肌肉过度紧张引起的。
等我们回到病房的时候弟弟和母亲已经等在那了,弟弟拉我到一边,悄悄告诉我说:哥,孩子才三斤六两,1800克。那个沉甸甸的是暖水瓶。我一听顿时紧张起来,这么小的孩子能活吗?弟弟说:问题不大,现在在保温箱里,你先别告诉我嫂子了。
从手术室出来后,老婆换到术后观察室。这是一个很大的病房,有十多张病床,一进屋就觉得乱烘烘的一大屋子人。这里是另一番景象,几乎每个病床前都是老公陪坐在侧,而且都在那无精打彩地忙活着。老婆刚躺到病床上,周护士长就过来了。安慰为人母几句后,就开始叮嘱我:“剖腹产的孕妇火大,一般都没奶,所以你要勤快点,帮你爱人按摩乳房,争取尽快有奶,初生儿还是吃母乳最好。”我一听这话明白了,难怪那些老公们都在忙活呢,原来都在那挤奶呢。护士长一走,我也立即加入到挤奶的队伍,开始给老婆挤奶。一开始还觉得这活不累,不就是揉揉吗,而且还是我喜欢揉的部位。可时间一久,手掌就开始酸疼,手臂也开始僵硬了。老婆就象监工,只要我一停,就说:“别偷懒啊,我儿子还等着吃奶呢。”我一听这话就来气,这儿子刚一出世,我这当老公的利马就成了奴隶,所以说话就带了刺:“我这胳膊都麻了,就是挤奶工也得歇会吧。”老婆更理直气壮,说:“你累,我还疼呢,为了儿子你就忍着吧。我如果有劲,根本不用你。弄的我这么疼。”嗨,这女人怎么总是常有理呢。那之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对女人那部位都没好感,累伤了。
术后的第二天下午,我正昏昏欲睡地做着挤奶工。突然护士邱红站在病房门口一本正经地喊:为人母的家属来一下。我一楞,咋突然这么喊我了。由于老婆在这个医院妇产科的住院天数打破了该科的记录,我因此也和那些护士们混得很熟,很长时间他们不再一本正经地喊我为人母家属,而是直呼我的姓。这次又换了口气我就有点纳闷,边寻思边跑出去。一出门口,丘红就换了口气和我说,你赶紧去婴儿室,儿科主任在找你,好像孩子有点什么事。我当时感觉脑袋嗡的一声,连谢谢都没说,就急急忙忙跑进婴儿监护室,进门时鞋都忘了换。
儿科主任是个南方人,见我进来就用那崩豆似的普通话慢条细语地向我交待:“你孩子的呼吸很弱啊,很可能是孩子太小,肺部尚不成熟,也不排除他母亲怀孕时镇静剂打的太多的原因。”我听完这话,冷汗就下来了,紧张的差点把中午吃的朝鲜冷面给吐出来,心慌的象打鼓。我语无伦次地问道:“那怎么办?怎么办?”大概旁边的护士看我紧张过了度,脸色太难看,动了恻隐之心,就接过话来安慰我:“你不用这么紧张,我们主要是想对你的孩子采取特护措施,每天要收12元的特护费,这需要征求你的意见,因为特护费用是要自费的。”我一听这话,才缓过神来。就对护士说:“早告诉我是为特护费的事啊,这要是把我吓出毛病来算谁的啊?”护士扑哧一声笑了,说道:“我们都知道你这孩子来之不易,所以主任才想要采取特殊护理的,就是怕万一有什么事。”之后,儿科主任又建议我给孩子扎点白蛋白,以防孩子出黄疸的时候抵抗力弱,我都一一答应了。等我回到病房,才感觉浑身无力,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被吓成这样。
儿子在保温房里住了九天后,等再次看到他的时候我几乎不认识了。好在这么大的孩子当时在医院就他一个,否则我都担心是抱错了。刚出生时儿子那白白净净的小脸,现在变成猴子样的红脸,而且还抽抽巴巴的。这九天儿子几乎没怎么长,仅仅增加了二两肉。儿子也不容易,因为他母亲没奶,他只能从出生就吸奶瓶。胶皮奶嘴把他的小嫩嘴磨的长满鹅口疮,可儿子依然顽强地狠劲的吸奶,好像要把在母亲肚里耽误的肉补回来似的。连护士都说,这孩子求生欲极强,喝口奶哭一声,可哭完还是狠命吸奶嘴。老婆说,儿子吃奶的劲是很大的,尽管她只是在开始的几天喂过两次奶,我想那时候儿子浑身上下最有劲的地方大概就是就是嘴了。还真有不会吸奶的孩子,与老婆同时手术出生的一个男孩,7斤多重,看着很正常,可就是不会吸奶,一吸就呛,结果这孩子最后竟然被呛死了。
回到家后,儿子就由他奶奶负责照顾了。母亲对这个小小孩一点不大惊小怪,而是天天念叨,七活八不活,有骨头不愁肉,这孩子命大着呢。可我在儿子满月前的一个月里,每天担惊受怕,晚上他喝奶一呛就把我吓醒,生怕他没力气被呛死了。结果一个月下来,儿子长了2斤多肉,而我则掉了不止二斤分量,而且还闹出了心悸的毛病。
后来,为人母这个病例被该院妇产科做为经典病例,还发表了论文,产科王主任到外地交流的时候总要介绍为人母的病例。其实,当时所有的医生护士都是捏着一把汗的。我在医院遇到的这些医生护士都是善良的人,他们真心的关切和与患者及家属同忧共乐的精神让一想起他们就感到温暖。周护士长美丽温柔,说话细声细气,后来和老婆成了朋友,护士邱红、小丁,沙楞利索,扎点滴从来都是一针就成,对患者非常负责,从不耍滑偷懒。进修的曹大夫和主治医眼镜大夫也都处处为患者着想,态度从来都是和蔼可亲的。那时候还没有红包的现象,我也只是在出院时给医生护士买了些糖果表示谢意。我们离开医院的时候,几个护士一直送我们到医院门外。人都是有感情的,相处的久了,自然就觉得亲近。
儿子大了之后,我无数次给儿子讲他出生的故事,儿子也一直很喜欢听。临来美国时,儿子还特意要求去他出生的医院照张像,当我们到那才发现,他出生的那个楼还在,而他母亲住院的那个病房已经没了,已变成一个热闹的工地。一个崭新的住院大楼正在兴建中。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