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两个月之前,中国问题专家拉迪(Nicholas Lardy)在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一个会议上,还以不以为然的态度看待人们对他眼中“所谓房地产泡沫”的担心。
2011年6月22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一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建设工地。
现在,他却说,如果房地产市况回落,则有可能在中国引起一场“重大的经济调整”。其他主流经济学家也持这种观点。
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变化在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2009年和2010年中国大规模刺激性支出和贷款,有很大一部分最终都用来购买土地,导致房价以不可持续的态势上涨。变化还在于,人们意识到中国的经济制度经常导致泡沫产生,并且不太可能很快改变。
政府将银行存款利率维持在远低于通货膨胀率的水平,从而有利于国有银行和其他国有企业。而这些企业又拥有维护现状的政治实力。由于其他抗通胀理财工具很少,中国储户就购买房地产,哪怕供应的增长远远超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