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源济

[杂谈] 吴闲云:《博弈三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1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0)官渡初战

    刘备反了曹操,又霸占徐州的时候,曹操来打,刘备急写信送袁绍,说许昌空虚,你正好发兵来攻击他,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能错过!
    袁绍故意佯说:“我儿子害病快要死了,我哪还有什么别的心事?”不肯发兵。导致刘备迅速破产,刘备不得已,单身匹马投奔了袁绍。袁绍亲自引众出城三十里迎接刘备,说明袁绍心里承认自己失去了一次好的战机。

    书上都说袁绍优柔寡断,这也是有原因的。袁绍的谋士们都是天才级的大脑,智商肯定都要比袁绍高出多少个百分点,前面我们说过,谋士们做出的决策都是相反的,你东说,他西说,个个都十分有理,你叫袁绍听谁的?不优柔寡断才怪。

    当袁绍接到刘备的信后,不出兵是正招。
    1. 这个情报可信吗?你刘备前几天还在和曹操喝酒,今天就叫我打他,万一有诈怎么办?这个怀疑是必须的。(直到刘备真的被曹操打败才得到证实。)
    2. 即使是真的。袁绍去打许昌,也不一定理想。因为曹操倾巢出动后,主力已经“游击”走了,你怎么和他的主力打消耗战?
    3. 即使放弃这次机会,也不吃亏。因为袁绍是强势方,只要后面的应对不出错漏,还是继续占优。
    所以,袁绍这一次的决策是稳健的,尽管他自己也十分后悔。这一次只是“失机”,并不“失策”。失去了一次出奇招的机会,但整体策略没有破坏。无害。
    注意:当得到一个诱人的信息而又疑信参半时,究竟该怎样做决策比较合适?
    1. 作为弱势方,应该倾向于“宁可信其有”策略,比较占优。
    2. 作为强势方,应该倾向于“宁可信其无”策略,比较占优。
    因为弱势方如果没有机会,迟早是败,不如相信这次机会是真的,说不定就博中了。而强势方失去了这次机会,还有条件争取下一次机会,那就没有必要过早的孤注一掷。

    袁绍的谋士田丰说:“将军不如作持久之计,外结英雄,内修农战,不出三年,可以安坐而胜。”这是正招。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冲突,牢牢掌握控制权,使已有的领先优势继续维持或发展。必胜之道。但袁绍等不及,一定要发兵来打曹操。
    袁绍想速胜,如果能与曹操的主力火拼,这个选择也是可胜的。只是“可胜”总是没有“必胜”好。欠妥。整体策略虽没有破坏,但质量有所下降。

    建安五年,袁绍发动战争,先下手为强,向南侵占曹操地盘,已有部分浮动盈利,曹操被动防守。袁绍派颜良攻打白马(主战场),同时派文丑进攻延津。
    白马的刘延守不住了,向曹操求援,曹操不救。不能救的,因为曹操必须要回避大规模的消耗战,才可以继续往下周旋。他却率众去打人少的延津,人少的分部敌人当然要好打些。
    这个消息被袁绍侦察到后,马上调兵到延津来与曹操的主力火拼。但是曹操走到半路的时候,又突然转身抄小路直扑白马,杀的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一刀斩作两半,解了白马之围。
    袁绍发现上了当,中了声东击西之计,又派文丑和刘备转过来拦截曹操。曹操当然知道袁绍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就带着白马的人一起逃跑。逃跑是正招,但很倒霉的事发生了,曹操撞上了文丑和刘备的军队。
    袁绍的优选策略是:追踪曹操的主力作战。曹操的优选策略是:追踪袁绍的分部作战。总之,双方都必须尊崇“以强欺弱,以多欺少,拣软的捏”这一原则,才有可能获胜。
    但是曹操绝对不能提供一次机会给袁绍,否则,曹操就完蛋了!!!
    现在,当曹操撞上了文丑和刘备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说曹操已经到了完蛋的边缘。如果双方打一场硬仗,互相火拼消耗,曹操即使获胜,也是亏大了。因为他的本钱小些,经不起折腾。
    曹操急中生智,也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他把白马运来的物资全部丢在路上,文丑和刘备一看,都来捡宝贝,这个时候曹操一声令下,杀声四起,打得袁军大败,文丑又被关羽斩了。刘备是个兔子精,掉头就飞跑了。

    这是袁曹初战回合的较量。
    在这一回合中,曹操虽有两胜,但仍然还不能战胜袁绍,袁绍有一次机会与曹操消耗,但中了诱兵之计,没换到人,被曹操白杀了。袁绍掠了些曹操的地,曹操杀了些袁绍的人。各有小的输赢,胜负尚未分晓。
    整体实力上,还是袁绍保持领先优势。
    那么,往下演变的过程依然是:袁绍继续追踪打击曹操的主力部队,曹操继续追踪打击袁绍的分部兵力。谁被对手揪住了机会,谁就会吃亏。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1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1)“逃跑”还是“顽抗”

    袁曹各有多少兵力,一说袁绍多于曹操10倍,这个可能太夸张。另一说袁绍多于曹操3至5倍。总之,曹操经不起消耗,只能瞅空袭击。
   经过初战回合的较量,双方都没有取得胜利的决定权,袁绍继续领先持优。曹操虽在延津、白马小胜两场,但守不住,那就只有撤退,一直退到了官渡。袁绍继续追击,扩大优势。曹操没有退路了,于是双方在官渡扎起营垒相持。

    曹操问袁绍:“我保奏天子已经封你为大将军了,你为何还要谋反?”袁绍大怒:“你是汉贼!罪恶弥天,甚于董卓!”操曰:“我奉圣旨来讨贼!”绍曰:“我奉密诏来锄奸!”
    都有理由,那就靠实力说话。
    袁绍兵多粮足,曹操兵少粮缺。如果迁延日时,曹操就必定会被袁绍拖垮。因为这是一个确定因素,所以曹操不得不采用急攻战术,对攻越激烈,不确定因素就越多,双方谁都难于控制局面,那么,胜负就靠“或然率”来决定。
    曹操的这个选择总是比“拖下去必败”要好。因为持久战没有胜算,而急攻战至少也有百分之四五十的胜算。
    对于曹操的急攻,袁绍没有硬拼,而是万弩齐发,天天对着曹营乱放箭,射的曹兵不能出营。从而破解了曹操的急攻战。
    曹操见军心慌乱,就叫人设计出一种“发石车”,于是,这边炮石飞空,往上乱打,那边箭如雨下,往下乱射。双方都死伤无数。最终还是石头的威力大些,打的袁兵不敢登高射箭。
    袁绍又派人挖地道,从地下进攻曹操,曹操就派人掘长堑,袁军掘到堑边,不能入。
    双方兵来将挡,各有破解之妙招,所以都不能取胜。既然打不出胜负,就再比消耗粮食,看谁熬得久,看谁拖垮谁。那么,局势就变成了持久战、消耗战。
    这样继续演变下去的结局就一定是:曹操方必输。

    自八月起,至九月终,曹操军力渐乏,粮草不继,终于坚持不下去了。消耗竭尽之前,他也打起了董卓的算盘,准备实在是不行的时候,就挟天子迁都,逃跑。并且已经计划好了:十五天内撤军。
    在选择“逃跑”还是继续“顽抗”这两者之间,曹操咨询了荀彧、贾诩这两位天才级的谋士。
     尽管顽抗的结果是输。但这两位天才谋士还是都叫曹操继续“顽抗”。那么,这一决策究竟如何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荀彧
    荀彧说:“袁绍这次倾巢而出,就是来和你决一死战的,你往哪退?你没有退路了,只能硬撑住。”荀彧说的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因为已经没有其他好的选择了。
    如果选择逃跑,一是没有逃跑的路线,(袁绍已经安排刘备勾连刘表在曹操后面拦截。)二是逃跑必死,还不如顽抗到底,拼完了算了,反正是一死。
    此时,曹操只剩下两个选择:
    1. 逃跑。结局是失去所有的战机,迟早一天被袁绍轻松歼灭而亡。
    2. 顽抗。结局是马上就可能死掉,但有可能获得意外侥幸的战机。
    这是一个经典的赌博理论:弱势方注定迟早是要输光的,还不如乘早鱼死网破孤注一掷,拼了一死,也要博一丝侥幸获胜的机会!

    (二)贾诩
    贾诩说:“丞相,你的智慧超过袁绍,勇敢超过袁绍,用人超过袁绍,决断超过袁绍,只要你下定决心,一定能胜利的。”
    贾诩说曹操有4个方面超过袁绍,都是虚的,这些优点在和平时期是有大用的,但在现在的战争局势中,根本就起不到半点作用。现在的事实是:
    1. 袁绍的兵力超过曹操数倍。
    2. 袁绍的粮草充足,曹操的粮草已经尽绝。
    贾诩说“一定能胜”,则更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从哪胜?怎样胜?根本就没有取胜的条件。(前面我们说过,高明的谋士做荒诞的预言也是一种优选。)

    所以,二位谋士都只是在给曹操灌输“精神胜利法”,不停地鼓劲,叫曹操硬撑下去。那么,硬撑下去怎样才能赢呢?两个天才大脑居然没有想出一个办法来!他们给曹操提供的取胜方案为“零”。
    为什么想不出取胜的办法?只能说确实没有办法了。因为在战争中,弱者失败,是常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1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2)搏命的优选策略

    袁绍四大谋士:审配、逢纪、郭图、许攸。许攸在这个班子里最低,且又最贪,故为受排挤的对象。
    官渡鏖战,许攸截获情报,得知曹操粮尽,便向袁绍献计:兵分两路,一路攻曹操,一路劫天子,立可速胜。但因这一计谋与集中兵力打消耗战的大策略相违背,袁绍没有采纳。
    恰此时有人来报,说许攸在冀州时贪污受贿,纵令子侄辈敛财,他的家人已被下狱。袁绍大怒:“滥行匹夫!你还有什么脸给我献计?你与曹操有旧,想是受了他的贿赂,故意赚我?本该斩首,我且放你一马,快快滚蛋,今后不许相见!”
    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我无颜回见冀州人!”于是,许攸径投曹操。   
   
    曹操此时已经到了绝望的关头,听说许攸来了,大喜过望,来不及穿鞋,跣足出迎,抚掌欢笑,拜在地上给他磕头。攸曰:“你是丞相,何谦如此?”操曰:“你是我的故友,我哪敢以名爵相上下乎!你要教我破绍之计。”
    许攸曰:“你以孤军抗大敌,且粮草已尽,若不想办法快速急胜,那你就只有坐在这儿等死!”曹操拉着他的手说:“你一定要教我!”许攸曰:“我有一计,可叫他百万之众在三天之内化为乌有!就看你有没有这个量。”
    操喜曰:“愿闻良策。”攸曰:“袁绍军粮辎重,尽积乌巢,派淳于琼把守,琼嗜酒无备,袁绍又准备增兵派蒋奇去一同护守。你可以选精兵诈称是蒋奇,抢先而到,一把火烧了他的粮草,不需三日,则绍军自乱矣。”
   
    曹操因为听从荀彧贾诩二位谋士的意见而顽抗到底,终于换来了一次“许攸献计”的机会。如果他当时逃跑了,这个机会就是不存在的。
    许攸是袁绍班子里的人,对袁绍的动向一清二楚,要想搞破坏,还是比较容易的。他把路线、口令、袁军旗号、衣甲装束一一提供给了曹操。所以,这一谋只有许攸做的出来,其他任何天才谋士都不具备这个条件。
    但是,有了这一谋,离成功还是相距甚远,因为这一谋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1. 你凭什么相信许攸?万一他是诈降,不是去白送死么?
    2. 即使相信许攸的,要想穿过袁绍的大营跑到他后方去,也是风险奇大。万一被发现了,曹操最精锐的骑兵部队将全军覆没,曹操必死无葬身之地。
    3. 即使穿过了袁绍大营,还要走40里,路上还有好几道关卡。你能保证次次都顺利通过?只要有一个人向袁绍报信,曹操必死无葬身之地。
    4. 即使顺利到达了乌巢,你又怎么知道他究竟是多少兵在守粮?要是兵力多,打不过,烧不了,怎么办?曹操必死无葬身之地。
    5. 即使烧了乌巢的粮草,袁绍一定会发觉,他把你围在里面打,你怎么回来?

    所以,这一去,多半是死路一条!部将们多是反对这个计划的。但是,决策权在曹操,曹操已经决定了:就是死也得去!
    这个决策是正选。因为:对于不确定的好机会,
    1. 弱势方选择“宁可信其有”比较占优,
    2. 强势方选择“宁可信其无”比较占优。
    强势方失去了这次机会,还有条件继续捕捉下一个机会。而弱势方失去了这次机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所以,曹操顾不得真假虚实了,管他真的假的,都得去。现在去,至少还可以赌命,如果不去,那么连赌命的机会都没有了。

    但是大家又反对,即使要去,做为主帅的曹操不能去。
    曹操决定必须亲自去。这是因为:
    1. 曹操手下的人之所以跟着他,是因为他所给出的利益比别的诸侯高。如果叫他们去为自己送死卖命,那么,无论是谁,都靠不住的。(因为人的主观愿望都是为了增值,不是为了亏损)
    2. 曹操手下许多人都给袁绍写了信,以求曹操战败后,袁绍可以高抬贵手,优待照顾一下大家。而曹操不知道究竟有哪些人,所以派谁去都不放心,怕他们乘机投降,出卖自己。
    3. 曹操如果战败,那是一定要被灭族的。所以他只能用“必死”之人才能保证大家一定会去“死战”!于是,他挑选的五千精兵,全部都是他曹氏、夏侯氏的铁杆家族势力。
    4. 这次行动的难度太大,曹操再找不出比自己更奸诈的人来当总指挥了。

    坐着等死,不如孤注一掷。这是弱者垂死前的最后一搏。曹操带着他最精锐的五千骑兵星夜往乌巢而去,搏中了就搏中了,搏死了就搏死了。他安排曹洪守寨,这个意思就是:如果他死了,由将军曹洪接班。

    结果,曹操诈称蒋奇,顺利地到达了乌巢。淳于琼当夜喝得大醉,曹操一把火将袁绍的粮草烧了个精光!
    一时,袁营里人心惶惶,局势出现了惊天大逆转!袁绍的大军顷刻之间崩了盘。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1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3) 袁绍之败

    曹操冒充蒋奇,以身试险,亲入敌后,做最后的殊死搏斗,终于烧尽了袁绍的粮草。但这仅仅只是取得了一个重大的转机,还并没有获得胜利的决定权。

    袁绍醉卧中惊醒,魂都吓掉了,怎么办?必须临时作出应急决策。
    已知条件是:这么多兵马只要三天没有吃的,就一定会分崩离析。所以,此时的最佳选择就为:必须抢在军心涣散之前,利用现有的兵力优势把曹操方彻底消灭干净!如果能够得逞,则袁绍方依然还是最后的胜利者!
    所以,袁绍也不能拖了,他也被逼到了“若不能侥幸取胜,就必定坐着等死”的局面上了。不得不倾其所有孤注一掷,与曹操赌命,做最后的殊死搏斗。

    但是,袁绍的盲点为:曹操的主力究竟在哪边?
    1. 在袁绍的前面,曹营里。
    2. 在袁绍的后方,乌巢附近。
    袁绍不知道敌人的位置,所以他无论选择打哪边都是可以的,这个不为错,因为你不知道嘛!那就只有赌,赌对了是运气好,赌错了也很正常。
    袁绍力排众异,坚决攻击前面的曹营。事实证明,这个方向是赌错了。但是,在决策上,袁绍并没有什么错,不仅没有错,而且还是略倾向于理性的。
    这是因为:当猜不中“两种结果”的时候,可以按“两种结果所分别产生的利润”来倒推。
    1. 打后方乌巢。在打赢的情况下,只能消灭来偷袭的部队。消灭之后,还要再次费力,攻击曹营。
    2. 打前方曹营。在打赢的情况下,可以消灭、占领曹营,导致偷袭部队无家可归,围在里面必被打死!
    也就是说,打后方乌巢最好的结果,不一定全胜,只有半胜。而打前方曹营最好的结果,乃是全胜。
    在这一局的决策中,袁绍不先打乌巢,直攻曹营,从策略上讲,完全正确无误!他派张郃率兵去打曹营。结果,张郃没有攻下来,而曹操又已经带着他的五千精兵回来了,这样,里应外合,夹着张郃打。
    张郃回去害怕袁绍杀他,而曹操封张郃为偏将军,那么,张郃该怎样选呢?当然投降是正选。曹操对张郃说,你真是我的韩信啊!
    这样,张郃一反水,派来打曹操的人,却变成了曹操的人。从这个时候起,袁绍大势已去,曹操已经成为这场战争的强势方,夺得了主动权。

    在这一回合中,袁绍的决策既然没有问题,那么,他究竟是败在哪儿呢?
    “决策”的下一个环节是“执行”。决策的要领在于“正”,执行的要领在于“狠”。既然决策是正确的,就应该去狠狠地执行!要坚决执行到位!
    袁绍派张郃去执行,错误的!
    当曹操烧了他的粮草时,双方都没有粮了,袁绍的持久优势瞬间消失。而在兵力上,袁绍的多,曹操的精,各有长处。以纯粹的战斗力论:要么双方是均势,要么袁绍还略有占优。总之,曹操并不占便宜。
    双方都迫使自己必须在三天内消灭对方。那么,到了这个最后的“赌命”阶段,取胜就靠“或然率”(即天意)。其中,谁的执行力更强硬,谁就更占优!
    我们假如张郃坚决地执行下去,那么,可以肯定曹操没有好日子过!张郃就算拼到全军覆没,全部死绝,那曹操也几乎快完蛋了,总比他们两个联合起来打袁绍要好。
    可张郃凭什么要非理性地选择拼死呢?前面我们说过,人的主观愿望都是为了收益,不是为了亏损。当人有多个选择的时候,千选万选,都会拣自己认为好的选,不会往火炕里跳。这是常态。
    张郃作为一代名将,高级技术人才,走哪都是吃香的。现在:他回去,袁绍要杀他;他投降,曹操给他加官。他当然要选择投降。
    所以,张郃投降,责任还是在于袁绍。当袁绍和曹操誓要决一死战,以命相搏的时候,袁绍不该也不能相信任何人会真的为他卖命送死。不合人性的逻辑,就是一个天大的漏洞!

    袁绍最正确地做法应该是:拼了一死,把自己的性命押上去,也和曹操一样,亲征!带头死战!
    这个选择不一定赢,(因为结果总是不确定的。但当时曹兵已经分散了,赢面应该还是比较大的。),但这个选择是唯一不吃亏的!对手已经勇敢地押进去了,你也必须押进去,无论输赢,都是在扼制对手,总之,决不能让他轻易占优!!!
    变数如下:
    1. 说不定一鼓作气就拿下了曹营。
    2. 或许拼到最后,十分艰难地拿下了曹营。
    3. 或许真的技不如人,最后被打败了。
    就算是被打败了,也必须尽最大气力狠狠地赌上这一把!否则,后面连赌命的机会都没有了!再者,无论怎样,若袁绍带头死战,总不至于发生像张郃那样,还没有大规模火拼就已经投降了的事情。(这是对袁绍最致命地一击。)

    所以,在这最后一回合的较量中,袁绍输在了“执行力”上。凡是“搏命”,在决策没有大的错误的情况下,执行力越强越狠则越占优!对于袁绍来说,他必须实施最最强硬的执行力才不至于白吃亏。
    而袁绍军方,最最强硬的执行力,来自于他本人这个最高统帅,并不是其他任何将领。他无论派哪个将领去,都不是实施的最最强硬的执行力!只有他去!但是他没有去。
    错就错在这一步软招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他这个“帅”,没有拿出来用,闲置在家里憋死了,给了对手可乘之机!已致功败垂成,无力回天,铸就了曹操千古英名。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4)赢的必要条件

    袁绍战败,开始逃亡,为防止曹操追袭,将金帛车仗图书信件等物资全部丢弃于路,操兵一看,都来捡宝贝,袁绍急渡黄河,只引亲随八百余骑而去。
    曹操将捡来的宝贝分赏给士兵,其中捡到一叠书信,全部都是曹操的手下暗通袁绍写的。左右曰:“可逐一点名,收而杀之。”曹操说:“袁绍太强了,连我都不能自保,何况他人呢?”遂将书信焚烧,不予追究。
    袁绍逃回冀州,招集残余势力,还欲再战。但他已经没有机会了,占那么大的优势反而打败了,现在劣势战则更为不利。建安七年夏,袁绍旧病复发,就床前立了遗嘱,翻身大叫一声,吐血斗余而死。
    袁绍并不是一个草包,否则就难以解释他从一个逃难者混成第一霸主,这可是要凭真本事真功夫的,绣花枕头是成就不了的。曹操也从一个逃难者混成第二霸主,他们都是相当杰出的能人。只是在袁曹争霸的这场竞局中,是曹操赢了。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要想达到“赢”的效果,必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总结取胜之道有三:

    (一)具备固有资源
    固有资源,俗称为“本”。凡是可由我指挥调度使用的一切财力人力物力智力,都是我的本钱。本钱不够,就不具备赢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比如:
    1. 刘备和曹操打仗,刘备没有本钱,不具备赢的第一个条件,他就没有指望赢,选择跑。
    2. 袁绍打曹操,兵多数倍,他有本钱,他就具备赢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3. 曹操虽然人少,但他认为他的兵精,只要打的好,还是能赢。他也有一定的本钱,所以他也具备赢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有本钱,或赢或输,没有本钱,你用什么赢他?必输!所以说,具备了一定的固有资源,才具备了赢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二)寻找对手错漏
    双方都有赢的本钱,那就看谁犯错误。我不犯错误,你休想赢我。你不犯错误,我也赢不了你。双方都不犯错误,那就都不能赢,和局。试问:如果不是因为对手犯错误提供机会,你怎么能够赢得了他?!
    所谓博弈“取胜”之道,也就是不停的寻找“对手错漏”之道。(同时防范我方的错漏)。此千古之至理也!其法有三:
    1. 对手主动选择错误。
    对手攻击我方,有多种选择,对我方威胁最大的一招为“正招”。如果对手自己主动放弃了,选用对我方无害却对他自己有害的一招,那就太妙了。他的这个错误是出于自愿的,与我方毫不相干。完全取决于对手失算,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例如:袁绍不发动战争,先搞好生产建设,“不出三年,可以安坐而胜。”这是必胜之道。如果发动战争,虽也可胜,但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袁绍自愿放弃“必胜”,选择“可胜”,即使不算错,也一定算得上是“漏”。这是他自愿的。
    又:许攸跑来献计,属自愿。袁绍属默认。总之,算是对手自愿的。
    2. 诱使对手选择错误。
    我方通过技术行为,诱使对手判断错误,从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导致结果对我方有利。他的这个错误是出于我方的故意误导,与我方关系甚密。完全取决于我方的技术水平,这是积极创造出来的。
    例如:A.曹操声东击西之计,诱使袁绍出错,解了白马之围。 B.曹操扔下宝贝,诱使对手出错,斩了文丑。 C.袁绍扔下宝贝,诱使对手出错,得以渡河脱险。
    3. 利用对手先天错漏。
    对手既没有主动出错,又不肯上当出错,那就利用他的先天错漏。先天错漏是对手(或自己)所特有的短处,定了型的。这是生来具有,自然形成,难于逆转,人人固有的。取决于对手短处的存在,与我方的善于发现,这两个方面。
    例如:A. 袁绍掐住曹操兵少粮缺这一先天不足(短),几乎致曹操于死地。 B.曹操洞悉袁绍“干大事而惜身”这一先天怯懦(短),最终打翻了袁绍。
    大体上就是这三个方面。“对手的错漏”出现了,“获胜的机会”就出现了。若是没有出现,或是你没有发现,则没有“胜机”。所以说,找到了对手的错漏,才具备了赢的第二个必要条件。

    (三) 揪住胜机死整
    所谓胜机,也就是对手出现的错漏。(胜机 = 对手错漏)。对手没有主动出错,又没有上当出错,先天的短处又保护得好好的。那你就赢不了。
    如果对手出现了错漏,胜机已经出现了,但你没有揪住,或是揪住了执行不力,那还是不能赢。比如:
    1. 荆柯用计谋骗得近身秦王,胜机已经出现。但他妄想活捉秦王,执行不力,已致功败垂成,遗憾千古。
    2. 曹操劫粮去后,兵力已经分散,胜机已经出现。但袁绍没有倾巢出动强攻曹营,执行不力,已致功败垂成,活活气死。
    所以说,揪住胜机之后,必须死整,狠狠地执行,绝不能有软招,才具备了赢的第三个必要条件。

    这三个赢的必要条件全部都同时满足了,是不是就一定会必赢呢?不一定。
    我们可以假设:袁绍在搏最后一把时,放胆全部押进去,(曹操已经全部押上了),双方均势,袁略占优。你猜谁赢?你根本就猜不着!(最多猜袁绍的赢面略大一点。)这个结果是靠“或然率”来决定的。在逻辑之外。
    但是,袁绍不押进去,那你就很好猜,袁绍必输!这个结果在逻辑之内。因为曹操同时满足了赢的三个必要条件,而袁绍只满足了两个。
    袁绍的两个选择:一个是有可能赢(赢面略大),一个是必输,他究竟该怎样做,一目了然!
    所以,赢的三个必要条件,仅仅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满足A不一定B,不满足A一定不B。)。同时满足了这三个必要条件,就可能赢,但不一定赢,如果不能同时满足这三个必要条件,就一定不能赢。
    世界上还没有必赢之术,必赢之术在老天爷手里,就是最终的那个或然率。好比两个最优秀的运动员,实力一样,发挥一样,输赢就不确定,赢者靠或然率。但是一方实力不济,或是发挥不正常,那输就是确定的。
    也就是说,胜利者的原因不一定都是必然的,其中含有不确定的因素。而失败者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必然的。一些书上盲目地对胜利者总结出“必胜”的原因,都是不严谨的,甚至有的还是感性的。你去照搬,不会灵的,不足信也。
    只有认真总结失败者的原因,才更具价值。因为失败方才是确定因素。
   
    在上面三个赢的必要条件中,没有条件2,就一定不存在条件3,而条件2又是个不太确定的因素。只有条件1才是最确定的因素。因为只有这个条件最确定,所以这就是古今中外都愿意选择走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1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5)千里走单骑图个什么

  吕布占徐州的时候,因敌不住曹军,就派部下秦宜禄去袁术那里求援,哪知袁术看中了秦宜禄,强留他作官,并把一个汉室宗亲女子嫁给他为妻,于是,他徐州的妻子杜氏就成了弃妇。被关羽看上了。
    后来曹操围攻吕布的时候,关羽多次请求曹操,如果攻下吕布,请把秦的老婆赏赐给他。曹操答应了。破城之后,关羽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曹操要人,曹操却留为己用,“乃自纳之”。关羽为此深恨曹操。
    煮酒论英雄之后,刘备逃离曹操,关羽斩杀徐州刺史,占领徐州,反了曹操。兵败被擒,曹操不但不追究,还封他为偏将军,待以厚礼,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白马一战,关羽斩杀颜良,被封为汉寿亭侯。
    当他得知刘备的消息之后,做出了这样一个选择:毅然将所赐金银、美女十人、亭侯大印,一切尽弃,离了曹操,千里走单骑,一路过关杀人,回到了刘备身边。

    关羽的这个选择究竟如何呢?我们试分析之。
    (一)跟曹操
    1. 已有的确定条件是:关羽已经做到杂牌将军的级别了,汉寿亭侯。即使不再奋斗,也比较接近人生最大成就了。
    2. 将来的不确定前景是:受曹操重用的概率大。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就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升职,很容易做到正牌将军的位置。前景看好偏多一些。
    (二)跟刘备
    1. 已有的确定条件是:刘备自己都没有立锥之地,什么也不能给他,一切都得从头再来。起步条件近似于“零”。
    2. 将来的不确定前景是:依然不确定。弱势集团要想战胜强势集团,概率是比较小的。前景不怎么看好。
    这么说来,关羽的选择就是一次非理性的选择了。

    按《演义》的说法,关羽是为了讲义气才离开曹操的。而按正史,是为了一个女人和讲义气这两个原因才离开曹操的。(正史只说他们情同兄弟,没有说结拜成兄弟。)无论是为哪一个放弃既有的利益,都是非理性的。
    但是,选择权在关羽。他做出任何选择都是可以的。只是非理性的选择让人感觉别扭。我们假使关羽的选择是理性的,那么,该怎样解释他的行为呢?
    那就是:曹操所给予他的,少了,不能满足他。
    曹操应该是对待他最好的呀,其他将领都没有过那种待遇,怎么还不能满足他呢?那就只有一种解释:曹操无法满足他。
    也就是说,他想成为曹操,他想成为新一代的第一霸主!这个价格太高了,曹操开不出的。
    那么,关羽是否具备这一目的的条件与动机呢?

    (一)外部环境
    当时,袁绍与曹操争霸,双方互有胜算,比较容易形成的局面是双方对峙守和,或者是两败俱伤最好,或着是一方失败一方元气大伤也好,这样,他们就有条件发展自己的势力,以争天下。
    (二)自身能力
    关羽的作战能力极强,应该是继吕布之后的第一猛将。我们按正史《三国志》的记载,解白马之围时,“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能在万军之中,单刀匹马斩上将首级,且没人能阻挡的,好像还只有关羽一个人能作到,就是吕布也没有这样的记录。
    关羽是习惯性的藐视他人,藐视一切,在他的眼里,曹操这个小个子恐怕还算不上是什么英雄。不过是个不讲信义的小人。
    (三)动机
    许昌打猎的时候,关羽就想谋杀曹操, 但被刘备劝阻。说明关羽很早就有杀曹操的欲望。
    后来刘备一次被曹操打败的时候,哭着对大家说,备的命窘,连累了大家,还是散伙各奔前程去吧。关羽说:“兄言差矣。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数败于羽;后九里山一战而成功。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
    在关羽看来,只要有一次机会能打败曹操就行了。只要打败了曹操,刘备可以当皇帝,关羽成为曹操。

    纵观三国人物,关羽其实是最狂妄的一个。如果他能得志,那绝不亚于操卓之辈。他可以主动放弃已有的巨额利益,就没有他做不出来的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1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6)刘备投荆州

    袁绍与曹操交战还处于上风的时候,刘备就溜跑了,一路南下,在荆州刘表处过起了寄人篱下的日子。刘备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假如他不走:
    1. 袁绍获胜的时候,就是刘备的利用价值被榨干的时候。刘备本来就不是袁绍的人,只是优待他做榜样,以便好吸引曹操的人投降过来。曹操只要一败,刘备就是多余的人。可杀可不杀,总之没有好处的。
    2. 万一袁绍失败,曹操获胜,那么,刘备的处境将比上述情况更糟糕。
    所以,局势无论怎样变化,走都是优选,不至于被动。
   
    刘备作为一个弱势方,他具有最为难能可贵的两大优势:
    一是特别会逃跑。刘备只要一见事急,第一反应就是“拨马回走”,“突围而走”,“慌寻走路”,“狼狈而奔”,“匹马落荒而逃”,“两头无路,拨马败走”,“问之不答,加鞭而出”,“飞身上马,不顾从者,匹马夺路而走”。
    《演义》是站在他这边写的,他的逃跑次数排第一,其中独自一人单马逃生的次数为最多。只要能逃脱,妻子、儿女、兄弟、亲随,尽可以不顾。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不是为了丑化他,而是为了反复说明,这些行为都是正确。
    弱势方本身就是先天性的失败者,保命才是第一位的,你打不赢就只有跑,你不跑就打死你。所以逃跑是战败保命的最佳选择,而第一时间跑更能说明逃跑的水平。刘备经常是带队逃跑,然后就剩下少数随从,然后就只剩下他一个人。
    (刘备好象还没有被敌人擒住过。)
    刘备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善于发现机会。闯荡时间长了,嗅觉相当灵敏。最开始白干过几回,后来基本上都是巧干的。他到徐州帮忙,一帮就不走了,白捡一个机会。现在到荆州,一来也不走了,就说明这个地方有机会。
    刘备这两大优势,一个可以保命,一个可以发展,所以他具备成功的质素。

    荆州的刘表是正宗的汉室宗亲,但是讲职务,刘备是中央的左将军,对刘表是存在巨大威胁的。刘表肯定会拒绝他来,所以刘备就有这个顾虑,但又怕失去这次机会,他就预先设了一计,对刘表说:我准备到江东投奔孙权去的,只是顺道路过你这儿,特来看看你的。
    不料,刘表大喜:“玄德,吾弟也。久欲相会而不可得。”刘表是真心的,但蔡瑁说:“不可。刘备先从吕布,后事曹操,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足见其人品有问题。今若纳之,必有后患。”刘表曰:“吾主意已定,汝勿多言。”
    刘表为什么不防范刘备,还要认这个素不相识的人为弟弟呢?
    刘表和刘备都是“仁人”也,所谓仁人,就是老实人,所谓老实人,就是尚未获得绝对控制权的人。只要一获得绝对控制权,那一定是:残暴的像董卓,儒雅的像袁绍,精明的像曹操。仅仅只是性格不同,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刘表得到荆州,并不像曹操、袁绍那样靠实力打拼出来的江山,而是中央委派下来的一个地方官员,也就是个外地人,要想立足没那么容易。
    荆州的本土地方势力最强大的是蒯、蔡两大家族,刘表不取得他们的支持就坐不稳的。娶蔡姑娘当老婆,就可以获得蔡家支持(兼控制)。所以荆州实际上是由他们这三家掌控的。
    刘表大概占33--40%的份额,蒯蔡两家大概各占30--33%的份额,刘表主要占荆州总部,蒯蔡两家主要占各个分部郡县。
    刘表想搞独裁,一个人受益,其他人亏损,支持的人肯定就少。而搞经济,自己受益,多数人也跟着不同程度的受益,支持的人肯定就多。所以刘表在这种局面下,就成为了一个经济建设能手,把荆州搞的富富的。
    曹操想得到荆州,顾虑还是比较大的,你不够富,你就没有持久力,虽然嘴上说刘表只是个坐谈客耳,其实真要去打,还得掂量掂量。曹操打刘表,等于打刘蒯蔡三家;而刘表打曹操,等于只他一家去打。都不划算,故两边无战事。

    不要以为刘表没打仗就没本事,他的管理模式还是相当有水准的。
    他用蒯、蔡两边为自己的左右手,两边必然为利而互斗,他就可以从中渔利。上级把下级分成左右两派,相互约束,强者制一下,弱者扶一下,一碗水端平,他的位置就是稳稳当当的!你能奈他何?此术语谓之“制衡”。
    北方战乱,逃难的人都来荆州,刘备是最大的一个逃难者,但刘表敢用他,敢用,就说明他一是控制得了刘备,二是需要刘备。
    他怎么控制刘备呢?还是老一套,“制衡”。蒯蔡两家组织本地人马,刘备组织逃难的外来人马,形成新格局下的左右两派,让本地人和外来人都成为自己的左右手,一碗水端平,他的位置还是稳稳当当的!你能奈他何?
    刘备一来,他把刘备手下的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安排到下面分部去抢蒯蔡两家的地盘。刘表的份额没有损失,因为外来的刘备抢的是蒯蔡两家的份额。蒯蔡两家的意见就大了,恨死了这个刘备。
    这样,由蒯蔡两家死盯着刘备,由刘备削弱蒯蔡两家,刘表呢,他当然就可以放心的天天去喝酒。两边斗来斗去,刘表无形中坐大。

    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其他人的需求。刘备在北方,已经没有人需求他了,他就急速贬值。来到南方,刘表对他产生需求,需要他削弱蒯蔡两家的土势力,他就又急速升值。
    所以,刘备来到荆州之后,一面老老实实地为刘表做事,一面耐心十足地等待着机会。而刘表的管理模式是正确的,无大的错漏,他就没有必要天天疑神疑鬼。只有蔡瑁、蔡夫人在疑神疑鬼。这个没有主见的刘表就成功地把大家都给糊住了。
    在荆州这一块的博弈竞局,是本地人与外地人之争。他们有着直接的矛盾冲突,纷争就是不可避免的。而刘表与刘备之间是合作关系,他们的矛盾就成为次要的了,所以一直都相处地比较融洽是事实。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1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7) 本地人VS外地人

    刘备说我有关张赵三弟可以帮你镇守东南西三方,刘表大喜,把这三个人都安排下去了。蔡瑁、蔡夫人就不愿意了,叫刘表把刘备赶走。表曰:“玄德仁人也。”蔡夫人又说,刘表就装作没主见,沉吟不答了。
    他就是要用外地人刘备来对付本地人蒯、蔡两家。

    刘备夺得张武之马,极骏,送与刘表。表大喜,骑回城中。被蒯越看到了,赞叹不已,但听说是刘备送的,蒯越就说:“我会相马。此马眼下有泪槽,名为的卢,骑则妨主。张武为此马而死,主公不可乘。”
    所谓“此马眼下有泪槽”,就是指刘备这个人好哭。所谓“妨主”,就是指刘备这个人妨碍了主公刘表。暗指刘备是个灾星,谁用谁倒霉,很不吉利的。
    刘备早先跟公孙瓒混,瓒中了袁绍之计,没得到冀州还折了本。刘备又跟陶谦混,很快就把陶谦“克”死了。刘备又跟皇帝混,把皇帝的老婆克死了。刘备又跟袁绍混,把袁绍也克败了。
    其实,袁绍叫文丑和刘备同领十万兵的时候,文丑就情愿分三万给刘备自领,也不愿和他共事。因为文丑说,刘备是个灾星,屡败之将,跟在军中,于军不利。尽管他已经发现了这个苗头,还是不可避免的被刘备克死了。
    总之,无论刘备走到哪儿,不是把人家克死,就是把人家克破产。你刘表还敢用他?
    至于蒯越是不是真的会相马,倒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这一招非常高明,很有水平的。他没有像蔡氏那样明确地表达出任何意思,而是说,“骑这匹马会妨主”,其中的潜意,叫刘表自己去想。
    刘表听说,又把马还与刘备,并把刘备支到外面的新野小县。看起来好象刘表是受蒯越摆布的,其实他安排的相当妥当。先把刘备扶持一下,再把刘备打压一下,使双方保持均势,他的位置就是稳稳当当的。

    本地人有力的还击了,外地人也不甘示弱。
    刘备出城时,伊籍(也是北方逃难来的)说:“公所骑马,不可乘也。”刘备问之,籍曰:“昨闻蒯越对刘表云:此马名的卢,乘则妨主。公岂可复乘之?”
    伊籍也和蒯越说一样的话,骑这匹马会妨主,虽然表面意思相同,但是他所表达出来的重点却是:“昨天听到是蒯越对刘表说的”这些话,潜意是叫刘备提防。
    刘备曰:“深感先生见爱。但生死有命,岂马所能妨哉!”籍服其高见。
    “深感先生见爱”就是非常谢谢你的提醒。“岂马所能妨哉”就是他们几个还不能把我怎样。“服其高见”就是配合默契了。自此伊籍常与刘备往来。

    刘备在新野这个小县城一呆就是好几年,一直呆到感叹“髀肉复生”了,机会还没出现。一日,刘表请刘备单独饮酒,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幼子刘琮是蔡夫人生的,蔡氏家族,皆掌军务,他想立长子刘琦接班,恐怕会有叛乱。
    刘表说话是相当谨慎的,点到为止。刘备酒后失语,说“徐徐削蔡氏,不可立少子。”这是一失。心知肚明就行了,何必多言?更不该当着刘表说“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这是两失。
    刘表没有计较什么,但是被蔡夫人窃听到了。心甚恨之,密召蔡瑁,叫他到驿馆先杀了刘备。蔡瑁出,便连夜点军。刘备急唤从者,星夜奔回新野。
    蔡瑁没杀到刘备,就在墙上写了一首反诗,以此为证据,点齐军士,要刘表杀了刘备。刘表见诗后,拔剑削去此诗,不予追究。不能追究的,一追究,两边互斗的格局就会失衡。

    一日,蔡瑁与蔡夫人商议:大会众官于襄阳,骗刘备前往。刘备来时,蔡瑁、蒯越暗伏五百军在城内埋伏。蒯越又另设一席于,款住赵云。
    伊籍密报刘备,刘备大惊,顾不得赵云了,急解的卢马,飞驰而去。行数里,前有大溪,拦住去路,溪阔数丈,的卢马一跃而过。
    蔡瑁引五百军赶到溪边,问:“你怎么逃席而去?”刘备说:“我与你无仇,怎么要害我?”瑁曰:“并无此心。”边说边去取箭,刘备急拨马而去。

    刘备在荆州七八年,日月磋跎,老将至矣,无甚发展,是以常悲。他这个东北来的外地人和荆州本地人抢地盘,最多只能算均势,本地人占大优。每次过招,都是以刘备败走告终。
    现在,他遇到了当地的一名隐士,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向他推荐了两个人: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1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8) “隆中对”究竟是不是优选策略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
    刘备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刘备的问话,有三重意思:
    1. 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欲伸张大义于天下。
    2. 我智术浅短,以至败落成今天这种局面。
    3. 你有什么好计可以帮我?

  诸葛亮作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回答:
    1. 曹操最终能打败袁绍,以弱胜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就是说:曹操能够以弱胜强,除了天时,也要人谋。只要人谋运作得当,将军您同样也存在这种以弱胜强的机会。
    2.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就是说:曹操如今已经取得了整个北方的控制权,实力太雄厚了,将军您应该避开和他的正面交锋。
    3. 孙权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就是说:南方东边的孙权,已经有了很深的根基,将军您要想取代他,不大可能,但若利用他来对付曹操,这应该是可以的。
    4. 荆州乃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就是说:南方中间的荆州是一块好地盘,而荆州之主刘表却不一定能守得住,这是上天送给将军您的啊,不知道将军想不想要?
    5.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就是说:南方西边的益州是天府之国,而益州之主刘璋不得民心,益州人都思盼有明君到来。这正合将军您也。
    6.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就是说:将军您以皇室的身份和仁义的美名如果可以得到荆益两州,那么,只要做好外交内政两个方面的工作,您就可以成功的割据这两个州。
    7. 天下有变,则命荆州之军,益州之众,两路出击,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就是说:将军您取荆益两州为基本,一旦天下有变,即可进攻曹操,夺取天下。成就霸业,复兴汉室。
   
    关于“隆中对”的“解释”,大体上都是这样的,这个没有多大的争议。而有争议的是下面这两种观点:
    1. 英明说。说诸葛亮真神人也,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其实,在当时“已知天下三分”的人并不只是诸葛亮一个人。有水平的正常也可能做出这样的判断,不一定只有神仙才行。很明显,这是小说家刻意神话诸葛亮,而且大家也能理解,允许小说家的夸大。所以这个争议不重要。勿需多说。
    2. 错误说。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个错误的战略,导致他们最终失败了。
    这个争议最大,今天,很有必要纠正这种说法。
    支持“错误说”的朋友,是以“蜀方失败”这个结果来证明“隆中对策”是错误的。这并不合逻辑。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世界上没有必赢之法。“优选”策略可能赢,也可能不赢,“劣选”策略一定不赢。所以,“蜀方失败”这个结果可能存在两个原因:
    a. 策略错误,导致了失败。
    b. 策略正确,其他原因导致了失败。
    所以,你没有理由单方面认定:一定就是隆中对的策略错误导致了蜀方失败。
    还有的朋友认为,占据荆州和结交东吴是矛盾的,因为东吴不允许刘备占荆州。其实这个并不矛盾。当没有强敌(曹操)时,双方关系再好也会扯皮的,当强敌(曹操)出现时,双方关系再坏,也得并肩作战。
    纵观三国上下,各路诸侯,莫不如此。(不要说东吴不允许刘备占荆州,你无论占哪,别人都是眼红的,都是不允许的,你说是不?)
   

    一个策略究竟好不好,用“对错”这个词似乎不妥,因为你没有一个鉴定的标准。如果你硬要用事后的结果来“鉴定”,那就叫人在事先没法去做了。
    而任何一个策略的制定,都是在可以选择的范围内进行优选的。所以,应该用“优劣”这个词比较恰当。注意:优选策略是建立在“当前局面”之基础上的,不可能建立在“事后结果”的基础上。
    由当前局面提供你的选择范围,在可以选择的范围内,你可能做出优选或是劣选的决定。
    全国共有13个州,你想全部得到,从0到13,必须得经过1,2,3...最终到13。
你没有1,就不存在2,你没有2,就不存在3。所有的英雄人物,莫不如此。
    董卓由凉州1起步,得到司隶2,他还想得到东7州时,被打跑了。
    袁绍由一个郡起步,先得到冀州1,又发展得到东北共4个州时,被消灭了。
    曹操由私人武装起步,先得到兖州1,又发展得到整个北方共9个州。
    孙家由借袁术的兵起步,先得到扬州1,无发展,还是1。

    刘备要想得到13,也必须先得到1再说。刘备的现状是:
    a. 他只有荆州的少量份额。大概比例是:刘表占0.4,蒯蔡占0.35,刘备占0.25,(大概而言)。总之,刘备还没有得到1。
    b. 曹操、孙权已经占到的份额,你刘备莫想得到。
    c. 刘备只能在曹操孙权尚未控制的“荆益两州”这个范围内进行选择。得1个方能立足,得2个,就已经得到了最大值,要想得3个以上,就必须加上“天下有变”即等待对手出错这个条件出现。
    条件出现了,夺13个州成就帝业,条件不出现,割据一两个州以成霸业。

    所以,诸葛亮为刘备作的这个隆中对,是正确的。在现有的局面上,是非常实际可行的。现有条件决定了刘备只有0.25,最大收益可能达到2,最小收益可能变成0。后来刘备得到了2,失荆州后,还有1.2,这个业绩还是比较棒的。
    如果你不先取荆州,你就没有本钱赚益州,如果你没赚到益州,你就没有本钱争天下。不按这个策略,你很快就会变成0,一个州也割据不了。
    持“错误说”的朋友,请再不要用刘备没统一全国来论证“隆中对”是错误的。如果你硬要认为这是错误的,那么,请你为刘备出一招:怎样才能使刘备的“0.25”大胜曹操的“9”呢???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你的选择更优!
    你该不会劝刘备向曹操投降吧。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9) 刘备如何评价“隆中对”?

    刘备是中央左将军的级别,却没有他的实际位置,呆在新野只相当于一个小县官。髀肉复生,老将至矣,这是一件非常郁闷的事。
    隆中对。刘备问诸葛亮的话是:“怎样复兴汉室?”这只是表面意思,潜意是:“我现在的处境该怎么办?”
    诸葛亮比较实在,没有绕圈子,直接了当地说:你应该先割据一两个州,霸占一方,再等机会去复兴汉室。(这是为刘备个人计的。非常实际的答案。)

    那么,刘备对这个答案满意吗?如果他非常满意这个答案,就说明刘备一直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经诸葛亮点破之后,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可这很明显就不对!因为刘备一直以来,都是做的同一件事:天天都在想办法,怎样先割他一两个州到手再说!
    从28岁混军阀起,到现在47岁,在这一行干了20年。也曾割到过豫州、徐州,但又都被曹操夺回去了。现在想割荆州,若不成功,他肯定要跑去西南割益州,若又不成功,他或许还要跑到大西北去割凉州!总之,他必须先割据一州为本,割哪都是可以滴!
    这个不需要诸葛亮教他,一定比任何人都清楚。因为他是老板,别的可以都不懂,但战略一定比谁都懂。所以诸葛亮的回答,对于刘备来说,就是说了一大堆废话。如果他还要诸葛亮教他这样做的话,那他早就被淘汰了。
    他要的是计谋高超的技术人才。简单点说,刘备问诸葛亮的意思是:“你帮我想个什么办法,出个什么计谋,看怎样才能把刘表的荆州割到我手里来。”他三顾茅庐,图的是这个意思,而不是什么“欲信大义于天下。”
     而诸葛亮也绝对是能够明白到这一层意思的,因为他非常清楚:刘备现在还没有立足之地,当前最迫切的是怎样先弄到一个立足之地。所以,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直接了当地问刘备:“荆州是上天送给将军的,将军岂有意乎?”
    点到为止,双方都不再往下深说了。
    你若有意,我就有办法。你若无意,我何必要多说。
    诸葛亮的这一句反问,是相当有水平的。因为此时的刘备并不知道诸葛亮的立场究竟是站在哪边?是向着他刘表?还是向着我刘备?是敌是友,你根本就分不清楚。刘备当然就不能乱表态。
    “将军岂有意乎?”这句话只用在夺荆州上,没用在夺益州上。背后有着强烈的潜意:“如果你想夺荆州,我就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但前提是:你要先表态。
    这样一来,在这次二人“对话博弈”中,诸葛亮一句反问牢牢掌握了控制权。他抛开了一切假惺惺的客套话,直奔主题,明确地把话语提到了刘备最为关心的实质问题上,率先很有分寸地表达出了自己的坦诚,以便观察刘备的态度。
    而刘备无法表明自己的态度。他既不能说“我不要”,也不能说“我想要”,那么,他只有不回答这一个选择。这次谈话暂时就不能继续深入。
    所以,这一天的初次会谈,刘备并没有获得任何有实用价值的信息。但是刘备对诸葛亮获得了好感,评价肯定是可以的,只是没小说上写的那么崇拜的不得了。
    三国志原文: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刘备的评价只有一个字:“善。”意思就是:你这个年轻人说的还可以,还是那么回事,我比较满意。并无什么“欣然”、“追问”之类。

    在“隆中对”这一回,刘备出了“怎样复兴汉室?”这么大一个题目,不仅仅只是问计,而且还有暗暗考核的意思在里面。
    别看刘备老是好哭,老是打败仗,我们得看业绩说话。他的业绩是什么?是曹操消灭不了他!曹操,厉害吧,消灭了那么多英雄豪杰,怎么就消灭不了刘备?只能说刘备在曹操之下,在被消灭的英雄豪杰之上。郭嘉也说:“刘备,雄才也!”
    当然,也不绝对,我们权且如此比方。刘备用人的才能,其实和曹操袁绍他们差不多的,肯定是有水平的。他要想重用一个人,又怎么可能仅仅只听别人的片面之词就轻易相信呢?
    1. 刘备幼时师从卢植、郑玄、蔡邕等名家,讲学历算是本科(或许没毕业),诸葛亮呢?师从何人?算是成人自修的。你叫刘备怎么只听人介绍就十分相信呢?
    2. 刘备打了二十几年的仗,诸葛亮呢?没有任何业绩显示。他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他的水平值还是暂处于0的位置。你叫刘备怎么只听人介绍就十分相信呢?
    3. 刘备已经47岁了,诸葛亮呢?才27岁,还没参加工作,也没有什么社会经验,你听别人吹一句,就指望他这个毛头小子出来安天下?开玩笑吧?!
    所以,对诸葛亮进行一番考核,就是必须的。你们都说诸葛亮如何能干,我凭什么相信?难道就凭他自比管仲、乐毅?这叫什么逻辑?不太靠谱的。必须亲自接触观察了才知道。
    刘备是识人的。考核的结果是“很满意”,一个字:善。
    接触诸葛亮只一回,刘备就要了这个人。诸葛亮给刘备的初次印象:
    1. 识大体,知要害。年纪轻轻,就有这般见识,确是很难得。
    2. 长相衣着,言谈举止,都是出类拔萃。确属后辈之佼佼者。
    3. 直率坦诚,分寸得宜,没有过多的表面文章,是个办实事之人。

    不是说二人初次见面,“隆中对”从诸葛亮嘴里一说出来,那就要马上坚决执行,永远不变了的。不存在这样的事。
    “隆中对”应该只是诸葛亮交给刘备的一份答卷,还不一定算是他为刘备设计的宏伟蓝图。但是他用他的本事“对”准了刘备的心思,从而获得了老板的赏识。
    至于将来究竟该怎么走,还是老板说了算。老板既可以完全照办,也可以修改后照办,还可以不照办。因为决策权在老板。局势是不断变化的,具体怎样审时度势,那还得看刘老板的本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1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0) 为什么选择诸葛亮

    荆州本土原先有大大小小的各个家族势力(称为宗贼),十分猖獗,刘表来上任的时候,他们竟能阻止刘表上任不了!刘表无奈,与其中的蒯、蔡两家结盟,扫平了各路宗贼,荆州就是他们三家的了。   
    为了能使荆州最终成为刘表一家的,刘备来的正好,可以利用他来削弱蒯蔡两家。所以刘表对刘备是扶持兼抑制的,无论刘备与蒯蔡怎样斗,刘表只需要简单的控制局面,关键时候干预一下,不让任何一方输掉,他就做到位了。
    这是制衡手段的高招。位置稳稳当当的。所以刘备就一直没有机会。没机会你就只有等,在等待的过程中,先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备用。

    怎么发展呢?办法还是和刘表刚来时一样的,要想在本地站住脚跟,必须要得到本地豪族的支持才行。
    因此,刘备也和刘表当初一样,寻找本地豪族,以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如果不是本地豪族,纵有天大的本事,你又能拿什么去和蒯蔡斗呢?
    所以,条件1:必须是本地的豪族。
    本地的豪族,可以按强弱大小进行排序,依次列个名单:蒯、蔡、庞、习、诸葛、马、崔...等等。选出前面的若干家数,排不到前面来的,就不用考虑了,势力小了难成气候的。
    其中,排在前面的,就是可以选择的范围。在这里面再进一步筛选:不得志的,敢于和蒯、蔡作对的。如果不愿意和蒯蔡作对,那对刘备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所以,条件2:必须是对蒯、蔡不满的。
    符合了前两个条件,还要有影响力、有能力、有水平的人,才可以胜任。
    所以,条件3:必须是有本事的。

    因此,选人和我们今天选股票一样,根据条件1、条件2、条件3依次筛选。凡是不符合条件1的,全部淘汰,符合条件1的,再按条件2、条件3进行选择。
    所谓条件1、条件2、条件3,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的需要出发的。最大需要就是条件1,次要需要就是条件2...依次类推。
    庞德公家族是一土势力旺族,仅次于蒯、蔡。而诸葛亮老婆的姨父是刘表,舅父是蔡瑁,关系网很硬的。他们都是当地很有才能的人,但却都没有出仕,也就是都还没有挤身到主流圈子里去。
    所以,诸葛亮、庞统这两个人,就是最符合刘备的当前所需。
    刘备看中诸葛亮的,暂还不是他的经天纬地、神机妙算,而是他特有的先天背景和在当地的影响力。   
    隆中对,诸葛亮问刘备:“荆州是上天送给将军的,将军岂有意乎?”刘备没有回答,而是“与亮情好日密。”情好日密,就是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诸葛亮。
    所以诸葛亮与刘备相处的越来越融洽。

    刘备如果用了诸葛亮、庞统这两个人,其实就是当年刘表用蒯越、蔡瑁这两个人的翻版!
    当年,刘表在荆州也没有立足之地,就是因为用对了蒯越、蔡瑁这两个人,才安定了刘表的天下。所以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指的是荆襄这个小天下,刘备用了这两个人,就有可能得到荆州。
    卧龙凤雏是荆襄范围内后辈中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安定“荆襄”这个小天下是有显著依据的,而硬要说安定整个大天下则失去了依据。不明白这层意思,你就永远想不通:为什么刘备两个人都得到了,却怎么没有得到整个大天下呢?
    所以,刘备需要这两个人,是需要他们的先天优势,而不是后天才能。这两个人如果有真才实学,那就太好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也得权且用之!
   
    刘备想得到荆州,就需要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这儿就是升值的。蔡瑁不需要诸葛亮,诸葛亮在蔡瑁眼里就一钱不值!
    蔡瑁不会用人?蔡瑁还不是知道诸葛亮是个经天纬地之才,但用你这个外甥,舅舅还要贴老本,若用刘表的小儿子刘琮这个外甥,那可就赚大了!因为蔡瑁想得到荆州,刘琮的先天优势比诸葛亮更大!
    蔡瑁如果舍刘琮,而用诸葛亮,那才叫真的不会用人。
    我们说过,一个人的价值,是取决于其他人的需求。别人不需要你的经天纬地之才,你就贬值,别人需要你这个不学无术之辈,你就升值。那么,为什么还是提倡真才实学呢?这是因为,任何时候对真才实学的需求量总是要大些。

    诸葛亮跟了刘备,刘备自比“如鱼得水”,怎么叫如鱼得水?水是鱼的环境,是指刘备得到了地方势力这个好的环境的支持。他还并没有把诸葛亮看作是张良、姜尚式的人物。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3: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1) 初出茅庐第一计

    刘备希望得到刘表的荆州,究竟有没有机会呢?前面说过,机会的产生,一般有三种情况:
    1. 对手白送。
    2. 对手出错。
    3. 对手不得不。
    刘表当然不想把荆州白送给刘备。同时,刘表的制衡手段是正招,由蔡瑁死盯着刘备,你刘备稍不注意,反倒给蔡瑁提供了机会。所以刘备就一直在耐心等待。
    诸葛亮为刘备谋了好几计,怎样袭取荆州。刘备的口头禅:“刘表,吾之兄弟,不忍夺也。”为什么不忍夺?是因为兄弟手足情深?不是滴,是因为你诸葛亮说的那些妙计,都是行不通的,刘备只是不好意思说破。

    刘备需要等待真正的机会。后来,真正的机会终于出现了。
    刘表在去世前,决定重用刘备。

    刘表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琦代表外地人,没有势力;小儿子刘琮代表本地人,有蔡瑁的势力。
    如果让小儿子接班,就一定是外戚蔡家独自掌政,制衡变成了失衡,权利很快就会被蔡家掏空,那么,演变的结果:刘表两个儿子的性命都将难保。
    如果让大儿子接班,叫刘备来辅助,就一定是本家刘备和外戚蔡瑁共同掌政,制衡还是制衡。(刘备占优。)那么,演变的结果:两个儿子都可以平安无事。
    所以,在这种大局下,刘表就“不得不”提供一次托孤的机会给刘备,把刘备提拔到和蔡瑁持平并略高的位置上。这才是刘备等来的真正机会。
    这个机会不是把荆州白送给刘备,而是叫刘备来辅助大儿子刘琦。这样,就必然为刘备将来夺取荆州创造了重要条件。

    刘表请刘备喝酒,谈这个事,又叫大儿子主动接触刘备,都是在为促成此事而行动。这些是瞒着蔡夫人秘密进行的,刘表的良苦用心,刘备当然是明白的。双方的意思也都一致了。
    其实,大策略都是朴实的,并没有什么妙计可言。
    大儿子刘琦在接触刘备的过程中,就缠住了诸葛亮,说继母不能相容,你给我出个什么妙计。因为诸葛亮这个人的妙计还是比较多的,这个大家都知道,所以刘琦一定要问他。但诸葛亮说,那是你的家务事,我不管。
    结果,刘琦不死心,倒是先设下一妙计,把诸葛亮骗到楼上不能下来了。
    诸葛亮不得已,大概是随便应付了一下,就跟他讲了个“在外而安”的故事,叫刘琦躲到江夏去。刘琦拜谢,马上就跑到江夏分部那边去了。
    这就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计,解决别人的家务事。怎么看,都很平常,看不出有什么高明的地方。反正算是一计。可就是他这一“妙计”把刘表刘备的大计打的粉碎!
    按刘表刘备的大计:刘琦应该和刘备越来越密切。
    按诸葛亮的“妙计”:刘备在北,刘琦往南,越来越远离!
    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刘表的遗嘱不能传到刘备、刘琦那里去。刘表病重时,刘琦来看望,蔡瑁不让他进去。刘表死了,刘备、刘琦都不知道!刘备、刘琦都失去了得到荆州最为关键的一次机会。荆州被蔡瑁白得了!

    按罗贯中的原意,诸葛亮是小家子气的,“妙计”多不能得逞。毛氏父子乱改,烂计都成了妙计。这些就不多说了。还是提炼出对我们有实用价值的东西: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同时有好几个“妙计”,不知道怎样取舍,究竟该选定哪一个为最好?这其实是有定式的:
    1. 同时有多个妙计,各有各的妙处,看起来都是很好的计策。所以,没有理由单方面认定,一定是哪一个为最好。理论上,都好。
    2. 具体的计策,属于战术范畴。大的谋略,属于战略范畴。战术有战术的优选策略,战略有战略的优选策略。任何具体战术都一定是从属于大的战略的。
    3. 因此:服从大局的妙计,才是好计。不服从大局的妙计,不可轻用。
    也就是说,当我们有多个妙计的时候,应该选择最符合主策略的那一个,放弃其他不配合主策略的妙计。
    在《公子三求计》这一回中,诸葛亮为刘琦设计的范围应该限定在:
    1. 应该出一个:怎样才能让刘琦公子继续呆在荆州总部,却不被蔡夫人陷害的妙计。
    2. 如果是选择离开,就应该出一个:怎样才能让刘琦公子来到皇叔刘备身边的妙计。
    3. 或是出一个什么妙计,把刘备从新野再调回荆州总部,看护刘琦公子。
    只有限定在以上范围内的妙计,才是与主策略相配合的。而诸葛亮却叫皇叔在荆北,公子在荆南,很明显,是与主策略相违背的。妙在哪呢?
    无论如何,蔡瑁抢小儿子,刘备就应该抢大儿子。这样才不吃亏。否则,你一松劲,你就没戏了!看人家上台。
    如果符合主策略,将使刘表、刘备、刘琦、刘琮四人受益。不符合主策略的妙计最多只能使刘琦一人暂时受益。
    初出茅庐第一计,其实是个砸锅之计。使蔡瑁很轻易地就占尽了便宜,得到荆州没费吹灰之力!!!刘备熬了那么久,才熬到一点希望,被诸葛亮三句话给解决了。幸好刘老板是个深知“得何足喜,失何足忧”的大度之人。

    切记:与主策略相吻合的妙计最有用,与主策略相吻合的劣计也可用,与主策略相违背的妙计最好不用,与主策略相违背的劣计绝不可用。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3: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2) 孙刘联盟

    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的九个州。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自任丞相。大权在握,准备挥师南下。
    南方有三大势力:中间的刘表占荆州,东南的孙权占扬州,西南的刘璋占益州。在南方的更南方,还有一个交州(今广西广东一带),太偏远落后,没几个人愿意争。所以重点就集中在荆、扬、益三州。
    北方长期的战乱,使得南方越来越富饶,并且南方的几大诸侯也都学会了拖欠拒交天子的款项。曹操对他们三方分别进行了恐吓,刘璋带头交了钱(算归顺)。孙权答应交,但就是不交。曹操叫他把儿子送到天子身边来,孙权不理。
    荆州的刘表死后,蔡瑁拥立刘表的小儿子刘琮为荆州之主,写了降表与曹操,曹操毫无悬念的得到了荆州。至此,曹操只需要击败孙权,就可以一统江山。

    刘备突然听说刘表死了,荆州卖了,大吃一惊,他所处的位置在荆北,与曹操接壤,肯定是撑不住的,于是南逃,弃新野,走襄阳,奔江陵。江陵是荆南军事重镇,曹操怕刘备在荆南站稳,便派精锐骑兵日夜兼程,击溃了刘备主力。
    刘备抛妻弃子,只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曹操大获其人众辎重,得了江陵后,刘备在荆州再也难于立足,失去了与曹操对抗的条件,更加坚定了曹操一举消灭江东孙权的信心。
    刘备怎么办呢?无力回天了,他在这个时候做出的重大决策是:退出争霸舞台,到更远的南方交州去。哪个地方没有谁愿意争。
    从他的这个选择可以看出:刘老板情愿到交州去当流寇,也不愿意实现诸葛先生的三分天下。而诸葛先生此时也一心一意地准备跟着刘老板到交州去当流寇,为什么?三分天下实现不了,现在的情况是别无选择,你不跑,就打死你。
    到了这一步,可以说,刘备的心已经死了,不再想怎样翻盘。

    所谓机会,都是外界提供的,不是自己创造的,凡是自己创造的,那叫本事,不叫机会。这个时候,机会来了。
    孙权手下的鲁肃渡江而来。
    孙家与刘表是世仇。隔壁两家的冤仇是说不完的。但是当曹操欲南下的时候,孙权又不得不和刘表合作,共同对抗曹操,派人到荆州来打探,却得到消息:刘表死了,荆州已经投降了曹操。孙权就犯难了。
    这个时候,鲁肃说,荆州虽然投降了,但总会有人不服,刘备枭雄也,还有大公子刘琦,他们不会投降,把他们组织起来,至少还有小半个荆州的实力,共同抵抗曹操,应该是可以的。我愿意过江走一趟。孙权答应了。

    鲁肃渡江而来。问刘备:“你有什么打算?”刘备支支晤晤地说,我到交州去的,我那有熟人。
    鲁肃说,你莫慌走,你这一走就彻底地完蛋了,不如我们两家联合起来打曹操,打不赢再走也不迟嘛,你搞不搞?
    刘备一听,简直欣喜若狂,搞!有这样的好事,哪能不搞呢?管他的,死马当活马医。于是,刘备不走了。

    孙权鲁肃主动找刘备合作,这是正招。因为现在的局势又将形成一个大型的三方博弈竞局。
    甲方曹操最强,乙方孙权较弱,丙方刘备最弱。在三方竞局中,只有乙方主动联合丙方,合作才可以顺利进行。
    这是因为丙方没有选择权,你不和乙方联合,你就是必输。和乙方联合,就还有“或胜”的机会。所以丙方“不得不”选择合作,只有这一选。
    而乙方不和丙方联合,单独进攻甲方,赢面小,但存在侥幸获胜的可能,不一定就是必输。如果联合丙方,就可以使赢面加大,总是要比单独进攻为好。所以乙方既可以选择联合丙方(优选),也可以选择不联合(劣选)。他有两选。
    因为乙方存在两选,所以你就不知道他一定会选哪一个。你主动和他联合,他若是不要你,你不是自讨没趣?
    在三方竞局中,乙方主动联合丙方是常态,否则,丙方就不知道乙方的诚意究竟如何,很容易最先成为受害者。(在乙方不主动联合丙方的情况下,丙方选择退出竞局为上。)
    所以,《演义》中写诸葛亮劝孙权联合,不可当真,更不可学,学则有害。鲁肃劝刘备合作,是正确的。

    虽然鲁肃劝刘备合作,在策略上是正确的,但是,经过观察,他马上就发现了一个很实际、很严重的问题:刘备已经被曹操揍瘪了,山穷水尽了,他的人马不足一校,校的标准单位是400人(多的也有过千)。
    估计刘备手里只有两三百人,几乎就等于第三方势力不存在。这可怎么办呢?鲁肃就犯难了,怎么回去向孙权交代呢?
    诸葛亮说,怎么没兵?关羽、刘琦手里都还有不少兵,你不好对孙权交代,我去帮你说。鲁肃大喜。
    于是,刘备委托诸葛亮为全权代表,出使东吴。反正是死马当活马医,成不成先去了再说。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3: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3)诸葛亮舌战群儒之真相

    曹操大军压境,孙权的日子很不好过。武将有的说降,有的说战,文官是个个说投降。投降派大概占到了75%的比例。但是最终的决策权还是老板说了算。大家都在力争说服孙权,希望孙权能做出对自己方有利的决策。孙权一直没有明确表态。
    孙权问鲁肃曹操虚实,鲁肃说,诸葛亮来了,主公可问他。孙权说:“今日天晚,来日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次日,张昭一班人,料知诸葛亮必来游说,便有意为难。
    《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一回,堪称口舌博弈之经典,很值得学习。

    1. 张昭说:“我是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自比管仲乐毅。刘备得到先生,以为如鱼得水,准备席卷荆襄。但今已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诸葛亮心想,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取荆州之地易如反掌。刘琮孺子,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另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张昭问:“刘备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了先生,竟弃甲抛戈,望风而窜,已无容身之地,为何得先生后,反不如初也?”
    这一问明显地是在取笑。他抓住了诸葛亮的要害,因为诸葛亮辅助刘备已经失败了是事实,“证据”十足。无论怎样辩,诸葛亮都是占劣势的,要想凭空辩赢,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所以,诸葛亮就采用“辨证法”,针锋相对:“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寡不敌众,乃胜负之常事。昔日汉高祖还不是屡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就成功了,你能说这不是韩信的良谋吗?”
    这个问题,谁也解释不清楚,张昭当然就对不了!于是,诸葛亮又说:“夸辩之徒,只会坐议立谈,一旦临机应变,则百无一能。这才真的会被天下人所笑!”
    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2. 虞翻问:“今曹操雄兵百万,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诸葛亮答曰:“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冷笑:“败军之将,犹言‘不惧’,真大言欺人也!”
    诸葛亮说:“刘备以数千仁义之师,还敢敌对百万残暴之众。如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居然要使其主屈膝投降,不顾天下人耻笑。由此论之,刘备真不惧操贼矣!”虞翻不能对。
    这一回合,诸葛亮轻易揪住了对手的软。
    3. 步骘问:“孔明欲效仿张仪、苏秦之舌,游说东吴耶?”孔明说:“你只知道苏秦张仪为辩士,却不知道苏秦张仪也是豪杰,不畏强暴,不惧刀剑。你们一听到曹操的虚诈之词,便害怕请降,也敢取笑苏秦、张仪?”步骘默然无语。
    这一回合,诸葛亮又轻易揪住了对手的软。
    4. 薛综问:“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又何必问?”综曰:“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备不识天时,强欲与争,以卵击石,安得不败?”
   孔明厉声曰:“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本。你既为汉臣,不思报效,反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这一回合,诸葛亮又轻易揪住了对手的软。
    5. 陆绩问:“曹操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虽自称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实际上只是个织席贩屦之夫,何足与曹操抗衡!”
    孔明笑曰:“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今却专权肆横,欺凌天子,不仅是汉室乱臣,也是曹氏贼子。刘皇叔是当今皇帝按族谱赐的爵位,你敢说无可稽考?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这一回合,诸葛亮“证据”十足,又轻易揪住了对手的软。
    6. 严酸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曰:“寻章摘句,腐儒也!古之伊尹、子牙、张良、陈平,皆有匡扶宇宙之才,并不见他们治何经典。书生仅会舞文弄墨而已。”严峻不能对。
    7. 程德枢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为儒者所笑耳。”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小人之儒,只会翰墨作赋,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何足取哉!”程德枢不能对。

    在这一局中,诸葛亮是绝对弱势,江东谋士占绝对优势。但却被诸葛亮几句话说的他们答不上来。错在哪呢?
    诸葛亮的“软”在于“失败已成事实”,江东谋士的“软”在于“胆小与无能”。双方若都死揪住对手的软,则理论上为均势,否则无胜机。 诸葛亮始终都揪住了所有对手的软,而江东谋士7个人中只有张昭一个人揪住了对手的软。
    但是,诸葛亮棋高一着,能弄一个对手无法回答的问题出来。所以,很明显,他们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最后,黄盖出来收场,厉声道:“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引孔明入,孙权降阶而迎,优礼相待。

    这一回,孙权先不见诸葛亮,乃是有意安排他和主降派进行舌战,打击投降派的嚣张气焰!你们这些卖主求荣的小人,和蔡瑁没有两样,不过是占着地方土势力而已,有甚真本事?
    孙权自己不愿意得罪这些人,就故意利用诸葛亮这个外人来好好的教训教训这些投降派,给他们好好地洗洗脑。叫他们想投降的这些人都给我哑口无言!
    估计诸葛亮是被瞒着的。到现在为止,孙权依然没有表态,所以大家都不知道孙老板究竟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高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3: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4)孙权的魄力

    孙权究竟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要么战,要么降,他总共只有这两选。两派人分别都来劝说他。
    主降派张昭说:“听说主公将兴兵与曹操争锋。主公自认为比得上袁绍么?曹操向日兵微将寡,尚能打败袁绍,何况今日拥百万之众南征,难道你比袁绍还能干些?”
    孙权只低头不语,沉吟未决。
    主战派鲁肃说:“你不能听他们瞎说,他们都可以投降,惟独你不能投降。他们投降了,当什么官的还是当什么官,你投降了,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
    两派人说的都有道理。
    这个决策很难做。孙权现在要考虑的问题一定是:究竟打不打得赢?有多大胜算?如果有胜算,那肯定就要战,如果没有胜算,那或许会选择降。
    自己有多少兵力,他是知道的,曹操有多少兵力呢?他不知道。
    因此,他很有必要先了解了曹操的虚实再作最后的决断。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他分别问了诸葛亮、周瑜两个人。

    (一)孙权问诸葛亮
    诸葛亮说:“曹操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权曰:“哪有这么多?莫非诈乎?”诸葛亮就一一算给他听:“非诈也。”
    1. 曹操本来就有兖州、青州军二十万;
    2. 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
    3. 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
    4. 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
    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我说一百万,是怕吓着你们了。
    这是有根据的,但是故意高估了。鲁肃在旁,听了心里很不舒服。
    诸葛亮为什么要故意瞎说呢?按小说的意思,是诸葛亮怕孙权选择了投降,所以故意激他的。不完全是这个意思,还有更实际的另一层意思:
    如果选择了“战”,并且在“战胜”了的情况下,就会直接面临“双方怎样分配胜利果实”的问题。这个是肯定的。双方一定都会尽量争取采用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案进行分配。
    分配的一般原则,有2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1. 双方出资的本金各占多少份额,
    2. 双方付出行动后的贡献各占多少份额。
    这样,大家各自按股分成,是争议最小的做法。
    诸葛亮故意夸大曹操的兵力,对刘备方绝对是有好处的。因为将来一旦打败了曹操,论贡献的时候,你孙权杀了多少曹兵,那么,剩下的,就都是刘备杀的。刘备的贡献当然就一定要比孙权的贡献大。
    无论得不得逞,总是有利的,没多大害处。如果真的把孙权吓傻了,那诸葛亮还有妙计破曹操,不让孙权投降。所以,诸葛亮的这一步是正确的。并没有什么错误。
   
    (二)孙权问周瑜
    周瑜说:“曹操的战书上写的是八十万,肯定是诈唬人的。我给你算一下:
    1. 曹操的后方不稳,他怎么可能把所有的兵都派过来呢?带过来的中原士兵,最多只有十五六万,并且经过长途跋涉,已经是疲惫不堪,哪还经得起折腾?!
    2. 刘表的实力我们还不清楚吗?曹操收降刘表的人马,最多不过七、八万,而且这部分人投降曹操,只是想占曹操的便宜,怎么会真的为他卖命送死呢?
    3. 这帮乌合之众跟本就经不起打,你不要再迟疑了,给我精兵五万,完全可以战胜他。
    曹操在周瑜眼里完全不堪一击。他为孙权揪住了曹操的五个弱点:
    1. 西北的马超、韩遂老是在瞅机会反曹操,我们在前面进攻,他们必然会在后面偷袭,此为操之后患。
  2. 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中原的铁骑到了长江天险,就叫他寸步难行,只有站在那挨打的份。
  3. 又今盛寒,马无藁草。现在是严冬季节,他的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他肯定是想先站稳脚跟,等明年开春再战。我们必须现在就打,机不可失啊。
  4.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5. 新收刘表之众,尚未归心。
    找到了对手的弱点,也就是有了“胜机”。
    周瑜说:“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是汉贼。将军神武雄才,割据江东数千里,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奸,怎么能说投降呢?何况这是曹操自己跑上门来送死。”

    按周瑜的分析,胜算概略相当大。只以一杀四,就可以全胜。很容易的。孙权决定了:打曹操!
    孙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天下若非有孤,老贼已成帝业。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这一年,孙权仅26岁,周瑜33岁。孙权对周瑜说,你先去搞,若搞不赢,你就回来找我,我亲自去搞,誓与曹操决一死战!

    年轻的孙老板作出了一个相当有魄力的决定。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但是,孙老板的难处,周瑜不知道。周瑜只考虑的是赤壁这一线的状况。而孙老板此时面临的是三线作战的极为被动的局面:
    1. 赤壁这一线,曹操的主力部队,
    2. 曹操分部兵力,从上面合肥一线也在进攻孙权,孙权很难受,
    3. 孙权的后方很不稳,这一线的山贼势力正在发难。孙权更难受。
    周瑜要5万精兵,孙权一时拿不出来,周转不灵。确实没有办法,只能先调给周瑜3万再说。
    还有两万怎么办呢?凑不团圆。于是,孙权就打起了刘备的主意,先把刘备的“两万”人给周瑜用。而鲁肃回来后不敢说实话,报了个虚数,刘备手里已经没有兵了,孙权怎么会知道呢?他还以为刘备真的有两万兵。
    所以,在这一回中,刘备以“空头支票”的形式作为第三方势力与孙权合伙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3: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5)刘备借荆州之谜

     现在,孙权已经做出了重大决策,誓与曹操决一死战! 这个决策从大的方向来讲,对刘备是十分有利的。因为此时刘备已经被曹操淘汰快出局了,只有“逃命”这一个选择。而孙权其实是有三个选择的:
    1. 向曹操投降。
    2. 单独攻击曹操。
    3. 联合刘备共同攻击曹操。
    因此,刘备又获得了三分之一的机会,这个机会完全取决于孙权的选择,所以,此时刘备能不能翻盘的命运是掌握在孙权手里的。
    按周瑜的分析,其实根本就用不着刘备。但是由于孙权周转不灵,人手不够,还有2万人不能到位,没办法的事,要想达到周瑜的预期,那就必须提供一次机会给刘备。刘备手里听说还有“2万人”,刚好可以补上这个“漏洞”。
    要想打败曹操,孙权得和刘备合伙干。于是,孙权才“不得不”做出了与刘备结盟的决定。
   
    因为孙权开始的想法谁也不知道,主战派为了增加说服力,鲁肃就自愿过江找刘备助战,这只能代表鲁肃(主战派)主动联合刘备(丙方),并不代表乙方老板孙权主动联合丙方。
    鲁肃主动先来找刘备,代表乙方愿意主动联合丙方,说明乙方是有诚意合作的。正确的。刘备就委派诸葛亮为全权代表到东吴方面去会谈,说明丙方也是有诚意配合的。正确的。这个环节,双方都无误。
    诸葛亮到了东吴之后,才发现:东吴的战、降两派斗争很激烈,主降派以3:1的优势领先,而老板孙权还在犹豫,并没有做出最终的决策。
    于是,诸葛亮决定凭他三寸不乱之舌,力战群儒,力劝孙权,企图力挽狂澜于既倒。这个环节,诸葛亮是错误的。
    正确的做法是:诸葛亮等待孙权做出最终的决定,并主动提出愿意与刘备结盟之后,再与之配合。(和上面“鲁肃找刘备局”是一致的。)
    而诸葛亮生怕孙权选择了投降,失去了仅有的一点翻本的希望。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反复地劝他打曹操。这样一来,局势居然变成丙方主动联合乙方了。

    丙方主动联合乙方的行为是不妥的。这是因为:
    丙方迫切地主动联合乙方,乙方当然就有条件乘机勒索丙方,宰他一把。同理,乙方迫切地主动联合丙方,丙方当然也有条件乘机勒索乙方,宰他一把。这是一样的。反正是你跑来求的我,你若不答应我的条件,我不跟你干。
    如果双方都固执地坚持这种心态,那就只有拉倒散伙。但是不联合,一定是乙方的损失比丙方更大。丙方反正是快要死了,无所谓的。而乙方却不一定。所以,为了促成合作,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乙方主动做出些许让步的。
    乙方主动让步,在一定范围内满足丙方的勒索,先吃一点小亏是划算的,这样可以及时促成乙丙联盟,最终打败强大的甲方。这总是要比不联盟坐等甲方来把自己淘汰掉要好的多。对丙方让步是迟早的事,不如乘早,以便争取合作形成。
    所以,这就是乙方为什么要率先主动提出合作的真正原因。
    1. 乙方主动联合丙方,先让丙方占点小便宜,有利于自己最大限度的增值。所以乙方以“主动”为正招。
    2. 丙方坐等乙方主动,先捞点实惠手里再说,有利于自己最大限度的增值。所以丙方以“等待”为正招。
    这两者并无矛盾冲突,合作项目就非常容易成交!!!
    丙方“坐等”,并不会失去机会。因为当乙方对丙方产生需求关系时,丙方才有机会,乙方一定会来联合丙方!而当乙方对丙方不产生需求关系时,丙方并不存在机会,任你千般嘴,他根本就不需要你!
    比如,孙权选择投降,或是选择单独攻击曹操,这两选都不需要刘备。如果孙权真的选择了投降,那么,诸葛亮还得继续选择和刘备亡命天涯,到交州去当流寇,过一天算一天。不存在翻本的机会。
    所以,在三方博弈中,如果乙方不主动联合丙方,那丙方就没有机会的。丙方以此来判定乙方对自己究竟产不产生需求。

    诸葛亮来到东吴后,还没有搞清楚孙权的意图,就迫切地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打曹操,这就不是正招,也就不是最厉害的一招。那么,无论他的辩术口才多么好,毫无疑问,口才越好,越是在给孙权提供勒索他的机会。
    孙权的决定,诸葛亮根本就不知道。而诸葛亮的决定,已经暴露无遗,孙权了如指掌。所以,孙权占尽了谈判的优势,他掐住诸葛亮急于联合,企图翻本的心理,狠狠地宰了他一把!!!
    孙权装作很困难的意思,打算投降算了。诸葛亮急地使出浑身本领反复劝战。那么,在将来的利益分配上,诸葛亮就不得不作出巨大让步,以争取孙权联合刘备打曹操。

    诸葛亮做出了怎样的巨大让步呢?那就是出卖荆州的主权。
    如果打败了曹操,整个荆州的所有权都是孙权的。没有刘备的份。荆州的新老板是孙权,而不是刘备。刘备最多只能租借“孙权的荆州”暂住而已,当然租金是勉不了的。当孙权需要荆州的时候,刘备必须归还。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全权代表,帮刘备拍了板,以如此之高的代价为刘备争取到了一丝翻盘的机会。以至后来“借荆州”的皮扯了N年。
    如果诸葛亮不主动争取这个“机会”的话,理论上,只会分配的更多。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3: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6)赤壁之战

    双方结盟之后,刘备还真的把关羽、刘琦等零散部队都组织起来了。一支不足2万人的队伍,这些零散部队是刘备方企图翻盘所仅有的最后的本钱。
    总之,进攻曹操的5万兵力,基本上勉强到了位。

    周瑜带3万主攻,刘备带2万配合夹击,预计制曹操于死地。周瑜还是比较满意的。从理论上讲,双方5万“夹攻”,比周瑜单方面带5万“独攻”更有优势,何况孙权给不了他5万,用刘备的2万总是比不要好。

    曹操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渡过长江天险?可以过,则可能胜。他的兵力占绝对优势,如果不能过江,他就打击不到敌人,再强大的执行力,也等于没有去执行。你不能狠狠地去执行,你就差一个赢的必要条件。
    差一个赢的必要条件,就绝不可能赢。
    北方人不习水战,你一上船就吐,哪还有力气去杀敌呢?为了能够过江,曹操将战船全部用铁索连起来,使战船不颠簸,如平地。按小说是庞统献的计,按正史是他自己连的。反正他没有好的办法,只能先这么着。
    战船一连,黄盖就施苦肉计诈降,一把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因为船都是连着的,这把火一直烧到曹操岸上的营地里去了。曹操军大乱,周瑜乘势发起总攻,大破曹操。
    刘备也赶来助战,赤壁这一仗,联军杀死操兵过半。曹操只得退回北方去了。
    赤壁之战的实际搏斗过程,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局面。周瑜赢的很轻松。战争的局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开局阶段。双方布阵对峙,互相寻找战机,多数都是在做试探性攻击。
    2. 中局阶段。双方反复较量、争夺,其过程异常艰苦。
    3. 残局阶段。双方博命,生死存亡都在一线之间,极为残酷。
    而在赤壁之战中,双方刚开始交锋,曹操还没有动手,尚处于开局阶段,就被周瑜杀的一败涂地。还没有演变到中局阶段去,就被敌人杀败了,所以说,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战局。
    凡是在开局阶段就被敌人打的大败的(这种情况其实是很少见的)。只有以下两种情况:
    1. 失败方的实力太弱小了,悬殊太大,不堪一击。
    2. 失败方走错了棋,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这就和我们平时下棋是一个道理,还没走几步就赢了,对手肯定就是上述两种情况。曹操很显然不是第一种情况,那就是第二种。

    前面讲过,博弈取胜之道,就是寻找对手错漏之道。对手没有错漏,你就没有胜机。
    曹操方的错漏,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曹操的骑兵在江上没有作战优势,站都站不稳,还怎么打呢?这是先天性的,一时没法改变。
    2. 严冬的季节,曹操的战马没有草料,吃都吃不饱,还怎么打呢?
    3. 此时曹军发生了大规模的病疫,人都病趴下了,还怎么打呢?
    这3个方面的弱点,曹操是知道的,所以他决定现在先不打,只是做好准备工作,这是正确的。而周瑜牢牢地抓住曹操的这三个弱点狠揍,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战功成名就。
    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周瑜进攻的时机把握的非常好。因为此时的曹操方又饿又病又不习水战,战斗力已经接近于最小值了。这是最好的一个机会。此时的曹操虽然人多,却只是个“强大的病人”,相对周瑜来说,曹操就是个软的。
    要是错过了这个机会,等曹操恢复了元气,那还真不好说是个什么结果。
    而在黄盖诈降的时候,真不知道曹操这么奸诈的人怎么就相信了黄盖。如果他有所防范,妥善处理的话,黄盖不一定就烧得了。
    前几个方面的原因,是自然形成的,这不能怪曹操。而轻信黄盖诈降,则是曹操的决策错误,致命的错误。这个是他该负的责任。
    所以说,胜利方的胜利,都是对手提供的机会。你占那么大的优势,若不犯错误,又怎么会输呢?

    曹操自己错了,他心里是知道的,但是他嘴上不认帐,怪别人,推卸自己的责任。所以他说:“若郭嘉在,决不至于使我败到这个地步。”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说这个话呢?难道真的有郭嘉在,曹操就是必胜的?这是不确定的,无论你是谁,战争的不确定性总是存在的。并不会因为有郭嘉在,曹操就会赢。这个没有必然逻辑。
    郭嘉虽然早死了,可是贾诩还在啊,贾诩劝他的话,他怎么不听呢?
    所以,曹操说:“郭嘉在,不使孤至此”,指的意思就是:你们都是一群大笨蛋!你们没一个比得上郭嘉,都是你们把孤害到这个地步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3: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7)华容道

    黄盖诈降,周瑜总攻,刘备见这边火光冲天,也赶来助战。杀的曹操丢盔弃甲,大败而逃。
    这一局,《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妙计有重点刻画。曹操仅带亲随27骑逃命,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走小路,关羽不服:“假如他走大路呢?”二人为此还立了军令状。结果曹操走的是小路,被诸葛亮算准了。
    诸葛亮是以什么依据算准曹操必走小路的呢?是以曹操狡诈多疑的性格为依据的。那么,这一依据究竟可不可靠呢?逻辑上并不可靠。
    曹操有走大路、小路两选,各占50%,诸葛亮有守大路、小路两选,各占50%,均势,都没有100%的依据猜到对手的选择。这种情况下,就会陷入到“我猜你猜我猜你...”无限困境中,只能凭运气蒙一个。诸葛亮运气好蒙对了,该曹操倒霉。
    罗贯中这样写的目的是,诸葛亮的小谋都是不可取的。却被后人误以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按文中的意思,诸葛亮既可以守大路,又可以守小路,就是不便于分兵守两路。
    那么,他的最佳选择就应该是守在两路交汇的岔口处。这样,既不用分兵,又同时守住了两条路。无论曹操选择走哪边,都是一定要从两路的岔口处经过的。
    守住了岔口,就是必胜之法。否则,大路、小路无论你猜哪边,都是偶胜之法。诸葛亮弃必胜之法,却去赌偶胜之法,不应该的。(按演义的描述,诸葛亮有条件守岔口。)

    但在“放走曹操”这个问题上,是正确的。
    刘备、诸葛亮都要故意放走曹操,正招!必须的。
    在三方博弈中,丙方助乙攻甲, 开始是认真的, 但如果一举将甲方全部歼灭, 则乙方存在对丙方下手的可能, 丙方为了自保, 就会私自悔约, 放过甲方一马, 使甲方喘过气来反扑乙方, 丙方再开始认真履行合同对付甲。
  丙方此一时彼一时, 必须见风使舵, 方能占据最有利的位置。
    所以,当刘备方将曹兵杀个差不多了,就要有意提供甲方曹操跑路的机会。曹操就算真的跑不脱了,刘备还得想办法帮他逃脱。诸葛亮说“我夜观星象,操贼命不该绝。”是完全正确的。
    小说写曹操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智谋不足,未在险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云,二笑笑出张飞,三笑笑出关羽,至此,已经是束手就擒了。但还是被放走了。
    也就是说,刘备方有三次杀掉曹操的机会,都主动放弃了,只是在吓唬曹操:你快点跑!

  真正的历史上,曹操从赤壁败退时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没有关羽。曹操在途中确曾大笑,笑的是刘备虽有计谋却迟缓。为什么迟缓?仍然是故意放他走。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华容道一片泥泞,根本无法通行,曹操下令,将割来的草和受伤的、害病的士兵们一起垫在泥坑中,才得以通过,伤病员们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
    曹操此时哈哈大笑:“刘备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话音刚落,刘备的兵就在后面放火。曹操急逃而去。

    无论小说,还是正史,刘备在追杀曹操的问题上都是不卖力的。尽管刘备一直都非常仇视曹操,但大局决定了此时丙方私放甲方是最佳选择。这个很好向盟友交代:“我已经拼尽了全力呀,但还是没有追上他呀!”这是说得通的。
    在赤壁之战中,刘备方的行动其实只有三个目的,闭着眼睛就能猜到:
    第1步. 积极消灭曹操的攻击力量,使其丧失反击能力。
    第2步. 乘机故意放跑曹操,使其再回去组织人马来反扑。
    第3步. 迅速聚集能量,尽全力与乙方(合作伙伴)展开激烈地利益争夺。
    这是丙方行为的定式。只有这样狠狠地去执行了,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值,尤其是第三步,绝不能心慈手软讲信用,否则,都是自取灭亡。

    荆州的地盘总共有8个郡。曹操被杀败后,只有向北回撤,最后还剩下靠北边的2个郡没有丢失。其余的6个地盘都被孙刘联军抢占去了,这6个地盘就是孙刘联军两家合伙投资后所产生的利润总值。
    联军两家一共抢得6个地盘,其中,乙方周瑜只抢到了一个半,而丙方刘备却抢到了四个半!获得了总利润高达75%的份额。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使刘备这个本已垂死绝望了的人,再一次成功地翻了盘。作为最弱小的一方势力,却从中捞到了最大的收益,成为这一回合较量中的最大赢家。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3: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8)孙刘联盟的矛盾究竟起于何时?

    赤壁之战,孙权只要能够守住长江,不让曹操过来,双方形成“和局”,就是可以的了。这是乙方孙权的保底价。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打过去,那当然是最好。
    双方一交战,只在第一个回合,曹操就中了招,一败涂地,毫无还手之力,没做任何挣扎就逃跑了。这种开局就大败的战局是相当罕见的。周瑜赶过江去,如杀鸡割草一般。立了赤壁之首功。所获得的收益不知道超过了战前预算的多少倍!

    周瑜突然发觉:其实根本就不需要丙方刘备参与进来!就他这三万人其实是够用的。刘备的两万人,不仅没有制曹操于死地,还反过来和他抢地盘,竟然还抢去了绝大多数的胜利果实!
    早知如此,还不如让他去交州,没有必要鲁肃过去和他们谈判。干嘛要与他合伙呢?这次合作真的是亏大了。
    而刘备也突然发觉:其实根本就不需要和乙方孙权联盟!你不是要和曹操打吗?我就躲在一边看不就成了吗?你打输了我再跑,你打赢了,我不是一样的可以上去抢吗?我抢的就是我的。哪还存在什么都是你的!
    早知如此,就没有必要诸葛亮过去和他们谈判。干嘛要与他合伙呢?这次合作真的是亏大了。
    两家都有意见,都在失悔不该合伙。这就是合伙生意通见的纠纷。
    那么,究竟怎样分配,双方才都没有意见呢?

    荆州原先是刘表的,刘表死了就是刘表小儿子的,小儿子送给曹操后就是曹操的。打跑了曹操,谁打的就是谁的。
    孙权、刘备两家若不合伙,那肯定就是谁抢的谁得,若有不服,可以再打,最终,还是谁抢的谁得。
    而一旦合伙,就得按股分成:
    1. 以出资多少论:孙权3万占60%为大股东,刘备2万占40%为小股东。
    2. 以贡献大小论:击破曹操是周瑜、黄盖的功,那个诸葛亮借东风是假的,没有的事。所以“破敌”的份额纯粹是孙家的,刘家没有。破敌之后,“杀敌”的份额两家都有。因此:
    孙家贡献50%(破敌)+20或25%(杀敌)=70或75%
    刘家贡献0(破敌)+25或30%(杀敌)=25或30%
    所以,全部利润6个地盘按平均原则分,孙家得4个,刘家得2个,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价位,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位。而孙权利用谈判优势掐住诸葛亮狠宰了一把,他要求一家独得全部,刘备不得,只是可以借用。诸葛亮做出让步,也答应了。
    因此,“孙权全部独得,刘备可以借用”就是一个经过协商后的“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合理价位”。
    而现在既成的事实是:孙家只得了1个半,后缩水为1个,刘家得了4个半,后膨胀为5个。你叫刘备再拿3个出来,刘备是傻子吗?刘备希望得到的是全部,5个还嫌少了。你不同意吗?不同意那就只有采用不同意的办法来解决。
    于是,分配利润的标准就有了2个:
    1. 按原先的合同分。
    2. 按现在的实力分。
    以现在的实力来看,在争利润的范围内,刘备占据了绝对优势。
    赤壁之战中,荆州的主要兵力都被曹操报销了。曹操和周瑜打仗,其实真正受损失的是荆州本土势力,曹操的嫡系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等于说,把刘备以前的劲敌刘琮、蔡瑁这一派的本土势力都消灭了。
    剩下的荆州人愿意选择谁呢?曹操、孙权都是荆州的敌人,只有刘琦、刘备他们才是荆州真正的主人。一听说曹操败了,荆州人都望风归顺刘备、刘琦,队伍迅速就膨胀起来了。这是必然的。
    刘备在荆州收买人心七八年之久,那可不是白干的。当刘备和周瑜都来抢荆州的时候,荆州人存在两个选择,他们当然愿意选择刘备!
    如果按原先的合同分,刘备不划算。如果按现在的实力分,那就要打,孙权不划算。于是,纠纷就产生了。
    这种纠纷,可以确定:无解。至少在短时间内无解。
    也就是说,双方在这次合作中所产生的纠纷,是不可避免的,难于调和的。许多书中讲吴蜀矛盾是因为某某人不配合联盟、制造矛盾、加深裂痕,等等,都不是主要原因。无论你怎样配合,矛盾都不会消除,因为这个答案本身就是无解的。
    根源就是:分配利润的标准有2个。
    有2个标准,就是没有标准。你要依你说的,我要依我说的。那就是说不拢的。矛盾就是从这个地方出来的,后面无论有没有人破坏联盟,矛盾都是存在的。
    开始的时候,刘备保命要紧,孙权提任何条件他都答应,现在有实力了,刘备当然要反悔。
    现在的局面是:双方都有条件或理由获取全部利润,并且一定是谁让步谁吃亏。刘备已经明了牌:“我的利润太少了!我要全部的利润!你把周瑜抢的那块地盘也让给我!”
    在打败曹操之后,刘备只有一个任务:抢地盘!先抢了4个半,后来弄到了5个,现在第6个他全部都要!那么,孙权又该怎么办呢?
   
    曹操回到北方,并没有急于反扑,而是坐山观虎斗。他深知人性的弱点,当利润出现的时候,合伙人就会拔刀相向,反目成仇。等他两家斗的头破血流之时,他再出来坐收渔人之利。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3: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9)艰难的选择

    刘备抢了5个地盘,还说自己的利润太少了,决定亲自到江东去找孙权要地。他要求孙权把抢到的一个地盘也让出来,送给他算了。
    诸葛亮劝他千万不要去,说你这一去,孙权就必然会加害于你。而周瑜也几乎是在同一时刻劝孙权,他刘备一来,你就把他软禁起来,千万不要放他跑了,这个家伙害我们不浅。
    刘备还是去了。孙权很难于选择。他总共只有3选:
    1. 干掉或软禁刘备,抢刘备的地盘。
    2. 放走刘备,但不答应刘备的要求。
    3. 放走刘备,答应刘备的要求。
    (即:杀、放刘备2选。又:抢刘备地盘、维持现状、送给刘备地盘3选。)

    孙权3种行为的利弊分析如下:

    第一种选择:
    刘备来了之后,孙权干掉或软禁刘备是非常容易的事。但一定会与荆州结仇,以后要想再占领荆州就会变的比原先更加困难。还是抢不到。这一行为并不能使自己的利益为增值。
    不仅不能使自己的利益为增值,反而还有害。两家一互斗,必然是互相损耗,这正是曹操想要的结果。如果为了这个利润,而被曹操各个击破,导致亏本的话,那就太不值得了。这样的话,还不如一开始就选择投降曹操还好些。
    所以,第一个选择:无利,有大害。
    其根源就在于孙权并不能抢到荆州。这有两个方面为证:
    a.赤壁大战,两家同时抢,孙家的人多些,还是没有抢赢刘家。现在,刘家的人比孙家的人(荆州方面的)多的多,孙家更是抢不赢了。
    b. 不久前,刘表还没死的时候,孙权就渡江过来杀了刘表的部将江夏最高长官黄祖。已经得到江夏,却又主动扔了这块地盘,只抢掠了些人口物资就回去了。
    为什么?孙权后方的山贼势力十分猖獗,他得不停地镇压,根本就无法分兵出去扩张镇守。因此:即使没有曹操、刘表的干涉,孙权连江夏都得不到,更不用说得到荆州喽。他暂时还没有条件占据荆州,独霸两地。
    甚至可以说,打曹操这一仗,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孙权的最大收益率为:0。但是,孙权如果不打,那就一定是亏损。所以,在“亏损”和“没收益”这两者之间,就逼着孙权只能选择“没收益”。
    孙权从一开始就只是在想怎样阻止曹操过江,只是想利用刘备拖住曹操不让他过江,哪敢奢望会有6个地盘的巨额利润出现?有谁知道周瑜会只在第一个回合就差点把曹操给揍死了?!这6个地盘几乎就是相当于“意外所得”。

    第二种选择:
    不杀刘备,也不答应刘备的要求。即:维持现状。刘备占5个,孙权占1个。孙权不与刘备翻脸。
    但是刘备存在主动与孙权翻脸的可能,强行抢走孙权已经占有的1个地盘。孙权的利润将会一无所得,还是只有江东的老本。
    因此,这一行为也不能使自己的利益为增值。还会损失掉唯一的一个利润。最终依然导致了刘备占6个,孙权占0个的局面。两家还是会失和,至少要发生局部冲突。但不至于发生大规模的火拼。双方在共同对付曹操的问题上仍然是一致的。
    所以,第二个选择:无利,无大害。

    第三种选择:
    答应刘备的要求,把唯一的一个利润送给刘备。刘备占6个,孙权占0个。孙刘两家不会失和,更不会火拼,还是共同对付曹操。
    所以,第三个选择:无利,无害。

    孙权的3个选择,没有一个好的!也就是说,他产生不了利润出来!稍有不慎,反而还有害!你叫孙权怎么选?!他怎么选都是:无利!
    “两害相权取其轻”。理性的选择就是第三个,全部利润都送给刘备算了。只是这样一来,孙权就太划不来了。做为赤壁之战的“最大贡献者”,居然是以“一无所得”为“最佳选择”!你能接受吗?
    (如果我得不到,我也不好死你!这个选择怎么样呢?非理性的。其演变结果就是上面第一种选择的变化。)
    在“大家都要一起受害”与“合伙人受益、我不受益”这两个选择中,还是以后者为正选。因为后者毕竟没有任何一方成为受害者。

    孙权终于做出了理性的选择,把自己所有的利润全部让给了刘备,刘备只身犯险,来东吴要地得逞了!不仅得逞了,孙权还把妹妹嫁给了刘备,以加强联盟。诸葛亮、周瑜这两个神机妙算的天才都算错了。
    荆州的局势就相当于又恢复到投降曹操之前了。所不同的仅仅只是:以前的刘琮换成了现在的刘琦,以前的蔡瑁换成了现在的刘备。

    曹操一直在坐等两家互殴。得到这个消息后,再也笑不出来了。《三国志》云:“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欲作书,落笔于地。”惊呆了,他不敢相信,孙权会做出这种选择。
    孙权的这种选择,尽管很不划算,但这是对江东基业最好的一个选择了。同时也是促成三家鼎足至关重要的一步棋。
    如果刘备、孙权其中任何一人,不能非常理性地明白全盘变化的各种演变结果,那就不可能形成上述局面!
    孙权的选择仅仅只是“无害”,并不能产生利润出来,(因为目前没有条件产生利润)。那么,孙权就只有把利润预期在将来上。撮合两种瓜分荆州的分配方案,重新整合成一个新标准:
    1. 荆州的所有权还是都是我孙权的,
    2. 荆州全部都是借给你刘备用的。
    3. 等刘备夺取了益州之后,荆州全部交还给孙权。
    “现在都是你的,将来都是我的。”这个分法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于是成交了。刘备占大优,因为将来嘛,将来的事谁说的准呢?到将来再说!
    孙权的这个做法也是比较高明的。因为现在明摆着没有增值,他的这个选择就是有可能导致将来为增值的,这总是要比完全没有增值为好。

    在三方博弈中,乙方总是会因形势所迫而成为最费力不讨好的一方,既用力攻甲,又让利于丙,才可以继续往下周旋,基本上是无解的。如果不这样做,那就只会输的更快!若有胜机,依然可以胜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0-31 06:05 PM , Processed in 0.11797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