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0|回复: 0

[新闻] 别拿全球失衡吓唬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 06: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的内阁大臣中,尼格尔•劳森(Nigel Lawson)是任期最长、最有争议的一位。从他的首次“亚当•斯密演讲”(Adam Smith Lecture)中可以看出,他还是老样子。演讲题为《五个谎言和一个威胁》(Five Myths and a Menace),《立场》杂志(Standpoint) 1月刊对全文进行了转载。他所讲的威胁是他所有主张中争议性最小的——对英国《金融时报》的读者而言应该是这样。这种威胁指的是“有可能再现上世纪30年代灾难的保护主义情绪重新抬头”。我想重点探讨的“谎言”是他列出的第五个:庞大的经常账户失衡是有违规律且危险的。他基本上说的不错,但应进一步进行论证。

关键点在于,经常账户失衡是国际投资流的映照。这些流动不总是从富国流向穷国,而是从中国等储蓄率高的经济体流向美国等消费倾向高的国家。劳森爵士举了古老的哈利法克斯建房互助社(Halifax Building Society)的例子。在鼎盛时期,该协会将储蓄从英国北部地区导向花费更随意的南方。这种类比的问题在于,数百年来,英国处于一个政权的统治下,采用的是同一种货币。在国际上,一切都取决于盈余国家如何对待盈余。

许多评论人士猜测,随着中国等国家变得更加富裕,并培养出一种消费文化,它们的储蓄盈余会收窄。但这需要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10年经常账户盈余总额仅略高于全球国民生产总值(GNP)的2%,比一般想象的水平要低。近1个百分点来自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国家。还有0.5个百分点来自德国和日本。其余大部分来自石油出口国。

这些估计还暗示,“亚洲”国家持有的官方储备约为5万亿美元,超过全球总额的60%。几乎所有这些储备都以这样或那样的美元证券形式持有。人们常常质疑,如此高度依赖一种可能很容易受到冲击的货币是否明智。在财政上“同归于尽”(MAD)的威慑,获得了某种不稳定的平衡。如果中国恣意甩卖美元资产,就会让自己的储备贬值,还可能促成美元利率急剧攀升。了解中国的财力,反过来也会消除美国的保护主义威胁。

但这些都不会阻止中国政府将新增储备多样化。实际上,中国2010年可能已经彻底停止购买官方美元资产。那么,盈余都流向了何方?答案是世界各地的生产性资产,有时是以直接投资的形式,但越来越多的是以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据麦肯锡(McKinsey)称,2008年,这些基金(全球范围的,不仅是中国的)总资产高达12万亿美元,远高于官方储备额。海湾国家起步比中国早得多,而中国正快速赶上。但成立最早的主权财富基金之一却是在石油丰富的挪威。

美国记者艾瑞克•魏纳(Eric Weiner)在其著作《影子市场》(The Shadow Market)中披露了大量有关主权财富基金的零散资料——本书已在美国出版,下月将在英国再版。魏纳帮读者回忆起一些人们熟悉的事实,例如在伦敦计划打造为西欧最高建筑的摩天大楼中,就看得见海湾国家的身影。还有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事实,比方说,中东估计占去伦敦高端房地产交易的70%。

魏纳指出,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基金不愿合作,但这正是它们的可取之处,因为这让它们不太可能在全球金融战中拉帮结伙——两年前,美国官方用计算机模拟了这样一场战争,美国“注定会失败”。当然,期待威权政府拥有的基金遵守公平规则是徒劳的。中国的当务之急显然是确保获得能源;而多数此类基金对于西方商政分离的伪装也毫无用处。可这些基金的大量投资都具有商业意义,促进了世界发展,例如中国在东南亚出资承建基础设施,或为非洲私人部门提供资助。中国政府救助欧洲外围经济体的努力,可能商业投机的成分不亚于政治投机。

尽管挪威是个例外,但主权财富基金的崛起是政经实力从老牌西方工业国家转移的一部分,人们对这种转移进行了大量分析。将国家当作人来对待,有碍当前的辩论。中国和印度有望终有一天会“超过”美国,这主要是一个相对人口的问题。我们应该为两国公民变得更加富裕而感到高兴。

译者/陈云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2 10:51 PM , Processed in 0.0612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