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6|回复: 2

[转贴] 如此财政积极,货币何以稳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3 08: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寒冰
    我们经常会听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种说法。这种逻辑关系存在吗?不妨让事实说话吧(以下为2003年至今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和货币供应情况的对比):
2003年
时间:11月27日至29日
定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截至2003年11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1.6万亿
2004年
时间:12月3日至5日
定调: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截至2004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5.3万亿元
2005年
时间:11月29日至12月1日
定调: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截至2005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9.88万亿元
2006年
时间:12月5日至7日
定调: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截至2006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4.56万亿
2007年
时间:12月3日至5日
定调: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截至2007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
2008年
时间:12月8日至10日
定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截至2008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2万亿元
2009年
时间:12月5日至7日
定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截至2009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2万亿
2010年
时间:12月10日至12日
定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截至2010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2.58万亿元
2011年
时间:12月102日至14日
定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截至2011年10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1.68万亿元(最新数据还没有出来)
结论:
    由于央行不独立,中国的货币政策从属于财政政策,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取决于财政政策。因此,看中国的货币供应,首先要看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只要财政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只能跟着积极。所谓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实在中国并不存在。在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好比一辆车的车头与车尾,车头以每小时200公里的速度飞驰,车尾怎么可能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行驶呢?这种独特的经济现象是西方的研究者想破头都无法理解的。只有当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修饰语相同时,才是真正的货币政策。比如,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货币政策,或者,紧缩的财政财政与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个在政府主导经济的中国当然不可能存在。
    在中国,经常不自觉地陷入这种矛盾的陷阱,但由于听得多了,也就习惯了,也就不去分辨了。就好比我们唱歌,唱完《国际歌》再唱《东方红》,都很激情澎湃,却没有注意到,前者强调世界上从来没有救世主,而后者则强调中国出了个大救星即救世主。国外的理论到了中国,就是这样被悄悄颠覆的。
    这样的场景何其多!
    从2003年到2011年10月,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从21.6万亿,已经增长到81.68万多亿,按照10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6.3233计算,折合12.917万亿美元;截至11月21日,美国的M2为9.618万亿美元。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竟然比美国多出34.3%!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在注水的情况下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多,但中国在“稳健”的货币政策指引下,广义货币供应量飞速增长,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货币供应大国。如是,我在《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中的相关结论,也就不难理解了。人民币连续跌停,也就毫不奇怪了——又正好临近2012这个重要节点。可叹大棋局已定,无力回天!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乃是对民众财富的悄然转移,民众购买力持续下降,内需怎么可能拉动?在严冬到来之时,政府应该及时自省,节约开支,大幅减税,停掉与民生无关的项目,把主要精力用到民生方面,把发展经济的主角交给企业扮演,而不是自拉自唱,在自己不擅长的经济领域一再迷失,劳民伤财,耗尽有限的资源,把中国经济送上不归路……
              于2011年12月12日 豫西山区助学途中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08: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者强调世界上从来没有救世主,而后者则强调中国出了个大救星即救世主。

国外的理论到了中国,就是这样被悄悄颠覆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08: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年GDP的增长,明显的是印钱拉动型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 07:51 AM , Processed in 0.0277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